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年中国商业 10次华丽转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8日 11:48  深圳商报

  新中国商业的60年,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的极度匮乏,到现在汽车等高档商品进入城市普通家庭,作为商业历史进程中的参与者,作为消费者,中国百姓最深刻地感受到了商业的发展为他们的消费生活带来的变化。60年的新中国商业史庞杂反复,以各种不同的形态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在这里,我们选取新中国商业的10个历史转折点,因为他们的存在,改变了中国商业的进程,也改变了国人的生活。

  1949年,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

  1949年,新中国建立,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商业,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以合作商业和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

  此后,一直到“大跃进”开始之前,中国的商业结构一直是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占据主流,个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为辅,这种市场结构对当时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物价的稳定起了很好的作用。虽然当时的物资仍然贫乏,但久历战乱的中国人还是初尝新生活的“甜头”。

  1958年至“文革”结束前,关闭集市贸易,流通渠道趋于单一化

  1958年“大跃进”开始,把一部分集体、合作商业过渡为国营商业,关闭集市贸易,造成流通渠道单一化,妨碍了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上世纪60年代初,对流通领域进行调整,集体和个体商业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文革”开始后,市场结构又一次发生变化,集体商业过渡为国营商业,个体经济被取消,集市贸易遭关闭。在这20年间,由于商业网点少,流通渠道单一,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凭票、排队买东西都是这个期间常见的景象,也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1978年,商业最早启动改革和对外开放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总方针。以此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商业,这个曾经是30年前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最为严格、计划特征最为明显的部门,也是新时期最早启动改革和实施对外开放的领域。自此中国商业进入了不断开拓与创新的时期,并且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总体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皮尔·卡丹拉开中国时尚大幕

  1979年春天,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临时搭建起的“T”型台上,新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上演了。从没有过类似经验的中国,以十分慎重的态度应对,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与服装界的人员进入。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和他的12名模特上演的这一场时装秀,挑战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1981年11月,“皮尔·卡丹”品牌时装正式进入中国市场。1983年9月,皮尔·卡丹创建的马克西姆餐厅在北京开业。

  继皮尔·卡丹之后,日本和美国的时装表演队也相继来到中国进行表演。见识了外国时装表演之后的中国人开始打扮起来,中国的时尚大幕由此拉开。此后,众多国际大牌更是相继进入中国多个一线城市,让中国人与世界潮流同步。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深圳商业起步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由此,深圳这个曾经的边陲小镇,成为改革的“排头兵”,而其商业也几乎是从一起步就以完全市场化的姿态出现。

  此后的20多年中,中英街的香港货、东门的电子表和牛仔裤、国贸免税商场里的进口货,以及全国第一家仓储式超市万佳百货、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百货商场天虹商场深南店,乃至此后征战全国的深圳零售业军团等等,深圳商业用自己的方式在新中国的商业史上写下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1992年,我国商业开始逐渐对外开放

  1992年开始,我国商业开始逐渐对外开放,1996年,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在深圳开设了其在中国的第一家店,此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纷纷开始“试水”中国市场。

  2004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商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吸引了更多国际商业服务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目前,外资零售商业成为中国商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市场份额、业态创新、贸易扩张、技术升级、促进增长和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施放越来越大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本土商业带来了竞争活力以及更为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

  1993年,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习惯。

  粮票本来是一种无价证券,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却有“第二货币”之称,粮票成为除人民币之外使用最广泛、价值最稳定的“中国第一票”。进入90年代之后,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几年后,粮票等票据出现在各地收藏市场,成为一种热门的收藏品。

  2003年,“网购”走进国人生活

  200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投资成立淘宝网,作为C2C(客户对客户)的个人网上交易平台,主要用于商品网上零售;同年,全球最大的购物网站eBay通过收购易趣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两大个人网上交易平台的出现,将“网购”概念带给普通国人。

  此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购理念的逐渐推广,网购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时尚购物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坐在家里、轻点鼠标,享受数字时代的全新购物方式。

  2004年,商业地产在追捧与争议中成为“焦点”

  2004年被称为中国商业地产的大年,因为在这一年,商业地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景象。仅在深圳就出现了金光华、万象城等几个商业地产,同时还有更多的商业地产在紧急筹备或火热建设中。在全国其他城市,商业地产同样火热。

  虽然商业地产的火热引发了业界关于“重复建设”等的争议,但商业地产在此后几年内更多地出现在深圳以及国内多个城市。仅深圳就有了海岸城、中心城、益田假日广场、京基百纳等多个购物中心,以其巨大的规模、多种的业态给国人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

  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万亿大关

  2008年12月18日,据商务部监测,2008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1月上旬即超过2007年全年,截至12月中旬,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从1949年的140亿元,到1978年的1559亿元,再到突破10万亿元大关,中国人的商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不仅仅是商品的丰富,购物渠道、方式乃至理念都与60年前有着天壤之别。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