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商业60年辉煌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8日 11:38  深圳商报

  对于一个普通中国百姓来说,商业就是街头村口那个小小的小卖店,购物就是尽可能地购买到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必需品;而今天,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商业意味着城市里人头攒动的核心商圈,以及各有分工的商业体,购物则更多地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与享受生活的态度。

  60载甲子一轮回,作为与国民生活紧密相关、并且是国民生活水平最直接写照的商业,以其辉煌成为建国60年沧桑巨变的最好写照。1949年,共和国的商业在极为薄弱的基础上起步,历经60年风雨历程,无论是整个行业、市场,还是行业业态、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的极大丰富自不必说,更为可贵的是,商业以其自身不断的模式升级以及创新,对国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业:从国营商业为主到多种经济成分、多业态齐头并进

  1949年,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着经济恢复。“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就是当时新中国的真实写照。而新中国的商业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起步的,有数据显示,1949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为140.5亿元,国民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

  建国之初,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以合作商业和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但是在文革时期,市场结构再一次发生变化,集体商业过渡为国营商业,个体经济被取消,集市贸易遭关闭。当时国营商业零售额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由于商业网点少,流通渠道单一,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我国商业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对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在加强国营商业的同时,积极恢复和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开放集市贸易,扩大工业自销,再次形成各种经济类型、多渠道的流通体制。也正是这样的政策基调以及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各地商业蓬勃发展起来。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2004年,我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34倍。

  随着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国内不少商业企业的规模、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等也随之走强,并成长起一大批商业企业,成为全国性或者区域市场的主导和领军者。有人评价,中国商业企业用10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先进国家100年所走的道路。而且,我国已经建立了现代商业流通方式,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以及超级市场、仓储市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涌现,让行业的丰富性大大增强,具有更多的个性化以及创新性。

  深圳的商业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起步,以国贸商场、天虹深南店、万佳华强北店等的出现为标志,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向外界展示了商业的勃勃生机。短短20多年时间内,成长起华润万家、茂业、天虹、岁宝、万象城等一大批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商业企业。

  而且,深圳是全国最早引进外资零售的城市。1996年,世界零售排名第一的沃尔玛,把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分店开在了深圳。沃尔玛的开业,给深圳商业带来一阵阵冲击波,“狼来了”成了深圳商业当年提及的最多话题。但是现在的深圳,本土企业与外资巨头齐头并进,在相互竞争中共同发展。

  市场:从140亿元到突破10万亿元大关

  《1981中国经济年鉴》上曾公布中国在1949年国民经济主要数据,其中显示,1949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为140.5亿元。而去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已经达到108488亿元,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一个反映消费市场发展平与过规模的统计数据,而其从140亿元到突破10万亿元大关,反映的则是我国商业市场供应量以及购买力的巨大变化。60年间,我国的商品市场已经从当初的“卖方”市场完全转向“买方”市场,商品短缺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笑间的一种回忆。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当年为了买一辆自行车或一台电视机,要四处托人、甚至要经历长久的等待,可是今天无论是城市市场还是农村市场都极大地丰富,人们可以随意购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与全球同步的商品,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在互联网上轻点鼠标,随心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

  年过六旬的万先生来自江西,谈起这些年的商业变化,他深有体会。小的时候在老家,所谓的商业就是街口的那个门市部,虽然里面的货架上经常没几样东西,但就是仅有的水果糖等零食对他来说也是可望不可及;20多年前他来到深圳,在免税商场第一次见到了外国商品,虽然当时的他还买不起,但见过这些使得他一度为此在老家人面前自豪;现在,仅他住的益田村附近就有天虹、华润万家、家乐福等多个商场和超市,每逢周末他还和家人到华强北商业区,或者万象城、益田假日广场等购物中心购物休闲,而他的女儿更是紧追国际潮流,不断地在深圳各大商场以及香港甚至网上搜罗全球各地的商品。

  万先生以及他家人的经历是很多中国人商业生活的浓缩。1949年,我国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现在的人们已经无法想象这点钱如何维持生活。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前,国人的消费都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的极度短缺,就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要凭票供应,粮票等票据成为“居家必备之物”。

  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短缺现象随着我国国内商品市场的丰富而逐步消失,“量”的巨大变化,使得“质”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老三件”到“新三件”,再到各种高科技数码产品,我国居民的消费从基本生活品发展到享受消费品,从物质商品消费到精神文化享受。而且,商品进口规模的扩大,不仅缩短了国内商品市场与国际商品市场的距离,也为居民的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

  现在,东北人可以随时吃着海南的香蕉,海南人也品尝着东北的木耳、蘑菇;西部的人们能吃到空运的海鲜,东部的人们也在品尝牦牛肉干。不仅如此,国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吸引了众多国际零售商以及品牌的进入,使得中国成为全球零售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10个国家之一。在深圳等商业较发达城市,市民可以在就近的购物中心或商场内随意购买到与全球同步的潮流商品,至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商,更是成为众多中国人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常去之处。

  生活:从排队、凭票买东西到刷卡、点击鼠标购物

  商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行业,其变迁也带动、反映着人们生活的变迁。在商业发生沧桑巨变的60年间,我国国民所能购买到的商品不仅极大丰富,他们的购物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几十年前的中国人习惯排队买东西,由于物质的短缺,即便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供应也相当紧张,所以在国内各地的城市、农村,供销社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是最常见的现象。而另外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凭票购物,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全国开始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1955年10月,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从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白糖、粉丝、糕点等8种副食品也实行凭票定量供应。此后,自行车等商品也一度凭票供应。此后,以粮票为主的各种票证陪伴了所有中国人近40年,其本身是一种无价证券,却成为除人民币之外使用最广泛、价值最稳定的“中国第一票”。

  而这种购物状况的改变也开始于改革开放,随着国内商业的不断发展和商品市场的繁荣,排队购物已经成为退去的历史,粮票也在1993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商家开始以各种方式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消费,国人可以随意走进任何一家商场、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选购他们中意的商品。而且随着银行卡的普及,人们的支付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更为便捷的刷卡购物。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上商务的发展完善,网上购物正在成为新人类的时尚。今年上半年,仅淘宝一家就实现交易额809亿元,占到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显示出这种新型商业形式的强大生命力。而对于国民来说,网上购物的最大便利就在于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可轻松购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这对以往所有的购物方式都是一次颠覆。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