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2009年7月经济运行数据公布 > 正文
本报财经评论员 刘 伟
宏观经济虽然总体企稳,但复苏基础尚不牢固。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一系列经济数据,印证了诸多观察人士的看法。由此可以推测,夯实复苏“地基”仍将成为宏观调控首选目标。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仍大幅攀升,但环比有所下降。这个数据出乎市场预测,显示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支撑的大力度投资增幅在7月份有所萎缩。
出口和进口方面,同比仍有较大幅度下降,但环比降幅逐月收窄,显示出口下降趋势得到遏止,但回升依旧缓慢。
今年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为15.2%,继续平稳增长。简单剔除价格因素,7月消费真实增幅为17%,较6月扩大0.3个百分点,真实增幅为2月以来新高。
但是,衡量消费需求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继续双双扩大。其中,7月CPI同比下降1.8%,降幅较6月扩大0.1个百分点,为2009年最大降幅。这是2003年中国经济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复苏后,首次出现CPI连续六个月负增长。7月PPI同比下降8.2%,降幅较6月扩大0.4个百分点,继续创1996年以来新低。今年1月至7月,PPI降幅逐月扩大。
虽然复苏基础仍不稳固,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则很难再像过去半年那样强劲。经济增长后续动力,一方面需要通过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投资来实现;另一方面,美国等经济形势已经探底,有望为中国出口带来新的需求。
央行7月下旬发布的《2009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认为,CPI会在下半年走稳,并存在反弹可能,预计CPI在今年三季度末触底。但从7月CPI和PPI双双降幅扩大的情况看,通缩仍是当前主要矛盾。
国内社会零售总额虽有增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飚升,而CPI和PPI却持续下降。或许可以说明产能过剩情况依然非常严重,消化库存仍在进行之中。但是,另一种解释是,中国制造业产能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由于海外市场需求仍然疲软,加上国内对资源价格的限制,以及给予出口税收等优惠政策,使商品价格人为扭曲,导致CPI和PPI持续下滑。
如果后一种解释成立,那么,国家发改委等力推水、电、油等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最近土地价格飚升等情况,将改变制造业成本,加上流动性充沛等因素,是否会迅速推高CPI和PPI呢?
理顺价格并非易事,政府、企业、市场等最后会在出口、税收、维持社会稳定等要素间寻找平衡。正是由于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宏观调控虽然大方向不变,但央行“动态微调”的表态说明,维护经济复苏的政策环境仍是主调,但未雨绸缪防范价格和经济大起大落也已经纳入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