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英才:产能过剩僵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 14:27  《英才》

  专家颇为不解,“像钢铁、电力产能已经过剩了,此轮投资为什么还增长那么快。”

  采访|本刊记者 宋清华 何春梅/ 文|本刊记者 宋清华   出处|《英才》杂志8月刊

  在焦炭行业打拼了10多年,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部长陈宏亮对“限产”这个词不再陌生。

  中煤九鑫的设计产能是年产200万吨,今年计划保持100多万吨的产量。

  或许很多企业家并没有意识到产能过剩的严重,限产也只是本能的对需求减少做出反应。因为,我们还看到一个现象,还有很多中小焦化厂在建或者扩建,“这完全是给这个行业添乱”,陈宏亮对此颇显气愤。

  情况不仅在焦化行业存在。在中国的几大支柱产业中:钢铁行业的集体共识是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在灾后重建和4万亿投资刺激下,水泥投资“井喷”之后的价格“暴跌”引发了国家发改委及工信部强烈关注,两部委联合中国水泥协会赴四川考察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具体情况,以期出台应对政策……

  除了各个行业显示的产能过剩令人担忧,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的投资趋势更加令人警醒。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332亿元、10180亿元和13050亿元。

  对于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6.8%的现象,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颇为不解,“但像钢铁、电力、港口产能已经过剩了,此轮投资为什么还增长那么快。”

  最近,国金证券对上市公司做了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贷款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和投资周期较长的行业,如房地产、电力设备、煤炭、水泥、有色金属和机械……

  高投资率后遗症

  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投资增长率有24年超过10%。

  产能过剩在中国不是一个新话题。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伴随着过去多年的投资高增长,产能过剩在过去几年就有显现。”

  中国经历过短缺经济的时代,深知物资匮乏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是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支撑发展的方法就是提高投资率。有数据为证: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投资增长率有24年超过10%。

  支撑中国发展的支柱行业更具有代表性,据雷曼兄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给出的数据,自1997到2006年的十年间,中国的水泥、发电和彩电的产能都翻了一番还多,煤炭产能增加了两倍多,粗钢和汽车产能增加了三倍多,炼铁产能增加了近六倍,而手机的产能则增加了168倍。

  发展是硬道理,高投资似乎不应该受到质疑。但问题就在产能过剩解决的途径主要依赖于出口。

  学界早就对此经济模式提出质疑:解决利润微薄的出路就是进一步增加产量,接踵而至的必然是产能过剩。

  对于产能过剩的风险,政府也早就认识到。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曾认为,“这些产能势必要通过扩大出口释放。”

  救市资金流入过剩行业

  信贷政策的刺激,财政政策的释放,令人担忧更多的资金会流向早已产能过剩的行业。

  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也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了,这样的观点渐渐占据了主流。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甚至表示: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就已经出了问题。

  问题是什么?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以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给出的答案是产能过剩: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而这个转型迟迟转不过去。他的分析是,这个转型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内需和市场。

  如果没有全球化,转型的这个阶段将更加困难。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现象,就是这种生产过剩危机的端倪。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外移过程对“中国制造”的需求,缓解了这个问题。

  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成了问题爆发的导火线。孙立平对此的认识是:“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由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阻断了避免这场生产过剩危机的出口,从而引爆了中国的生产过剩危机。”

  数据也显示,产能过剩的情形在危机下进一步恶化:2009年一季度氧化铝产能闲置38%、焦炭业产能闲置60%、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闲置20%、铁路设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50%以下。但令人担忧的不止于此。

  随着全世界的联合救市,信贷政策的刺激,财政政策的释放,令人担忧更多的资金会流向早已产能过剩的行业。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撰文《“刺激—复苏”春梦难长》对全世界救市进行了反思,其中指出投资泡沫、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的恶化。“大家推崇的‘刺激—复苏’战略将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货币剧烈贬值和政治动荡。”

  他以汽车行业为例分析:“克莱斯勒的破产不会解决这个行业的问题,根本问题是全球的产能过剩等于美国销量的两倍。”谈及解决问题的出路,他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假设:如果美国的三大汽车生产商关闭了两家,供求可能就大致平衡了。

  这样的问题不仅在美国存在,中国的4万亿救市政策有多少会流入已经过剩的行业,也早已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关注。限制与机会实际上,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产能过剩的控制,国务院早在2004年就开始部署。

  6月,发改委和工信部委托中国水泥协会赴各地展开调查,目的是在此次全国范围大调研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水泥行业发展政策,以防止各地方政府利用国家4万亿投资的机会“大干快上”水泥项目,造成行业产能过剩。

  实际上,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产能过剩的控制,国务院早在2004年就开始部署。

  但2006年的调查发现,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依然明显过剩;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虽然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也潜在着产能过剩问题。

  因此,国务院在当年发布的《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表态,必须下决心抓紧解决。

  其中提到的两个措施今天看来仍具有价值。

  一是淘汰落后生产力,如淘汰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能力;关闭淘汰敞开式和生产能力低于1万吨的小电石炉……

  二是鼓励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推动优势大型钢铁企业与区域内其他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鼓励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对中小水泥厂实施兼并、重组、联合……

  即使现在,中国离制造业强国还很遥远。不论此次政府对于产能过剩实施怎样的措施,国务院此前的思路无疑具有借鉴价值。

  [产能过剩之焦炭]

  山西焦化行业协会对于7月的建议是,焦化企业继续严格执行50%的限产措施,以稳定市场供应量,降低库存。

  焦炭大规模限产

  根据山西焦化行业的指导意见,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仍然保持限产50%。

  中煤九鑫成立于2003年11月,是由中煤焦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占75%)、灵石县九鑫煤化厂(占25%)共同出资,在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的焦化行业,其规模可以排在山西省前5位。

  限产在焦化行业已经持续了近一年。去年8月,由山西、河北、山东和陕西等地的212家焦化企业为盟员成立的“山西焦化企业联盟”,就开始呼吁全国焦炭企业限产40%—50%,以缓解过多库存,稳定市场。

  而在去年11月,几乎所有企业都主动限产达到2/3以上。

  之所以如此大规模的限产,原因在于供求矛盾严重,需求的萎靡带来的是价格的下跌,甚至一段时间,焦炭的价格低于原材料炼焦煤的价格,要知道每吨焦炭需要1.2吨炼焦煤,再加上人力、物力成本,当时的焦化行业生产的越多亏损的越多。情况至今没有改善。

  山西焦化行业协会对于7月的建议是,焦化企业继续严格执行50%的限产措施,以稳定市场供应量,降低库存。协会文件表示,近期原料煤价格居高不下、钢铁企业焦炭库存有所上升、钢材价格波动起伏、焦化企业依然亏损,因此继续实施限产。

  其实在6月,山西焦炭实行了一次涨价,1650元/吨的价格比5月上涨了70元。但协会对于行业的发展充满担忧:防止违规焦化企业死灰复燃,刺激煤炭继续无序涨价,协会做出7月价格暂不调整的决定。

  协会的担忧也是这个行业的内在症结所在。

  焦化行业从2007年逐渐回暖,两年来,焦煤——焦炭——钢铁,整个产业链一起经历了疯狂的暴涨时代,焦化行业也迎来了一次过山车式的盈利巅峰。

  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国内外钢材价格大幅攀升,焦炭价格随之一路高升。焦炭主产省山西一年内连续7次上调焦炭价格,8月焦炭价格指数最高达560.04点,均价达2846元/吨。

  在这样的高额利润刺激下,产能扩张成了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炼焦协会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新建投产焦炉产能已经超过3000万吨,而且还有约700万吨产能的焦炉已经建成或者烘炉。

  而2008年焦炭产量达到3.36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

  支撑这个行业繁荣的还有欧美市场的需求,其中欧洲是最重要的焦炭进口地区,占全球焦炭贸易的一半。

  危机很快截断了焦煤——焦炭——钢铁的暴力链条,从国内到国外。最先倒下的是钢铁行业。

  这个产业链条上,暴利时代属于最上游原材料的焦煤价格也随之高企。

  但钢材市场萎靡不振后,链条就戛然而止:从去年8到10月,焦炭价格从最高的近3000元/吨,回落到了1700元/吨左右,但焦煤价格依然高企,当时山西禹王集团董事长杨文朝颇为愤慨的表示,很多煤矿也在限产,甚至部分煤矿已经放假走人,全面停产。

  [产能过剩之钢铁]

  在中钢协2009年第一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上,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公布,2008年炼钢产能达6.6亿吨,过剩1.6亿吨左右。

  钢铁 兼并重组大洗牌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粗钢产量达到4645.97万吨,相当于日均粗钢产量达149.87万吨,超过1月、2月上轮价格反弹时粗钢日均产量分别高达132万吨、142万吨的数量,再创年内新高。与生产回暖对应的是钢价回暖。根据“钢之家”网站公布的中国钢材基准价格统计结果,国内钢材市场价格自4月中旬以来已经九周价格上涨。

  种种迹象似乎显示了钢铁行业的复苏,尤其是受益于4万亿投资拉动,众多的基建项目对于钢铁的需要让这个行业没有理由不自信。

  国金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笃慧认为:“上半年,我们的钢铁行业主要靠基建这方面来拉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基建,但下半年的钢铁主要驱动因素在于房地产,从目前数据来看,房地产房屋销售面积的大幅增加,新开工面积也会出现明显的回升,这样会带动整个钢铁行业需求的回升,企业利润也会大幅度增长。”

  但在“2009年下半年钢材市场走势分析会”上,宝钢集团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吴东鹰表示,产能利用率低下将是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早在年初,伴随着连续几周的钢价回暖,大量中小企业纷纷复产,中国钢铁协会会长、武钢集团董事长邓崎琳就告诫,过剩的产能不能盲目释放,1月、2月市场行情略有好转,部分钢企就纷纷增产,“只会让钢材市场更加恶化,中国的钢铁行业形势严峻。”

  他的担忧很快成为现实。2009年钢价经历了几次反复,每次反弹都会在产能释放的压力下消失。

  钢价反弹只能昙花一现的原因是需求不足,据“我的钢铁”的数据统计,2008比2008年钢材消费量仅增加约1300万吨。

  中钢协的预计更为保守。即使考虑到4万亿投资刺激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利好因素,中钢协在一份行业报告中预计中国2009年钢材消费量约4.3亿吨。

  内需不足,出口形势也同样不容乐观:钢铁行业研究机构的一致预测是,2009年全球钢材需求下降10%以上。而占世界钢铁产能近半的中国钢铁行业有着强烈的外部依赖性。

  在中钢协2009年第一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上,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公布,2008年炼钢产能达6.6亿吨,过剩1.6亿吨左右。

  在细分的钢管行业里,一般中小型企业经常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但大型企业中同样有高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产能过剩的原因在于重复建设,而重复建设的根源在于企业分散决策的结果。”中冶辽宁德龙钢管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彭在美认为,中国钢管企业数量太多,据不完全统计,无缝钢管厂家110多家,焊管企业1800多家。

  而且目前中国出口无缝钢管90%以上是低等级产品,利润十分有限,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很多企业为维持生产,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报价,使无缝管多年来形成的价格体系被破坏。

  业界已经形成一致观点:产能过剩、

  重复建设的原因在于缺乏技术创新,产年钢铁消费增速为5%,这是在GDP实现9%的增速、固定资产名义投资增长27%的条件下实现的。如果2009年GDP实现8%的增速,2009年中国钢铁消费增速为3%,也就是说品同质化,生产设备同质化,生产线同质化。

  而兼并重组同样被认为一剂救市“灵药”。业内预计,通过3—5年激烈的市场竞争,无缝钢管行业将会通过“洗牌”形成5—8家年产能在200万吨左右的企业集团,统领市场的新格局。  

  [产能过剩之纺织]

  纺织行业在2000年以前就开始接受市场的充分竞争。但产品利润低于3%的企业占全行业的64%以上。

  纺织利润率过低

  万事利集团继续向丝绸行业投资,“每年万事利集团公司的科研投入经费约在1000万元左右。”但是钱从哪里来?

  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杭州笕桥绸厂,创办于1975年,30年来执着于丝绸主业。但从2001年,万事利开始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形成了目前的丝绸服装、地产、医疗三大产业的格局。

  钱就从这儿来。按照万事利集团执行主席屠红燕的说法,万事利集团的多元化目的是“反哺主业”,也就是用房地产、医疗产业的利润投资丝绸主业。

  在万事利所从事的丝绸行业,充分代表了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困局。

  据屠红燕介绍,纺织行业在2000年以前就开始接受市场的充分竞争。资本纷纷加入纺织行业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的利润率降低。

  直到危机前一年,这个行业仍然保持着高投资增速。许多纺织企业准备成倍增加产能,不少尚未进入纺织行业的企业

  家以极大的热情投资建厂。仅在2004年中国国内就增加了5000多家纺织企业。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03和2004年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达100%以上,2005年增幅虽然有所回落,但总体仍保持近40%的增长。2006年投资继续反弹,可以看到的数据是2006年1至3月,国内整个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超过144%。

  在这轮投资热中,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地区新上纺织项目,仅山东、江苏、河南、河北、湖北、浙江六省纺织业投资额就占全国纺织业投资总额的78%。

  这些新投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靠的是数量打拼市场,生产的产品档次也基本雷同。结果可想而知:几年来产品利润低于3%的企业占全行业的64%以上。

  这也是执着于丝绸产业的万事利不得不面对的境况,多元化的初衷也就是反哺低利润率的主业。

  2008年以来,这个行业的境遇就更惨了。从2007到2008年上半年,纺织业的利润损失还主要是汇率变化、成本上升等造成的,企业有单不敢接,2008年9和10月以后,国外的订单开始骤然减少,供过于求的矛盾已经取代成本上涨成为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

  纺织行业陷入困境的本质是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只是加剧和恶化了这一进程,促使这个结局提前到来。

  以数量拼天下的低利润率行业没有了市场,还有什么路可以走?行业分析人士的建议是淘汰一批过剩产能是必要的。

  国金证券纺织、化纤行业分析师张斌认为,产能没那么容易淘汰,纺织行业是竞争的行业,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淘汰产能或形成产能的,它是通过市场来调节的。

  不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

  纺织行业存在的一大意义在于解决社会就业,这不是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衡量的。因此,政府出台了连续的政策,从屡次提高出口退税到出台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希望可以给这个行业一些生机。

  [产能过剩之家电]

  “打击对于小企业来说是更大的”,2008年很多的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破产、倒闭,有一些则主动关门不做了。

  家电库存压力大

  彩虹集团缓建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个炎热的夏季给中国的家电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发布报告指出,由于终端需求的复苏有可能跟不上产能扩张速度,预计2009年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价格仍然呈现跌势。

  而彩虹集团的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正是属于中小尺寸的液晶面板。

  自2008年以来,国内液晶面板行业进入投资高峰期,企业争相扩充产能,斥巨资建设新的生产线。2008年也被认为是国内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最为密集的一年。

  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在建和待建的液晶面板生产线达九条,分别是京东方于2008年在成都开建的4.5代线、今年4月在合肥开工的6代线以及计划在北京建设的8代线;彩虹集团在张家港建设的6代线;深圳天马去年在武汉、成都投资的两条4.5代线;深圳莱宝在建的2.5代线;昆山龙腾光电待建的7.5代线;佛山广新光电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即将投建的国内首条8.5代线。

  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内外需求迅速减少,如果产能再迅速扩大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彩虹缓建第六代线或许不失为明智之举。

  家电行业的上游企业如此,下游企业也很困难。以空调行业为例:

  据悉,格力、美的、海尔等第一梯队的空调企业产能均达到1000万台以上。另外,格兰仕、志高、奥克斯等也达到了700万台左右,几大企业超过6000万台。

  同时,旧有库存也构成极大压力。对于目前市场上的空调累积库存数量,业内人士莫衷一是。据市场保守估计,库存数量已突破1000万台,也有家电专家认为,行业内的库存达到了1500万台。

  “产能过剩是家电行业的常态”,国金证券家电行业分析师王晓莹认为,由于它不是一个进入壁垒特别高的产业,尤其是模仿的技术壁垒不是很高,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做。

  这样的情况碰上了金融危机:2008年,家电行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增速同比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中国家电产品2008年出口增速同比大幅回落了76.6个百分点……

  政府的下乡政策给了这个行业一根救命稻草。

  据财政部测算,如果全面推广家电下乡,到2010年将基本消化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的中低端家电产品过剩产能,转移20%以上的出口能力。

  对于面临产能过剩、出口下滑、库存压力的家电,谁都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

  但“家电下乡”薄利多销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规模足够、质量过硬的企业才能从中收获内需的巨大潜力,考验的是规模化成本控制能力。

  “打击对于小企业来说是更大的”,王晓莹介绍,可以看到2008年在经济危机中,很多小企业在这环境下破产、倒闭,有一些厂则主动关门不做了。

  但是,“对于整个家电行业2008年的集中度是在上升的,”王晓莹认为,对于龙头企业来讲,它的影响不是特别的大,龙头企业甚至可以利用危机的这段时间扩张市场份额。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