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53年:向工业国的目标迈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2日 11:1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日电 1953年10月27日,新建成的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的汽笛一声鸣响,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轧制出来了。人们高兴地欢呼和鼓掌,一位老工人轻轻地摸着已经冷却的又光又滑的钢管,像抚摸亲生的孩子一样,连声称赞:“好!真好。”

  一位苏联专家紧紧地握着在场的中共鞍山市委书记的手,祝贺说:“新中国从今天起就有自己的无缝钢管了!”无缝钢管是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原料,是航天、地质、炼油、机械等工业必需的基础器材。能够生产无缝钢管,标志着我国在向工业国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根本无法生产这类工业产品。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我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同是人口大国的印度。因此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就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

  1953年5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等文件。后来经过调整和增补,到1954年10月,确定了“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这些工程涉及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石油炼油、重型机械、汽车、拖拉机制造、化工、电力等诸多方面。1955年7月,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这样巨大的建设投资,是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无法企及的。

  “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工人阶级一马当先,提出了“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反映出“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正在化为千百万职工的实际行动。鞍钢机械总厂的革新能手王崇伦,先后八次改进工具,发明了以刨床代替插床的“万能工具胎”,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大同煤矿马六孩等职工创造的快速掘进法等生产经验,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保证了安全生产。青岛纺织女工郝建秀创造的细纱工作法在纺织工业系统全面推广,不断刷新生产纪录。

  “一五”期间,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诸多工业产品被制造出来:1954年7月,“初教5”飞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阶段跨入了制造阶段;1956年7月,载重量为4吨的解放牌卡车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独立掌握汽车生产技术;1956年9月,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了。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变。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