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家发改委回应油价热点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2日 00:07  北京晚报

  国内油价长期低于国际市场 尚不具备价格下调条件

  本报讯(记者张楠)随着6月份成品油价格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调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评论和观点,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许昆林昨天就社会关心的成品油价格问题为市民澄清事实。

  中国油价高于美国

  长远有利于节能减排

  许昆林表示,与美国相比,我国汽油含税零售价格要高一些,但不含税价格基本相当。以北京市93号汽油为例,目前93号汽油含税零售价格为每升6.37元,不含税价为每升4.25元;美国华盛顿、纽约和加利福尼亚的汽油含税零售价格分别为每升5.21元、5.18元和5.41元,不含税价格分别为4.75元、4.20元和4.41元。

  但是与欧洲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汽油含税价格要低得多。比如,7月初我国93号汽油全国平均最高零售价格为每升5.91元,而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普通汽油含税零售价格普遍在每升9元至14元之间。

  由于原油购进成本和税负不同等原因,国内外价格水平出现差异是正常的。许昆林解释称,美国原油购进价格相对较低,而其他大部分欧洲和亚洲主要国家,石油资源匮乏,海外找油成本相对较高,原油购进价格要大大高于美英等国家。

  他说,我国石油资源缺乏,对外依存度已增加到51%,客观上要求不能实行低税负或低价的政策,必须切实从节约资源角度入手,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促进石油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如果我国人均石油消费达到美国的水平,全世界的石油都不能满足我国石油需求。近期国家连续三次提高成品油价格,虽然短时看会对下游用油行业有一定影响,但长远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成品油价格和税收政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政策意图。

  认为石油公司暴利

  此说法是错误理解

  谈到石油石化行业的盈利问题时,许昆林表示,近两年,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各国石油公司利润都有大幅度增加。由于我国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适当调控,同时对上游国产原油征收特别收益金,因此,中石油、中石化的盈利水平相对国外石油公司并不高,去年因炼油业务整体亏损,两大公司实现利润甚至出现负增长。去年总资产过万亿元的中石油和总资产超过7000亿元的中石化分别实现利润1618亿元和242亿元,比上年下降16%和71%。这些毛利润数据看起来很大,但相对于它们庞大的资产而言,它们的利润率并不高。

  国家在两家企业中持有股权分得的利润,主要用于再投入,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和增强石油供给能力。比如去年,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建设炼油化工能力的资金投入分别达1845亿元和701亿元。

  在回应有关国内原油开采利润问题时,许昆林说,国家从2006年起对国产原油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将原油开采企业获得的一部分超额利润主要用于对城市公交等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进行补贴。2006年至2008年间,两大公司分别累计上缴特别收益金1600亿元和530亿元左右。因此,社会上认为国产原油成本低,石油公司暴利的说法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上次油价上涨额度

  并未调整到位

  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后,一些地区下调了批发价。对此,社会上有人错误地认为,市场下调批发价,是不认可政府的调价措施,认为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问题。对此,许昆林表示,新机制规定,国内汽、柴油价格实行最高零售价和最高批发价管理,不再设定价格下限,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确定具体批发价格或零售价格。在市场供过于求时,企业实际销售价格可能低于国家的上限价格。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有些地区市场汽、柴油价格低于国家规定上限价格,这也反映出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向着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消费者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尽管6月份在一个月内就连续两次上调了油价,但许昆林却指出,在6月30日上调油价时,国家进行了适当调控,其实价格并未调整到位。因此,目前国内成品油还不具备价格下调的条件。

  国内油价从未

  “追涨快、追跌慢”

  “社会上流传的国内油价追涨快、追跌慢的观点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国内油价在较长时期内一直低于国际市场。”许昆林解释,为了减轻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上涨,特别是非正常的炒作因素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调控,成品油价格往往是一年只动一两次,国内油价涨幅远远小于国际市场涨幅。目前国内油价对应的原油价格为每桶60美元左右,考虑去年底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提高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占用了20美元左右空间的因素,采用改革前相同口径比较,国内成品油价格实际对应的原油价格为每桶80美元左右,与去年同期国内油价最高水平是基本相当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