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热钱为何进股市弃楼市:预判中国房地产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0日 17:43  中国经济网

  8月5日,受央行货币政策或“微调”的影响,A股闪电跳水43点,跌幅达1.24%。在8月6日公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一经证实,随即再挫72点,跌幅达2.11%。

  与不久前单日创下本年最大跌幅的“7.29”的始因如出一辙。

  脚踏充裕的资金流动性,新股IPO、大小非解禁、增发等昔日的缰绳已然拴不住行进中的牛市,唯有收紧的政策出台才能勒住牛犄角,亦能令潜伏于流动性中的国际热钱止步定位,抑或伺机出逃。

  在金融危机下沉寂不久,国际热钱似有卷土重来之势。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1778.7亿美元,剔除掉FDI和贸易顺差后的资本流入规模约1218.6亿美元,占当季GDP的比重超过11%,为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热钱流入明显增加,流动性投放的源头很有可能逐渐从财政信贷转向外汇占款,乐观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因为外汇占款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可能再现。”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在近期的短评报告中阐述道。

  国际热钱博弈央行货币政策已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然而回溯2006—2007年大量热钱涌入时期,无论从出发点还是投资领域,对比当下均大为不同。

  首先,“境外热钱只流入股市,而不流入房市。”广东省社科院热钱研究监测专家黎友焕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黎友焕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境外资金异常流动研究》课题组长,据其监测,自今年四月份起,热钱即处于活跃状态,6月份起,流入速度已然达到自2002年起的最高点,推动了股市直冲3000点高位并持续保持强势上涨。

  伴随股市持续走强的是房地产市场,从年初的萧条到当下的炙手可热,这个在短短半年内完成的“V型”反转在黎友焕看来并非来源于热钱支撑,而是银行放宽信贷下的资金助推。“热钱认为房地产的上涨幅度远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而且预计我国政府很快将不得不出台政策限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因此不再接手房地产投机的最后一棒。”

  鉴于目前房价的屡创新高,加之日前对收紧二套房政策的严控,市场对管理层即将出台措施打压楼市的传言陷于投资迷茫。显然,相较于境内资本,国际热钱对中国政府“政策牌”的打法更为敏感,预判触角更为具有针对性。

  另一方面,本轮热钱涌入的出发点并非如先前的豪赌人民币升值。2006年开始,人民币升值预期加之银行利息较高,大量热钱为套取汇差和利差大量流入国内楼市、股市。

  7月28日的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人民币汇率首次不再成为双方争辩的的焦点,双方还达成谅解,同意经济复苏没有企稳前,不急于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此有观点认为,鉴于美国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与继续贬值的预期,中国政府唯有与其保持同步调,才能避免热钱的大肆涌入。更有观点认为,汇率是决定目前股价的重要因素,什么时候人民币升到了头,什么时候牛市就走到了头。

  “我国股市和汇市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一定联动,这很容易从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就能否定这样的看法。”黎友焕对上述观点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热钱涌入的出发点,这是相关国外投资的回报率、国外的经济复苏、经济环境、国内投资回报率、国内经济复苏、经济政策调整的综合问题,况且,“汇率就不仅是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了,还包括人民币与其它国家货币的汇率。”

  “如果热钱流入源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我们应该能够观察到热钱流入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应该会成为热钱流入的主要对象,而并非是众多热钱流入国当中的普通一员。当前的情景更让我们偏向于认为热钱只是在追逐新兴市场可能有的超额收益率。”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向《中国企业家》表示,游资的目标只是有中国题材的市场,汇率本身并非目的,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尼等新兴市场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均已过度反应了经济复苏的前景。

  至于热钱具体涌入了股市的哪些板块,据记者向多家机构询问均被告知“难以监测”。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与热钱大量涌入的节拍一致是二季度以来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强劲反弹,尽管此类上涨更多为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与实体经济的转暖所致,但潜伏其内的热钱无疑起了助推作用,或许,8月6日股市大跌中位居跌幅之首的钢铁板块已经有所暗示。

  不过,多家监测机构同时认为,鉴于游资对资产市场趋势的重估,以及对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回笼资金、引导信贷投放逐步回落到更加可以维持水平的预判,热钱大规模流入的可持续性并不会长久。至于进度如何,则需要密切关注未来几个月的信贷投放数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