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潜在风险须防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2日 04:16  金融时报

  记者 宋焱

  未来我国物价调控,要加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同时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度上扬;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结构调整政策等从外围来化解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压力

  

  9月11日,8月份金融运行数据和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先后出炉。

  “8月份CPI同比增幅延续上月的下降趋势,但降幅大幅收窄;PPI连续8个月负增长,但降幅也出现大幅收窄。”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本报记者分析表示,农业部和商务部监测的农产品价格在8月份双双回升,加上翘尾因素比上月缩小0.1个百分点,使得8月份CPI同比降幅与上月相比大幅收窄。他进一步预测,随着近期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回升、非食品价格降幅的不断收窄以及此后数月翘尾因素负效应的减弱,CPI同比降幅将会继续收窄,预计8月份应该是年内CPI的拐点,未来CPI将开始触底回升,到11月CPI同比将转为正增长,预计全年CPI增幅为-0.5%左右。

  记者注意到,随着8月份各项数据的出炉,我国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CPI则已经出现自今年2月份以来的连续第7个月负增长。然而,在当前外部需求依然疲弱,国内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大的环境下,这些因素却并未减轻人们对潜在通胀风险的担忧。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第三届夏季达沃斯年会开幕式致辞时也表示,“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各种潜在风险,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各种潜在风险’是温家宝总理年内首次提出的,此举意在未雨绸缪,显示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前瞻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就此分析表示,“上半年股市、楼市价格出现暴涨,前8个月8.15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规模,近期农产品价格的上升等因素,的确容易引发人们对通胀的担忧,但就此认为政策应该发生转向的认识则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误解和对当前经济形势缺乏认识。”

  他进一步表示,首先,从理论上,信贷投放的增加会对CPI指数上涨造成一定的压力,但如果经济自身对新增信贷供应有足够的内在“消化”能力,那么这种压力就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全传导到价格指数上。其次,从当前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扩大内需在短期内受到多方面制约。特别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政府投资主导,民间投资与消费的内生力量和动力还没有完全带动起来。

  连平分析当前通胀压力的来源时表示,当前通胀压力主要来自货币信贷投放、粮食价格上升和外部因素三个方面。一方面,从货币信贷增量看,前8个月贷款信贷较快增长,考虑到目前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资产价格可能继续快速上涨甚至出现较大泡沫。此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可能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另一方面,常常作为引发通货膨胀“领头羊”的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通胀压力的担忧。从粮食价格环比变化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价格环比已连续6个月上涨,累计涨幅达4.9%,尽管7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了0.2%,但8月份食品价格再度出现环比上涨态势,涨幅达1.3%。此外,从外部因素考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也加大了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

  “因此,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我们不能也不会在不适当的条件下改变政策方向’,但未雨绸缪,对通胀压力保持警惕仍有必要。”连平认为,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明智之举。他同时表示,未来我国物价调控,一是要加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同时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度上扬;二是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结构调整政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从外围来化解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压力;三是继续推进电力、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与财税、反垄断、产权制度改革配套推进;四是努力争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控制通胀预期需要全球协调应对,我国应与各个主要国家建立多方协作的货币政策协调机制,提高中国及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