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阳能产品在中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中间到底存在着哪些障碍?
太阳能产品在中国,可以说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尽管我们成为了世界头号太阳能产品生产大国,但内需市场并没有真正启动,已经形成的电池产能中,只有大约二十分之一用于国内市场,绝大多数产品都向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出口。为什么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却打不开市场?这中间到底存在着哪些障碍?我们再来听听企业的苦衷。
这是一家生产太阳能路灯和信号灯的企业,车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信号灯,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价格太高,很多用户都不愿意一次性拿出一大笔钱购买产品,所以市场的销量一直不理想,大批工人闲置。
保定维特瑞交通设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士元:“最发愁的事就是咱们这么好的产品卖不出去,卖出去的产品收不回钱来。”
王士元说,每次与客户洽谈时,他们都不厌其烦地解释太阳能是一次性投资的产品,长期效益非常客观。但是很多用户还是由于价格的原因而拒绝购买太阳能产品。
王士元:“我们的设计产能是1.2个亿以上,但是现在,因为市场的原因,我们只能满足于50%的产量,就是远远达不到,远远达不到设计的产能,这么说,我们有一半的工人我们都在白白地养着。”
那么太阳能产品究竟贵在哪里了呢?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任何一种太阳能产品都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包括硅料---硅锭---硅片---电池---组件,以及应用系统组成,其中最昂贵的要数最基本的原材料---硅料。一直以来,硅料完全依靠进口,国际市场上,硅料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从而导致了太阳能产品整体价格上涨。
英利集团销售公司应用系统设计部经理赵建平:“最贵的成本比较高的,就是里面那个电池片,就是电池片,因为它是需要硅材来制作,硅材料,因为当时我们在做这个的时候,硅料价格应该是在不到450美金一公斤。”
这是一个普通的十字路口,共有四组信号灯,太阳能的信号灯的制造同样需要硅料,所以,它的价格也要高于普通的信号灯。
王士元:“单纯从价格来讲,安装太阳能和不安装太阳能价钱能差15%到18%之间,高的原因主要就是咱们产量没有上去,像这些东西,都是咱们自个开的模具,到现在我们模具费花了有几百万,但是如果算一笔细账,我们有一些产品,我们可以说是赔着钱卖,为什么呢,因为一些模具费还没有收回来。”
在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数字,太阳能作为新兴能源除了绿色、环保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使用周期长,使用寿命达25年以上。仅以市政路灯耗电计算,一公里的路灯每年支出电费1.2万元,维护费1万元左右,而使用太阳能路灯之后,尽管一次性投入高出普通路灯,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笔账还是划算的。
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孙金博:“一次性投入灯杆和灯头,配套和电池,确实是一次性投入高了20%左右,但是它的电费没有了,每年这一万二电费没有了,它的维护费比传统的路灯也下降了40%左右,这两个比较起来来看,也就说,如果我们一次性投入20%,在五年之内就能互相抵消。”
那中国的企业如何打开中国的市场?
高高在上的价格和观念上的差距,使得太阳能产业在国内剃头挑子一头热,一方面投资和产能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市场形不成规模,只能严重依赖海外出口。我们发展新能源不是为了国家形象,更不是为了再一次扮演世界工厂,那么,中国的企业怎么打开中国的市场呢?来看看一家太阳能企业的曲折经历。
英利集团是一家太阳能的生产企业,2003年建成投产。建设初期,英利集团同样遭受到了市场上的寒冬,同样由于价格和人们的认知度问题,生产出来的太阳能产品就是没有销路。
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苗连生:“人们对太阳能认知度不是特别地好。”
苗连生,英利集团董事长,他告诉记者, 2004年,当国内的认知度还局限于一些小型民用太阳能产品时,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目光锁定在大型光伏电站上。所以当时包括英利集团在内的很多国内太阳能生产企业,都采用了这样的销售模式,进军国外,将企业90%以上的销售移居海外。
苗连生:“欧美日和我们当时引进的设备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关键看谁到现在,就是这么多年,谁的技术创新,还有成本控制,还有工艺流程,储备的技术怎么样。”
就这样,英利集团也开始了海外市场大练兵,从2004年开始,英利集团在德国、西班牙等国参与建成了多项兆瓦级的大规模光伏并网系统项目的建设,并在葡萄牙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并网电站。
苗连生:“现在欧洲这几个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了,它发电主要有两个理念,第一个就是利用废气的荒山和沙漠来做大型的并网,还有一个就是充分地利用老百姓,利用自己的空间,就是屋顶,充分地安上这个(太阳能),因为他们的房屋结构平房比较多,屋顶也比较大,白天发电自己使用,用不完可以上到电网,卖到电网里面。”
苗连生说,英利集团在海外市场很赚了一笔,2004年企业建成的第二年,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元,利润1000万元,从2005年开始,利润逐年大幅度攀升,到去年年底,利润高达13.5亿元。
苗连生:“也体现出来中国产品在那(国外)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力,还有一个认知度,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很优秀的品牌。”
在赚取第一桶金后,2008年,英利开始了国内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然而打开国内市场并不那么简单,头号难题就是太阳能发电无法并入国家电网。
“现在确实大部分基本上销售到国外,国内还在等待政策的快速出台。”
目前国家市政电网每度电上网电价平均只有3毛多钱,而太阳能目前每度电则高达5元钱左右。目前,英利集团正在完善全球第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力求降低太阳能的生产成本,日前,他们又打出了一元钱一度电的承诺,但是太阳能何时可以并网发电目前尚不明朗。
保定市委书记宋太平:“为什么现在90%要出口,因为国外它有政策扶持,它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政策扶持的一个重点,所以它的企业是有利润的,它可以加快发展步伐,我们的企业如果离开国家政策的扶持,靠自身经营,负担不起,不可能发展。”
尽管并网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保定市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全力打造以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为产业的中国电谷。
宋太平:“我们的政策,就一个市而言,在上交税金,土地价格,企业的外部环境能够做到的方面进行扶持,如果根本解决问题,还要靠国家政策来扶持,就是太阳能的发电,企业发电,能够被国家电网所接受,把出口搞顺畅。”
与此同时,为加快太阳能广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国家财政部在今年3月已经出台了财政补助资金政策,补助标准为20元/瓦。太阳能作为可持续、无污染的清洁能源,从开始的民用小产品到今天的大型太阳能电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宋太平:“我们最希望的是,我们的产品一方面出口,同时在国内能够得到推广和应用,这样一方面可以拉动我们生产产能的提高,同时也促进我们国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半小时观察:别把新能源当童工
看得出来,这次绿色能源工业革命,我们第一次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一次找到赶超世界的良机。
然而,在国内,虽然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都看好这个机遇,全国号称“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经超过17个,个别产业的投资甚至出现了井喷势头。但在产业战略规划、核心技术研发、市场开发等方面却存在不少隐忧。尤其,政府与企业在行业标准、治理监管、补贴扶持、消费转型等方面没有充分协调,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形成了一方面行业门槛降低,产能急剧扩张,另一方面,国内需求不足,投资浪费严重的尴尬局面。太阳能产品所面临的观念和成本障碍正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
如何面对新能源这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如何才能抓住它?现在看来,我们的态度很重要。只有把新能源当作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细细规划,精心哺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让这个产业健康成长,而不能让它刚刚会走路,就只顾着出去打工挣钱。
处在金融危机中的世界各国,都把新能源革命当作是新一轮国际战略博弈的制胜点。奥巴马政府施政纲领的一大亮点,就是将发展新能源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美国提出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涉及新能源的部分高达500亿美元。德国、日本、韩国也都已经或正在出台大规模的新能源发展规划。面对这场可能比石油战争还激烈的竞争,我们做好准备了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