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当前,我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已经全面启动,但仍有人在问:“不兼并、不重组、不整合行不行?”这实际上是“一问三题”。

  首先,煤炭工业粗放发展的老路还能不能走下去?其次,如果走不下去了,兼并重组整合这条新路是否走得通?其三,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捷径?

  我们要说的是:传统的煤炭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彻底扬弃;兼并重组整合是加快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而且紧迫性很强,慢不得,更等不得。

  传统发展模式再也不能走下去了

  近年来,我省在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全省煤炭工业“多、小、散、低”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仍未彻底改变。目前,全省仍有各类煤矿2598座,数量明显偏多;这其中,30万吨及以下的小煤矿占了近七成,各类矿井平均单井规模只有36万吨,明显偏小;大集团大公司产量仅占全省煤炭产量的一半,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并且矿井布局散乱,小矿见缝插针,大矿无法施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总体低下,大量小煤矿仍在采用落后的炮采方式,按矿井数量算,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不到30%,掘进机械化程度只有25%。

  煤炭工业粗放发展模式的长期延续,已经使全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畸高,表里山河几近山河“破碎”。大量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采1吨煤要破坏和浪费4吨资源,按中小煤矿年产3.5亿吨煤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14亿吨的宝贵煤炭资源。全省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而且每年新增塌陷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煤矸石堆存量超过11亿吨,占地已近1.6万公顷。保守估计,多年来,全省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接近5000亿元。在小煤矿遍地开花的地方,曾经美丽的家园与河山,已经被不计代价的粗放开采、甚至掠夺式野蛮开采,糟蹋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山西已多次被中科院等机构列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省份。

  矿难频发,生命损失惨痛。大、中、小煤矿之间的安全生产水平差距极大。近两年合计,我省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的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2%、18%和30%,事故死亡人数则分别占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1%、15%和74%;两年平均,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是国有重点煤矿的3.8倍和11.3倍。冷酷数字的背后是令人痛心的现实:小煤矿生产等量的煤要付出十倍于大矿的生命代价。

  产业素质低下,收益分配欠合理,褒义的“乌金”常与贬义的“黑心和愚昧”挂钩,抹黑了山西和山西人的形象。一方面,多小散低的产业发展模式与技术、资本密集、清洁、集约的现代煤炭产业特征和规律完全背道而驰,使山西“傻大黑粗”的整体产业形象长期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大量小煤矿和非法黑口子的存在,使管理部门很难准确掌握全省煤炭的实际产量,导致税费流失严重。再加上一些矿主少进行甚至不进行安全投入,无节制地将必要的成本转化为利润,使本应造福全民的资源,成了少数矿主一夜暴富、全省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更有极少数矿主,暴富之后不思进取、不思回报社会,而是热衷于炫耀性消费,使“山西煤老板”这个本无褒贬的中性词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暴发户奢侈靡费、为富不仁的代名词,严重损害了山西的形象。

  产业集中度偏低,不时使山西人“拿着金饭碗讨饭”。山西不仅是煤炭大省,更是煤炭调出大省,年煤炭出省销量占全国省际间煤炭净调出量的3/4,照理应当拥有近乎垄断的煤炭市场竞争力。但事实却是,历史上,每当煤炭工业面临周期性市场需求萎缩冲击、供需博弈激烈化时,受伤的总是我们。人们都记忆犹新的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外省欠我省的煤款超过116亿元,占当时全省煤炭行业年销售收入的1/3强,整个煤炭行业乃至全省经济都因此陷入困境。这种窘迫,经济大环境当然是根本原因,但我省煤炭工业主体太多、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却也是加重这种窘迫的、源于我们自身的重要因素。

  显然,在追求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今天,传统的煤炭工业发展模式已经无路可走,难以为继;传统发展格局已经没有了任何存在和延续的理由。

  山西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科学抉择

  不健康的煤炭工业亟需施治。重症需用猛药。省委、省政府开出的药方是“大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总数要由目前的2598座减少到1000座;平均单井规模要由目前的36万吨提高到90万吨以上;保留矿井要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煤矿职工要全部培训到位。

  这是推进全省煤炭工业脱胎换骨、走向新生的治本之策,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省“三个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推进“三个发展”,是省委立足省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煤炭是我省最大的产业。在山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推进煤炭工业科学发展。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不实现煤炭工业转型发展,全省的转型发展、再现“人说山西好风光”的美景就无从谈起;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全省的安全发展就缺乏可靠的保障;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不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源收益分配过分向私人矿主倾斜的不合理格局,不加快解决“四矿”问题,全省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牢固的基础。

  加快煤炭工业集约化发展步伐,必须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这是煤炭产业自身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必然选择。煤炭是典型的高危行业和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必须走以大企业为主、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不如此,“破碎”的山河无以整治,矿工的生命和健康无以保障。国内外煤炭工业先进国家和地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目前,美国年产煤10亿吨左右,前4家公司占70%;澳大利亚年产煤近4亿吨,前5位公司占71%;印度年产煤4.5亿吨,1家公司占90%;内蒙古30户重点企业产量占全区产量的80%以上。相比而言,我省煤炭工业差距很大,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的紧迫性很强。

  落实中央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必须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十分关心煤炭工业特别是我省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问题。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明确提出要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针对我省煤炭工业现状特别是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状况,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指示,我省要减少煤矿数量,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安全保障水平。温家宝总理最近来我省视察时强调:“今后的调整,一是技术改造,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三是推进企业改革。”习近平副主席视察我省时也指示我们要 “稳步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转变。”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省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很大。煤炭是我省的主导产业,煤炭及其相关产业提供的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稳定全省经济,首先要稳定煤炭经济。稳定煤炭经济,最直接、最管用的办法就是通过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竞争合力,发挥好煤炭调出大省的优势。当前的经济运行外部环境与1998和1999年类似,但我省煤炭工业没有再陷入“量增、价跌、收入减”的被动局面,而是形成了总量合理、效益提高,对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贡献提高的良好态势,在防止全省工业全面亏损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60万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职工收入增加,保持稳定。这些情况雄辩地说明,省委、省政府指引的这条路子是完全正确、必要和及时的。

  推进兼并重组别无选择

  一些人并不否认推进兼并重组整合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但总认为“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大可不必在兼并重组整合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吊死,‘只技改,不整合’同样可以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这种说法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其实质是想绕开办矿体制改革和资源配置格局调整这个核心矛盾。殊不知这个矛盾根本绕不过去。

  首先,这一轮的兼并重组整合已经全面包含了技术改造的内容和要求。“保留矿井单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生产,井下职工全部培训到位,煤矿‘五长’要全部达标配齐。”这些要求再明白不过地说明,这次的重组整合,不仅全面包含了煤矿技改的核心内容,而且包括了管理的改进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人员结构的改善,可以说是最全面的技改。

  其次,我省煤炭工业现状决定了,不推进兼并重组整合,想象中的技改根本无法实行。

  煤矿的规模要与资源量相匹配。一个百万吨级的煤矿,服役期要求在40-50年,需要的资源储量在9000万到1.4亿吨。我省现有的小煤矿多数资源量已经很少,少的几百万吨,多的两三千万吨,根本不具备单独改造、建设大矿的条件。同时,由于多数小煤窑都是见缝插针,布局在大煤矿周围,在大矿没有来得及开采之前提前开采,其粗放开采后留下的烂摊子,无论从安全还是经济的角度看,都将使大矿无从下手、无法重新开采,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煤炭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决定了,单井规模大小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生产规模大小问题,而是代表技术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高低的最核心指标。无论怎样改造,小矿的资源回收率和安全保障能力都不可能达到大矿的水平。

  因此,无论是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角度,还是从安全发展的角度,小矿都必须尽快淘汰。也就是说,推进重组整合,是进行有效技改、达成技改目标的前提,“不整合,只技改”的路走不通。对山西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而言,只有推进兼并重组整合这一条路可走。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也很有一些市场。主要意思是 “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是渐进的。所以,今天9万吨,明天15万吨,后天30万吨,……逐步搞到100、300、500万吨,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更好。”这话听起来有一定道理,实则似是而非。

  其一,跨越式提升煤炭工业发展水平,技术上完全可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从来都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体,特别是对后发的国家、地区和行业,由于有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跨越式提升更是常态。不承认这一点,就无法解释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间竞争力强弱的轮替和转换,无法解释短短二十多年时间,我国家电等一些领域从无到有的飞跃和对世界强国的赶超等尽人皆知的史实和现象。当前我省煤炭工业不仅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落后于内蒙古等新兴产煤地区。就是在我省煤炭工业内部,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我们有世界水平的千万吨级大矿,有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储备的大量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拖累我省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主要是工艺装备技术落后、管理混乱的小煤矿太多。这说明,通过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实现我省煤炭产业发展水平的跨越式提升,技术上完全可行。国外的工业化过程已经走了400多年,莫非我省的煤炭工业也必须要等到二三百年后再达到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以致永远在相对落后的状况中停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二,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长痛不如短痛。对我省煤炭工业而言,不紧不慢,放任其自然演进,其实质就是放任落后粗放发展模式长期存在,个别小矿主可能会暂时少支付些转型成本,但全省要支付高昂的资源、生态、环境甚至生命代价。孰轻孰重不辩自明。即便是从单纯的经济成本看,按部就班的结果只能是 “落后产能年年淘汰年年有”,长期看,支付的代价显然更高。良药必苦口,重生须浴火,新生命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母体的阵痛。这自然界的规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必定要支付代价、经历阵痛,但钝刀子割肉更痛苦,必须当机立断!

  其三,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矿工生命等不得。还有少数人说“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也是渐进的,不能因为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就狠抓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这似乎是很理性的意见。可是我们换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本应鲜活、却因低水平粗放生产、无序生产甚至私挖滥采而凋谢的生命,是我们自己的亲人,我们还能这样以旁观者清、自命理性的“清高姿态”,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吗?将心比心,从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保护矿工生命的角度看,重组整合更应该是“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总之,不重组整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没有找到最重要的着力点!不重组整合,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就只能是美好的向往!不重组整合,煤炭工业的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转变,就只能是一种愿望!不重组整合,就无法向3400万人民交待、就无法向山西的未来交待!

  一句话,不搞兼并重组整合不行!

  本报特邀评论员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