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这边的肉猪离场价回到了5.5元/斤。”昨日广三保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揭扬告诉本报记者,据他了解,猪价在最近两个礼拜保持小幅回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最新数据亦表明近期生猪与猪肉价格均出现小幅上涨。
而CPI构成中另一重头部分粮食也在“一声不吭”地小幅上扬。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粮食价格已经出现连续六个月上涨,累计涨幅达4.9%。
“猪粮安天下”,两大类别猪肉与粮食的同步走强,对食品价格带来了较大压力,而食品类产品中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占比权重超过三成。以致有业内人士惊呼,“通胀要来了!”并表示“通胀三步曲”中的“股市涨、楼市涨、物价涨”的最后一步也终于来临。
通胀真的在敲门了吗?
现状
肉价小步跑粮价连涨6月统计局预警:“应引起注意”
国家发展改革委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15日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平均为每50公斤538.30元,比前周三(7月8日)上涨2.49%。其此前一天公布的数据表明猪肉价也在回升,上周(2009.7.13-2009.7.17)36个大中城市集市、超市猪肉(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每500克为10.95元,与前一周(2009.7.6-2009.7.10)相比上涨1.11%。
猪价企稳回升让人对CPI的抬头走高顿生忧虑。2007年与2008年上半年的物价狂飙情景仍让人记忆犹新,而猪价无疑是其中的“罪魁祸首”。而去年下半年CPI的急转直下,猪肉价格下跌是主因。迄今,5、6月份仍同比下跌30%以上,仅此就导致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降幅在1%左右。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从供求关系来看,猪价的止跌回升令人“想不到”。广三保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揭扬告诉记者,自国家商务部6月13日宣布启动猪肉收购以来,猪价开始逐步止跌,并有所回升。在他看来,“(收储)效果有限,更多的是提升了养殖户的信心”。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也向记者表达了他的疑惑,“单纯从供需来看,猪价不会有这么大的涨幅。夏天天气热,猪肉需求是淡季。”
据冯推测,猪价的上涨更多的是跟其他品种价格的上涨有关。“有关数据显示,整个农产品都在涨价,特别是蔬菜,很多(同比)涨幅都在30%以上。”据他解释,由于夏天天热以及是蔬菜上市旺季,居民对蔬菜的需求量很大,并且与猪肉消费有一定的替代性。“蔬菜价格的上涨会限制居民的消费量,会转过来增加对猪肉消费。”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是养猪上游成本增加造成的。“猪价上涨跟粮价有关。”揭扬表示,虽然猪价有所回升,但从猪粮价格比来看,仍处于盈亏平衡点6以下,“大部分养殖户还在赔钱。”据他了解,作为养猪的主要原料玉米近期涨得比较凶,“现在增城市场上的玉米价格涨到了1855元/吨,一个月前还不到1700元呢!”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上半年数据表明,粮食价格在逐月小幅回升:1-6月,粮食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2%、1.0%、1.5%、0.4%、0.8%、0.6%,已经连续六个月上涨,累计涨幅达4.9%。
统计局同时还发出了警告,“粮食与许多农副产品价格密切相关,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应引起注意。”
走势
粮食丰收养猪项目纷上马
猪粮价难持续大涨
对于粮价保持连续6个月的环比小幅上涨,广东省价格协会副会长文武汉对本报记者表示,“不必过于担心。”他认为,我国粮食已经连续6年丰收,且粮食库存超过历史水平,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粮价的小幅回升跟国家实行保护价收购有关。”
而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处长李永强亦表示,目前无论是粮食还是猪肉等农副产品都处于丰收状态,所以市场上难以有消费价格大幅攀升的因素,国家收储的因素占主要,但作用有限,此外,上半年一些产品价格回升,可能与国家发行货币较多有关。
相比粮食,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猪价不仅难以维持平稳,且下行压力更大。“生猪现期供应看生猪存栏,远期供应看母猪存栏”。数据显示,2009年6月份,我国生猪存栏44720万头,能繁母猪4830万头。
“生猪存栏仍处于高位,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在。”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而从母猪存栏来看,一般母猪存栏数占生猪存栏数的比重正常值是8%-9%,目前仍超过10%,“这说明目前母猪数量仍偏大,生猪数量会增加很快。所以目前的生猪价格回升只是暂时的。”
“6月份以前,我们猪场的种猪销售还很好!”作为华南地区较大规模的种猪场,广三保的总经理揭扬无疑十分熟稔种猪行情,他告诉记者,上半年虽然猪价一路跌来,但养殖户购买种猪的积极性仍不减,一些新的养殖项目纷纷上马。在他看来,这跟各地政府的补贴政策仍在实行有关。关于猪价走势,揭扬表示,由于上半年能繁母猪不仅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减栏,反而有补栏的趋势,因而在未来10个月(生猪养殖周期)内,生猪供求矛盾不会减弱,而会加剧,猪价下行的压力仍在。揭扬预测,“猪价可能会在明年春节前后见底。”
■分析
通胀风险在逼近真正来袭有距离
全球通胀预期已明显上升。近日,从央行年中会议将防通胀列入下半年目标,到美联储表示“当就业市场好转,当局便会收紧货币政策”,均表明全球在抗危机的同时,开始重视对通胀风险的防控。
“这一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近日表示,在过去历次通胀周期中领先于CPI物价的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近期均显著回升;且近期美中两国货币增长均大幅高于名义GDP增长,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增加了未来通胀风险,毕竟通货膨胀最终是货币现象。
哈继铭认为,中国目前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历史经验表明,大幅货币扩张也必然导致中国通胀上升。本轮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由于政府对于银行的影响力较强,虽然利率降幅不及美国,但信贷大幅扩张,带动广义货币供应高于名义GDP增长,达22个百分点,创历史之最,也远高于美国同期广义货币供应与名义GDP增速之差。
数据显示,中国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增加9.99万亿元,同比多增5.02万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各方普遍担心,高速增长的信贷会引发通胀。而股市与楼市的大涨似乎已经奏响了通胀的前奏。
“中国通胀来临则可能早于美国。”中金公司通过CPI通胀实证分析模型测算表明,短期来看,CPI可望于今年11月走出通缩:未来数月受严重的负翘尾因素影响,CPI仍将处于同比通缩,直至10月~11月,负翘尾因素迅速缩窄,而届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亦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使得CPI可能率先迈入正区间,PPI则可能要到12月才能走出通缩。
“广东和全国今年下半年既不会形成明显的通缩,更不会发生明显的通胀。”广东省价格协会副会长文武汉昨日告诉本报记者,全国的CPI和PPI会在下半年逐月收窄降幅中走向平稳和协调,到年底两种价格水平最多分别回升到1%至3%之间。“明年也不会出现明显的通缩或通胀,而可以控制在温和性上涨3%至5%之间的格局。
对今年以来的货币投放以及投资、居民需求和社会消费品等总需求的增长,是否已经超过总供给而会发生通货膨胀,文武汉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期过早。
据文武汉介绍,其实我国当前的总供给相当雄厚。一是粮食生产连续六年丰收,粮、油、肉、禽蛋、鱼供应充足,库存储备也超过历史水平。二是煤炭、石油、钢材、有色金属、水泥等重要生产资料供过于求,库存丰厚。三是大量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加上外需萎缩,大量出口商品转内销,供过于求的矛盾很突出。同时信贷增长过快,相当部分已被股市、楼市吸收,不一定都集中在CPI上,而现在的PPI下降正是有利于抵消部分CPI上涨的平衡点。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黄应来
实习生周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