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利竟成企业享受政策敲门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7日 14:51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章迪思

  去年9月,上海实施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将拥有专利列为认定资格之一,专利交易市场随之火热起来。但是这其中不少是“虚火”,某些急功近利的企业仅将专利视为享受政策的“敲门砖”,并不关心专利的实施和产业化问题。

  高校专利成最佳“敲门砖”

  根据去年出台的新规,要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专利为主);而且,企业专利拥有量越多,在评审环节越容易打高分。由于专利审批的周期相对漫长,不少企业更乐于采取更“便捷”的方式:向高校买专利。高校是专利“富矿”,买个专利不是难事。本市西南片某高校科研处的统计显示,一年来该校科研人员对外转让专利的数量有了较明显的上升。

  不过,买专利心切的企业不一定关心以后的实施问题。“有的企业急匆匆地来找我,说赶紧卖个专利给他。问他以后如何实施该专利,回答也很干脆,评上‘高企’再说!”一位从事纤维材料研究的学者告诉记者,碰到这种情况,一般她都会拒绝合作。但也有不少研究人员不会考虑这么仔细,结果往往就是,企业一旦通过认定,专利就“没有价值”,科研人员的智慧,最终还是没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捷径走不成反“挨宰”

  不仅高校专利交易红火,整个专利交易市场都因“高企”认定新规而愈发活跃起来。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的资深专利代理人付博宇透露,由他经手的专利交易案例最近一年内明显上升,增幅达30%—40%左右,平时来电咨询相关信息的客户也多了不少。

  频繁的交易中,也有不少企业因缺乏基本的专利知识而险些在交易中“挨宰”。本市某家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公司,准备买进国外的一项生物酶技术,为申请“高企”加分。专利代理人帮公司上网核实该专利的有效性,结果发现,这个“专利”根本不存在,所幸合同未签,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付博宇说,这种花钱走捷径、结果反栽一跟头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还是企业买专利心切,不做“基本功课”匆匆签下转让合同。如果真正为了提高竞争力认真选择自己有实施能力的专利,事先经过仔细分析,这些“陷阱”很容易避免。

  完善政策挤出交易泡沫

  据介绍,上海的“高企”认定政策,依据的是国家科技部于去年年初制订的新规。相比于原有规定,它强调企业必须拥有专利,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细化的后续跟踪机制,客观上催生了交易“泡沫”,却无助于改善我国专利实施转化率偏低的现状。

  专家建议,上海可尝试更合理的操作方法。例如,专家评审时仔细鉴别专利:如是不久前买进的,或者专利的技术领域和企业的经营业务存在明显偏差,不予加分或少加分。更重要的是,对已认定企业的专利实施情况予以追踪,如出现大量不正常的“休眠专利”,可酌情撤销“高企”称号等。高校方面,专利权人可以在转让合同中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将专利转化,督促企业做好后续工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