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苏州:农民消费对GDP贡献逐年削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0日 17:57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 孙新研

  普通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苏州经济增长的成果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走低的不利影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扩大内需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落脚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在当前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才能有所保障,以内需拉动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才有坚实的基础。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带动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上也有相应的作用。收入水平是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对消费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00〜2008年,苏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0.1%,农民生活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为9.5%,都低于GDP年平均增长18.9%的增幅。收入水平的提高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是导致苏州市农民消费需求不高的主要原因,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普通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使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相协调,注重将更大的份额分给广大劳动者,才能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增强他们的购买能力。

  与上海、宁波、杭州等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苏州市的农民纯收入保持领先。2008年,苏州市农民纯收入11785元,上海农民可支配收入11385元,宁波、杭州农民纯收入分别为11450元和10692元,略低于苏州市。但苏州市的生活消费却低于这几市,2008年苏州市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为8443元,低于上海(9115元)、宁波(9174元)、杭州(8446元),说明苏州市农民消费也有提升的空间。

  农民消费支出对苏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降低

  按照支出法核算GDP=C+I+G+(X-M),C代表居民消费,I代表企业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随着苏州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苏州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的高速增长,农民消费对GDP的贡献逐年削弱(表1)。2000〜2008年,苏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5%,远落后于同期GDP18.9%的增长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下,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农民消费增长低于城市居民增长,城乡差距扩大

  上世纪90年代后,苏州市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趋于缓慢,农民消费增长缓慢,逐步落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并且差距在逐年扩大。2000〜2008年,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1%,而农村只有9.5%。消费差距拉大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0〜2008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2.1%,农民纯收入为10.1%。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要较城市滞后7年以上(图1)。2008年苏州市农民生活消费占纯收入的比重为71.6%,这一比重比城市居民生活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高8.0个百分点,表明苏州市农民较城市居民有更加强烈的消费意愿,但受到消费能力的限制,农民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市消费水平。因此要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关键还是在提高农民收入。

苏州:农民消费对GDP贡献逐年削弱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其他制约因素

  一、预期支出影响消费倾向。房价、医疗费用、学费与水、电、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养老等问题,加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抑制了农民的即期消费。农民往往通过控制即期消费,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带来的风险。

  二、基础消费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几年,苏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整治村容、规划乡村发展模式等进行了综合性规划,有着较快的发展。但在基础消费设施上,连锁性的餐饮服务行业、综合性的百货商场较少,文化、培训、娱乐场所也相对缺乏。农民需要购置大件或档次较高的商品往往需要到城里,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场所的缺乏使农民大都只有在招待亲朋好友的时候才到附近镇上消费,这种不便也一定程度的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意愿。

  三、农村消费品流通规范化程度还较低。尽管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已日渐多元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流通主体经营理念落后,规范化程度低;市场监管相对薄弱;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规模小、成本高;消费品流通网络化发展程度低。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矛盾。现在苏州市将近八成的农村劳动力都实现了向非农行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但随着转移力度的加大和外地农民工的增加,无形中抬高了务工的成本使农民收入难以持续增长,并且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周期性也削弱了工业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的消化能力。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出口所累积出来的巨大贸易额,就是多年来不断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军所创造。在劳动力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前提下,对贸易和投资的依赖性难以减低,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难度加大。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建议

  一、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增强社会购买力的基础,通过提高收入来增强消费能力,挖掘消费增长空间。首先要努力扩大就业,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就业;其次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实施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农业发展思路;再次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营行业,健全农村金融担保机制,降低农民贷款门槛,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快的信用担保。

苏州:农民消费对GDP贡献逐年削弱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预期。完善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城镇的接轨。在应对教育支出和生活必需品物价上涨等预期消费较高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坚定收入增加是长期持续的。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障碍,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安全感,促进农村消费健康发展。

  三、增加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培育消费热点。鼓励一些连锁卖场、餐饮业向农村发展,让农民不用进城也可以买到一些质量和档次较高的产品,降低农民消费的交通成本,提高消费意愿。丰富农民的文娱消费,加快发展适合农民的旅游项目,提高农民消费的整体质量。结合一些国家政策,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档次。以此次“家电下乡”政策为契机,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加网点,保障售后服务,在财政补贴的同时,带动农民自身消费,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加强监管,提高农村消费品的质量水平和售后服务。进一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消除消费者惧怕假冒伪劣的心理障碍。采取切实措施保护诚实守信,提高流通领域的信用,充分利用乡镇工商所、农业服务中心等监督资源,发挥农村群众监督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五、发展农村现代消费品流通体系。第一,以现有流通网络为基础,发展双向流通模式,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等符合条件的流通组织更好地结合发展。第二,整合各项系统的网点资源,资源共享,提高其配送能力,提高农村流通网络的利用效率。第三,引导参与“连锁超市采购联盟”,充分发挥连锁超市团购的作用。通过联合采购、集中下单,降低进货成本。第四,引导农民在本地发展文娱服务业,加强培训,提高其经营意识和经营水平,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其他农民提供了消费场所,提高了消费水平。

  (作者单位:苏州市统计局调查中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