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能源之变 新能源规划带来重大发展机遇(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0日 20:49  《国企》杂志

  第二部分:筹“变”

  政府对于新能源概念界定,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二是对传统的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的能源,如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等。

  而这两个方面涉及到中央企业及其旗下子公司的许多新项目,涉及到中央企业更长远的发展。新能源的故事能讲多久,该怎么讲,各家自有筹划。

  中粮生物质能:资本的取向

  宁高宁说,用自然的力量来塑造一家企业、一个人,甚至一个社会。

  在资本市场,他的观念有了响应者。

  2006年10月18日的中粮集团媒体见面会,是宁高宁主持中粮后最高调的一次亮相。

  原本各家媒体纷纷猜测,宁高宁的高调亮相会解释中粮集团主业重组的事,然而却是中粮集团借了全面重组和宁高宁的“东风”,高调宣布中粮集团将换标。中粮集团新标识意在强调,今后中粮集团重点业务之一将向生物新能源和环保产业转型,这部分业务将置入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粮油”。

  宁高宁的此番“高调”,足以显示中粮集团对“新能源”战略的重视。而中粮集团的新LOGO由三个六角形构成,含蓝、橙、绿、棕四种色彩,以天、地、人的和谐与重塑为理念。

  新的LOGO与宁高宁对于中粮的理解和定位一脉相承。宁高宁认为中粮的根基在粮食,在农业的诞生,这是最古老、最自然、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繁衍之途。“农业的起源是自然,是天地,它依靠最根本的自然、土壤、阳光、水和人类最直接的劳作。自然赋予了人类生存的条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自然资源给了中粮作为一家企业的不断生存和生长的源泉,成了中粮立命的根基。中粮,在基础的定位上应是一家自然资源公司,这与大家常讲到的石油、煤炭、森林等是一样的。自然是其源泉。”

  对于自然的资源,中粮集团有着超出其他企业的感悟。宁高宁曾撰文说,如今,从西方到东方,人们开始回归到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成长、自然的能源、自然的再生之妙,如我们不断提到的生物能源,是典型的自然之输送、之转变,是源源不断的。中粮正是要借其来发展,来给自身带来动力。回归自然,使中粮这样本来就来源于自然的公司,变得更重要而有活力。

  宁高宁并不避讳中粮进军新能源的意图:主要是看中了该产业的朝阳优势。2005年,中粮收购了华润酒精和华润生化公司,除了一脚迈进中国目前最炙手可热的行业,中粮也将粮食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到了高科技生化领域。“中粮希望借此进入新兴能源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执行主体,积极参与国家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的筹划与推进。同时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实现中粮集团企业的转型,实现中粮集团整体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中粮集团将在5年后成为中国生物质能源行业领袖。”2006年那天的媒体见面会上,宁高宁对数十家媒体如是宣称。

  同一天,中粮集团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第一个木薯生产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年产40万吨燃料乙醇,并成为国内清洁汽油生产以非粮作物为原料的首次突破。这个部署是中粮集团勾画的新能源版图中的关键一笔,也是换标的前奏。

  2007年,中粮集团成立了包括14名两院院士在内的32人生化专家顾问委员会。

  作为国内生产燃料乙醇的先行者和主要提供者,中粮集团积极投身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努力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如今中粮集团斥资百亿元构建新能源版图已经小有成就,他们一方面发展燃料乙醇,另一方面生产L-乳酸、聚乳酸等可降解的材料,代替塑料材料,减少环境污染。

  在生物质能源方面,中粮集团所属的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生产、使用燃料乙醇的企业,目前负责黑龙江地区燃料乙醇的封闭使用。中粮参股的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负责辽宁、吉林地区封闭使用的燃料乙醇供应。中粮集团燃料乙醇的在建企业有黑龙江华润酒精三期15万吨项目、中粮生化能源(衡水)30万吨项目、中粮生化(广西)20万吨项目。此外,中粮还在现有燃料乙醇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非粮原料(如木薯、甜高粱)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生产和纤维素乙醇的研发。

  在生物化工方面,中粮形成以淀粉基生产淀粉糖、氨基酸、有机酸及醇类转化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系列,以期实现生化产品对石化产品的替代。“十一五”期间,中粮集团计划生产淀粉330万吨、淀粉糖210万吨、味精30万吨、乙二醇66万吨、聚乳酸21万吨。

  而随着新能源升温,一早就打好基础的中国粮油在香港的资本市场上也得到了青睐。从2009年3月至今,该股从3港元涨至5港元,宁高宁运筹的生物质能蓝图也快到了有回报的季节。

  中国航天风电设备:品牌的效应

  马兴瑞说,建设风机项目是中国航天集团发展新能源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航天制造”在民用上坚实的一步。

  市场的反应是,全球对于中国航天这个品牌相当的认可。

  中国航天万源国际,是中国航天多年来厚积薄发的结果。

  发展风电,从资本市场运营、技术积累到人员储备等各个方面,中国航天都是早早筹备、胸有成竹。

  现在,中国航天万源正在以出人意料的速度飞快发展。年初刚刚剥离原有主业的万源股价仅为0.17港元,而风机下线消息传出后一度超过0.7港元,对此,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航天万源董事长韩树旺并不惊讶:“中国航天一旦出手,自然要做市场的强者。”

  谈到中国航天万源,对数字极为敏感的陈姓股民兴奋地边说边变换手势。“买这个股票认的就是‘中国航天’这块牌子。中国航天的质量、中国航天的速度、中国航天的科技实力,能发射‘神七’,难道不能做出世界上最好的风机吗?”

  的确,伴随着“神舟”系列火箭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的品牌享誉中外。“每次神舟的成功,都是给中国航天这个品牌做了一次最有力的广告,而这个广告效应是全球同步的。中国航天的精准、高质深入人心,而中国航天万源国际自然也承袭了航天精神。”韩树旺告诉记者。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1993年开始从事风电项目论证工作,1995年开始研发600千瓦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技术,通过多年努力,在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999年,中国航天承担了国家科委组织的“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研制成功了国产化率超过8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D646型600千瓦变桨距风力发电机,在中国风机行业处于技术领先地位,通过了专家鉴定,并在内蒙古地区安装四台,并为内蒙古风场修复了近十台出现故障的600千瓦进口风机,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进行大型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单位。2003年,中国航天参加了科技部组织的“十五”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的研制计划。

  经过十几年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大型风机的工作,中国航天积累了相关的技术和经验,沉淀了国内奇缺的风电技术人才50多人;除600千瓦风机整机技术和生产外,中国航天在叶片研发和加工方面也拥有自己的专有技术,掌握了碳纤维、环氧玻璃钢和聚脂玻璃钢三种叶片材料独有的制造叶片的生产技术工艺。中国航天拥有专业设计人员80多名,涉及机械、电控、复合材料、管理等多个学科,具备较强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

  2000年以后,世界先进的风机设备制造商和研发机构,已经将发展重点定位于兆瓦级以上的风机,风机设备的主流也转向兆瓦级以上,特别是1500千瓦至2000千瓦风机成为全球市场的热点。2005年以后中国政府加大了推进风电产业发展的力度和步伐。面对快速到来的风电市场的机遇及风场开发商对兆瓦级风机的需求,中国航天提出了加大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力度,以风机整机技术研发和总装为牵引,通过国际战略合作联盟的方式,快速消化吸收并掌握成熟的具有国际最先进水平的兆瓦级风机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经验。迅速做大规模,同时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批量生产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以最短的时间占据有利地位,扩大行业内的知名度。

  2006年6月,批量生产的AW1500型1500千瓦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下线。现已批量供应市场,在河北张北风场、江苏如东风场、浙江慈溪风场、河北尚义风场、江苏启东风场等地投入使用。

  航天直驱风机和大功率永磁直驱风机代表未来风机的发展方向,是发展“航天自主品牌风机”的突破口。直驱风机相比于传统风机省略了易于损耗并难于维护的齿轮箱部件,提高了发电效率,并且具有易于安装维护、机组寿命长、体积小、全寿命成本低等优点,是世界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

  资本市场方面,早在2005年7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就成功收购上市公司万源的控股权。由于香港方面对借壳上市公司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必须三年之后才能更改主业。在香港股市沉积3年后,2008年6月16日,公司股份简称变更为“中国航天万源”及“China Energine”。公司名称则由航天科技通信有限公司更改为中国航天万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主业转变为国家政策鼓励、中国航天主导产业支持的新能源、新材料应用领域,其中中国航天面向民用产业重点发展的风机设备制造和稀土电机节能产品,成为上市公司的核心业务。

  “中国航天”此后必将在全球风机设备领域占据重要的席位。

  中国节能风电:专注的力量

  王小康说,我们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节能环保的中央企业,只有突出主业,才能成为在中国甚至全球的节能环保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企业。

  专注所以专业,中国节能风电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此。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之于风电,有着“六宗最”。

  最早——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是最早介入风电产业的中央企业:一是最早的风电场投资商,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早在1997年就参与投资建设了广东惠来海湾石风电场;二是最早的风机国产化实践者,公司1996年与国际著名的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丹麦诺德腾能源集团公司(NEG Micon A/S)合资成立了北京诺德麦康国投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从事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行和维护;三是最早的拓荒者,早在2002年,中国节能就在张北、新疆托里等地开展了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工作,并与当地政府签订了独家开发协议。

  最先——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最先把兆瓦级风机和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引入到新疆地区。新疆托里风电场一期工程选用德国GE公司生产的SE1.5MW变速变桨恒频(低温型)风力发电机组,实现了新疆地区兆瓦级风电场突破。

  最快——2005年,中节能风力发电(新疆)有限公司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期项目3万千瓦的建设,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创造了我国当年风电建设速度之最。2006年,中节能风力发电(张北)有限公司一年完成了57台1.5MW风机的吊装,创造了我国当年风机吊装速度之最。

  最长——张北满井风电场一期工程,选用德国GE公司生产的SE1.5MW变速变桨恒频(低温型)风力发电机组,桨叶直径达到77米,创造了我国当时风机桨叶长度之最。

  最高——张北满井项目二期工程选用南通航天万源安迅能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引进西班牙EHN技术合资生产的IT77-1500CLASSⅡ型变速变桨恒频(低温型)风力发电机组,轮毂高度达80米,创造了我国当时塔筒高度之最。

  最大——2009年4月,随着张北满井20万千瓦风电场全部投产运营,标志着我国目前单体容量最大的风电场诞生;同时以60万千瓦和40万千瓦的容量分别成为目前张北和甘肃酒泉地区最大的风电投资商。

  “六宗最”记录的产生,关键在于他们的长期专注。说起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涉足风电的历史,那是一段长长的故事。

  1996年,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世界著名的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丹麦诺德腾能源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诺德麦康国投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开展风机设备国产化并为国内部分风电场业主提供运行维护外包服务。正因为这次打下的基础,1997年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参与投资建设了广东惠来海湾石风电场,成为我国最早进入风电场开发的中央企业之一。

  到了2002年,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开始了大规模风力资源勘测工作,并根据我国风能分布和电网成熟度等特点选择了河北张北、新疆托里等风能资源优势区,作为大规模开发的先期主战场。

  有了理论指导、实践经验充分的调研之后,中国节能风电开始迅猛发展。

  2004年,张北满井风电场一期工程45MW和新疆托里风电场一期工程30MW两个项目分别获得所在地省级发改委批复,奠定了中国节能全面进军中国风电市场的基础。

  2005年,张北满井风电场一期工程第一台风机正式并网运行,标志着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板块正式成为中国节能的主业,并获得了国务院国资委的批准。

  2006年1月6日,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在京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节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中国节能风电开始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6月20日,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成功控股浙江运达风电,标志着中国节能成为集资源勘察、电场建设、运营维护、装备技术于一体的风电产业集团;9月11日,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香港建设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我国第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启动项目——河北单晶河风电场200MW风电特许权项目。

  2007年,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香港建设组成的联合体再一次战胜所有竞争对手,成功中标我国第一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启动项目——甘肃酒泉风电基地玉门昌马风电场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

  2008年,中国节能拥有风电项目建设权批复容量首次突破100万千瓦,成为我国风电领域一支重要力量。

  中核集团核电:执着的成就

  康日新说,中核集团肯定是核技术的老大,其他集团也有一些搞核技术的,但他们不可能有自己的反应堆。

  有一条完整的核电产业链,是中核集团发展核电的核心优势。而核心优势的产生,来自于中核集团多年来对核电的执着。

  毫无疑问,长期盘踞市场龙头地位的火电正日益失宠,而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的领跑者。

  关于核电,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其发展脉络,则有着鲜为人知的曲折。

  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从1970年2月8日开始筹划,到1985年3月20日在杭州湾畔开工建设,走了漫长的15年。从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到如今核电发展初具规模。2008年全年,核电发电量共计683.94亿千瓦时,仅占总发电量的2%,而国际平均水平为16%,差距巨大。

  是一场事故推迟了核电发展的进程。1986年4月26日夜晚,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蒸汽爆炸及核燃料泄漏,旋即成为各国民众对核电挥之不去的梦魇,并直接带来了一股世界反核电的浪潮。核电建设在中国同样受到抵制,譬如正在火热建设中的大亚湾核电站就遭到香港百万人联名请愿,要求停建或缓建。

  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说了一句话:“核电还是要发展的。”至此,我国核电发展战略定调为“适度发展”。

  如果站在行业的角度探寻核电的起承转折,其艰难是外界难以想象的。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中核集团一直没有停止对核工业民用的摸索。

  到了世纪之交的1999年,带着账面上2.4亿元的亏损,中核集团在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此外中核集团还要面对着当时政策上的瓶颈——适度发展核电。

  何谓“适度”,批两台机组是适度,不批也是适度。

  发展核电,在那个时候,让大多数人接受这个理念还是个不小的难题。而康日新是个执着者,1999~2002年任中核集团副总经理时,他就和时任总经理的李定凡频繁往返于各部委之间,游说发展核电。中核集团提出了“四保保一保”的说法,即保技术、保人才、保队伍、保体系,最终要保的是核大国地位。

  除了国防战略考虑之外,康日新没忘记把核电的经济效益放在台面上。“有时候我们就在部委里讲,我国煤炭资源多在北方,比如山西、内蒙古,但是我们的发达城市用电量最大。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要靠那么长的铁道去运输这些煤,每个100万千瓦电站一天要烧的煤有102个火车皮,这给铁路、公路增加了巨大负担。”

  康日新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国家核电战略开始慢慢变轨。2004年9月1日,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的张华祝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政府对进一步推动核电发展作出了新的决策,将加快核能发展,逐步提高核能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例。

  200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

  而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今年4月撰文称,到2020年保守估计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过7500万千瓦。

  从1985年实现核电国产化,到2005年自主建设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再到如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堆型,中核集团是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的忠实参与者,也是中国核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今和国外相比,中国自主的核电技术有差距,但执着的中核集团从未停止过发展,所以仅在同一阶段稍微落后。用康日新的话来表述,就是“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三年级的区别”。

  二十余年的执着,使中核集团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核电方面,包揽了核电站的投资、运营、设计及工程总承包、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在核电产业上游的核燃料方面,有一套完整的循环体系,从上游的地质勘探、天然铀生产、铀浓缩、核燃料元件一直延伸至核废弃物处理处置;而核技术应用则是中核产业链向其他领域延伸的触角。

  虽然这条随着“以军为主”的核工业方针发展而来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有所偏倚,但中核集团一直完整保留着,并在积极改善。如今,这成了历史赐予中核集团独有的竞争力。

  中电投新能源:综合的效益

  陆启洲说,我现在看重水电和核电。

  在五大电企中,中电投作为唯一拥有所有类型能源发电产业的一家,有了核电和水电,中电投的战略发展规划中新能源的综合比例将达到50%。

  在国电、华能、华电、大唐的眼里,中电投是多么的幸运呀。

  尽管在五大电力集团当中,总装机容量排名最后,然而中电投具备一个先天优势,那就是核电。

  当初,电力体制改革划分资产时,原国家电力公司所有的核电资产一并划归中电投,从而,中电投成为广核集团和中核集团之外,我国可以投资并控股核电站的三家企业之一。

  这是其他四家电企求之而不能得的资质。但其他四家电企对核电的追逐并未停止。

  华能集团首当其冲,于2008年底与核电领域和发电领域的老大哥中核集团联合组建海南核电公司,共同经营昌江核电项目,以此涉足核电。该项目总投资预计达160多个亿,按照计划将于今年底动工,在两家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昌江项目分两期,一期由中核控股,占51%的股份,华能占49%的股份;二期则正好倒过来由华能控股,占51%的股份。对此,华能的有关负责人将其直白的表达:“谁也不愿意永久在核电领域当陪衬。”对于核电的企图尽在其中。

  而大唐集团董事长翟若愚也表示出了对核电的渴望:“大唐已经就核电进行了充分的人才储备,近两年通过委培储备了200多名年轻的核电人才。今年还要送他们去法国接受核电技术培训。”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中电投完全意识到了手中核电资质的含金量。手里握着这个资质,自然会有企业找上门来合作。核电发展的好时机已然来了:在国家能源局计划的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为建成75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中,陆启洲预计中电投能占有20%的份额。

  中电投副总经理兼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在“两会”期间,曾对媒体表示,中电投目前正抓的两个项目:一个是山东的海阳核电,另一个是位于辽宁大连瓦房店的红沿河核电站,都在按计划推进。

  除了在建项目,中电投还将陆续启动广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吉林等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一批内陆滨河核电厂选址等准备工作也已经着手进行。

  按照中电投的规划,到2020年,在中电投总装机容量中,火电所占比例将被控制在50%左右,其余为水电30%、核电15%、风电5%。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充分利用核电的优势之外,中电投在水电领域也会持续扩张,正如陆启洲所言,“我现在看重水电和核电。”

  中电投旗下有两大水电开发主力军,黄河水电和五凌电力。2008年,黄河流域规模最大的拉西瓦水电站机组安装进入最后攻坚阶段;黄河班多、羊曲等水电站前期工作开展步伐加快,龙羊峡以上河段水电资源开发正齐头并进加速进入开发阶段;五凌电力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步伐正在有序推进;广西长洲水利枢纽实现一年多投目标……

  据统计,2008年11月15日,随着广西长洲8号机组的并网发电,中电投水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达到1013万千瓦,占到总装机容量的20%。而目前中电投水电在建规模783万千瓦,占在建总规模的34.2%。至2010年,中电投集团水电装机容量将超过1700万千瓦,继续“领跑”其他发电集团。

  除此之外,中电投也参与光伏发电项目。5月25日,中电投西北分公司与甘肃武威1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武威市举行。这是中电投在两个月内签订的第二个太阳能发电项目。

  除了核电的先天优势以及水电积累的运营经验,中电投扭转亏损的手段还包括下游产业链延伸。

  去年12月26日,经过中电投和宁夏青铜峡铝业集团战略重组,中电投宁夏青铜峡能源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电投由此成为继中国铝业后的国内第二大电解铝生产商,电解铝产能突破百万吨。

  其实,中电投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运营经验。例如在内蒙古,作为中电投的产煤基地,劣质的煤都是供应自己的坑口电站,因为运出去不划算,“我们搞了好几年了。”

  在宁夏青铜峡能源铝业集团,中电投也遵循这一途径,中电投在宁夏有煤矿,把最次的煤炭用来发电,然后用所发的电生产电解铝。“这样资源利用率就更高了。”陆启洲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