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楼市:大行情要启动 关键看政府卖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 17:08  《浙商》

  文/倪云虎

  股市——历史的经验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读南怀瑾的《历史的经验》,联想到了许多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相关的“历史的经验”。认真研究和分析1930年代的危机,借鉴历史的经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预测现在这场全球危机的趋势。但历史的经验只能借鉴、参考,不能生搬硬套。1930年代的美国处于“青春期”,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美国已是“更年期”。如果要比较的话,将1930年代的美国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作比较,可能更具有历史的参考价值。

  在这里,我要重点给大家说说另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的经验”。导致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元危机。自从二战结束后美元称霸世界以来,美元总共生过两次“大病”:第一场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第二场就是现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第一场美元“大病”的主要外部诱因是日本、德国的崛起和欧共体的强大;而第二场美元大病的外部诱因是中国的崛起、欧元的诞生和欧盟的强大,两者有很大可比性。

  因此,分析和预测中国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发展趋势,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参考美元第一场“大病”中日本的变化情况。那场美元“大病”可分为明显两个阶段:1969年到1972年,第一次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1976年到1979年第二次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第一次危机给日本经济造成重创:通货膨胀、出口严重滑坡、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当时许多现象和中国前期出现的问题非常相似。

  面对第一次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政府采取了新的经济政策:刺激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稳定金融市场。结果,当第二次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来临时,日本经济就开始稳定发展、步入全球化轨道。

  日本从1972年至1989年有过一波长达十七年的牛市,日经225指数从2000点左右上涨到近40000点,股价涨幅高达20倍。我在分析日本那段“历史的经验”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日本的大牛市从美元和石油危机的两阶段之间启动!美元这一次“大病”现在看来也可能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到2008年7月为美元和石油危机的第一个阶段;从今年3月18日“美元死亡日”开始,有可能进入美元和石油危机的第二个阶段。中国经济在第二阶段中的进程会重演在上世纪70年代第二阶段美元和石油危机中的那一幕吗?我的判断是:有一定可能!中国股市也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启动一波大牛市吗?那还要继续观察!

  楼市——大行情要启动 关键看“政府卖地”

  最近两三个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迅速活跃,销售量猛增,房价似乎也开始上涨了!许多朋友都问我究竟如何看待当前我国房地产行情。我就来给大家说说我的一些初步看法吧。

  首先,我认为当前出现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行情是难以持续的。这是因为,第一、这波行情的主要拉动力量是等待了近两年的住房刚性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第二、通胀预期似乎是导致这波房地产行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但根据我对这波新的世界性通胀的分析,中国会出现“输入性病例”,但中国国内整体的通货膨胀预期不会太高。第三、股市的活跃会拉动房地产市场的活跃,但是,两者之间拉动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差,更何况这一波中国股市的牛市具有“老牛拖破车”的特点。总之,当前我国的房地产还没有持续放量暴涨的基础条件,最近几个月的行情是一种“反弹”,而不是“反转”。

  那么,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何时才能真正“反转”呢?我的判断是今年第四季度、最迟明年第一季度。为什么?真正的房地产大行情启动的关键看“政府卖地”:什么时候政府开始大规模卖地了,什么时候真正的房地产行情就会启动!就目前的态势而言,政府尚不具备重新启动大规模出售土地的条件。

  当然,新一轮房地产大行情肯定会启动的。如果政府长时间无法启动“卖地”,银行的贷款就难以持续。因此,我判断,政府靠银行贷款刺激经济的政策最多能坚持到今年年底,“地方土地财政”的模式必须重新恢复。一旦政府开始大规模“卖地”了,所有关注房地产的朋友才应该真正睁大眼睛!

  汇市——人民币升值可防输入性通货膨胀

  我们刚刚经历的这一场金融危机与正在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有许多相似之处,重灾区在美国,随后扩散到全世界。美国因为医疗卫生水平高,对“小小的疫情”根本不放在眼里;但对于那些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的国家来说,一旦输入病毒扩散蔓延,危害就会非常大。因此,我对中国政府采取的如临大敌、“拒敌于国门之外”的防疫措施是完全理解的。对于全球通货膨胀,道理类同。

  我所说的“正在卷土重来的全球通货膨胀”是指世界货币美元的通货膨胀,而不是指中国货币人民币的通货膨胀。美元重新进入贬值阶段,世界市场上用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重新大幅上涨。由于美元目前仍然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因此,称为全球通货膨胀是恰当的。但是,由于这种通货膨胀同时伴随着欧元、英镑、澳元等非美元货币汇率的升值,用欧元等非美元货币计价的商品价格涨幅会很小,甚至不涨。因此,确切地说,“正在卷土重来的全球通货膨胀”将会是美元区的通货膨胀,欧元区、英镑区、澳元区只会出现“输入性疫情”,会不会同样爆发通货膨胀,关键在于能否“拒敌于国门之外”。

  中国防止通胀输入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计划经济的手段,即通过价格管制、财政补贴实行价格双轨制;一种是市场经济的手段,即动用汇率杠杆来减弱和消除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的冲击。然而近几年来,“双轨制”的作用范围越来越小,只有多动用汇率杠杆才能筑起防止输入性通货膨胀的第二道屏障。

  如何动用汇率杠杆防止输入性通货膨胀?原理很简单:当美元计价的商品通货膨胀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同步升值!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涉及到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涉及到稳定出口等敏感话题,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由此看来,这场“正在卷土重来的全球通货膨胀”,很难避免出现“输入性病例”!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