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市房管局严控开发商捂盘惜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 14:49  东地产

  严打, 刀下留人

  面对上海楼市连续数月供应不足的“贫血症”和商品房销售中的“捂盘惜售”状况,上海市房管局终于出手。

  最近出台的《上海市商品房销售方案备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商品房的销售方案须经备案并在售楼场所予以公示;区县房管部门则应通过销售方案备案和房地产登记等手段,制止开发商捂盘惜售。

  上海市房管局重申,商品住房项目超过3万平方米,确需分批预售的,每次申请预售面积不得少于3万平方米。

  “严打”风暴来临了!!

  这是对楼市的“重拳出击”还是“隔靴搔痒”?

  开发商:捂盘是我们的本能

  “捂盘,是一种自然经济行为。”

  “这是个消极的政策。”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要听党的话,做党的好孩子!”

  “肯定会有对策的。”

  每次新政策出台,看似大难临头的开发商都不会坐以待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开发商总有办法绝处逢生,“刀下”总会“留人”的。

  “不买账”成潮流

  “捂盘,是一种自然经济行为。”华燕置业副总经理林森将这个定义作为对记者的开场白。

  他形象地拿橘子作了一个比喻:假如橘子是生的,就需要捂一捂;如果熟了,那再捂就烂了。楼盘也是这样,在市场自由竞争的机制下,因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捂盘,是开发商自然的选择。

  因此,针对当前商品房销售中“少量多批”、“捂盘惜售”而于近日出台的《上海市商品房销售方案备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才会把早在2007年12月就发布过的“申请预售面积不得少于3万平方米”这一条规定进行重新申明。

  对于这个硬性规定的政策,开发商们颇有微词。

  景瑞地产营销总监杨子江表示:“假如有些楼盘就没到3万平方米怎么办?人家并不是有意捂盘,不能一刀切啊。”

  “这是个消极的政策。”林森表示,着力点落于“控面”而不是“控价”,没有核准价格的机制,不能达到“量价兼顾、同步调控”。现在有些政策缺乏综合考虑、统筹全局,而过于生硬,可能起到与初衷相反的调控结果。

  中海地产上海公司董事经理丁颖则认为,前两年的土地压缩和金融寒冬,使开发商延缓了建造速度,有些甚至根本没有项目,这才是导致今年上半年供应量的紧缺和市场火爆的根本原因。杨子江与她持相同看法:“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严打捂盘惜售”这一招,基本没有开发商买账。

  该“守”的还是要“守”

  但是,“严打”刚出台,万科、龙湖、富力等全国龙头企业便加紧力推新房源。而受《东地产》采访的开发商们也都表示会坚守规定。

  “从07年以来我们一贯是认真执行的啊。”丁颖表示很理解政府这一做法,是希望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良性销售环境。她略带委屈地解释道,像中海那样大型的发展商都是要对股东负责的,也要完成业绩和每年的配额,不会随便捂盘的。“在商言商,任何一个发展商都不会说和老百姓、政府对着干的。要听党的话,做党的好孩子!”

  杨子江也表示:“房地产行业也有很多操作很规范的公司,一般大公司都不大会刻意去钻政策的空子。”

  与此相反的是,林森坦言开发商不会这么乖。“肯定会有对策的。”他表示,“在目前的政策法规下,没有更多的行政规范去督促的话,开发商维护价格的自觉性还是比较缺乏的。”

  而当被问及对下半年的展望,房价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而下降时,虽然开发商称楼市受“严打捂盘”的调控影响不大,但由于另一些因素的存在,他们的观望情绪普遍较为浓重。

  杨子江表示“不好说。很复杂。”他认为虽然供应上会稍有改善,但房价未必会被平抑。由于房地产业的长周期性,近期一些政策的效果不太容易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

  丁颖则从成交区域上作了分析。“如果内环成交量大于外环,显然均价就会抬高。反之亦然。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整个市场会怎样。”

  买房人,不再抱幻想了

  “最过分的楼盘半年开盘4次。”

  “他们终于老实了。”

  “我看透了。”

  “我放弃了。”

  对于买房人来说,新政策是否会真正影响房价是最重要的。经历过2007年“严打”的老百姓,似乎并不看好这次严打。

  “我碰到过最过分的楼盘,半年之内开了4次盘,房价从最初承诺的每平方米17000元涨到了24000元。我每次接到售楼处的电话就立刻赶过去,结果每次都被告知已经卖光了。”

  ——王女士,44岁,上海人,德资物流公司高管。

  “终于等到房子了,他们去年就联系我,结果一直没有确定开盘时间,现在政策出来了,他们总算老实了。我现在已经付了定金,价格还不算贵。”

  ——高先生,30岁,温州人,服装批发商。

  “两年前我刚来上海时,以为奋斗几年就会有自己的房子,不过现在我已经放弃了买房计划,因为房价涨得太高了。这回的新政策和07的没什么两样,不会有什么实际作用。”

  ——杨先生,25岁,陕西人,高级程序设计师。

  “买得起的已经买了,买不起的还是不会买。严打‘捂盘’又不是严打‘房价’,就算开发商大量推房,也不太可能降价的。我已经看透了,不敢奢望在上海买房子了,只希望嫁个有房子的好老公。”

  ——陈小姐,22岁,上海人,待业。

  09年的房市的火爆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年初开始,各项相应政策也陆续不绝。从最初的各大开发商“上书”政府救市,到今天的打击捂盘政策引得开发商们叫冤连天。房市和政策之间,那种种爱恨纠缠,怎是一个“烦”字了得?

  沪上各房地产业内专家对此次“严打”,做了如下解读。

  “少量多批”是问题根源

  ——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陆骑麟

  房价的上涨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对弈中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健康的市场会有自动的调节能力。

  不过目前的市场很显然已经处于一种不健康状态中,政府不论出手作出何种政策上的调节或者限制,都是为了保住成交量,抑制高房价。

  地产商在市场行情看好的时候出现“捂盘”行为,这实际上跟开发商一直以“少量多批”的售楼方式进行销售有很大的关系,而此次政府执行措施,开始有意识地从源头上控制此类现象的滋生。

  政府不可能一次性下“猛药”,一般都会先将政策重申或者颁布出来静观其效,若市场秩序依然故我、不得章法,则政府会加强自己的监督力度来强行稳定市场。

  现今国民经济很大程度依靠内耗产生动力,而外在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并非已经过去,实体经济的复苏尚需时日;所以,此时房市越是火爆,那么也越能证明其中泡沫膨胀度有多快。政府对于房地产商捂盘的打击时限,不会是一个短期行为。毕竟,捂盘对房市价格上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时政府出台打击捂盘的责令,实际上也符合了民心所向。

  捂盘主力是中小型开发商

  ——上海乘星行行销服务机构副总经理赵春雷

  单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捂盘”也好,“促销”也罢,实际上都是一种地产商的营销策略——追逐利润,本身就是商人本性。

  大型开发商捂盘的可能性倒是并不是太大,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土地储备,并且追求的盈利模式是在滚动中寻求效益的由寡到多。楼盘晚一天开盘,就意味着后续的土地开发需要的资金也会被延续一天,环环相扣,大型开放商为楼盘所承担的连带性成本太高。

  相反,中小型开发商则更容易出现“捂盘”行为。他们所拥有的可供销售楼盘本就不多,也没有后续开发土地的力量。对于他们来说,“捂盘”是令所售楼盘利润最大化的最好方法。

  如今产业结构正在转变中,一次性打刹住了房地产价格直线下降,并非政府本意。政府此次发布关于打击“捂盘”的措施,实际上是能起到的是一定的缓冲作用,但并不治根。

  “捂盘”是因为市场热而开始捂,而并非市场因为“捂盘”而开始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台的打击捂盘的策略,只能从一个面上解决或者缓解一个局部的问题,对于房价的影响是短期的或者是微小的。

  政策的完善需要时间

  ——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

  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是考量房地产市场的逐步成熟的重要指标。

  最初房地产市场是一种朦胧的摸索状态,开发商对叫价和售卖方式掌握着主动权。当时的房地产市场是处于无监管的自由状态。

  2004年7月,政府开始出售调控, “网络房源备案”系统应时而生,从而限制了房地产只叫不售的促销手法。

  07年房市看涨,政府第一次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商品房销售监管工作的通知》,开始关注到开发商的“少量多批”现象。

  直至今日,“捂盘”再抬头时,政府启动商品房销售备案制,进一步从销售的源头开始控制房市的货量供给平衡。

  当前房地产法规的制定和市场发展都还没有完全到位,若按欧美房地产成熟的市场走势看,未来房地产界的法规将跟加倾向于对房地产产业的全面建设——这个规范,很有可能从房地产商拿地的那一天就开始确立。

  政策既是应市场而生,同时也是赶超于市场之前。新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解决目前房地产市场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存在,同时也是为树立房地产的未来市场规范铺平道路。

  由于今年形势大好,开发商制定的销售计划基本都在半年内完成,有了充裕的资金链,也就有底气对后续利润抱有预期。对他们来讲,此次“严打“更多的是一种警告,是否能够真正“乖乖听话”则需静观其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