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张军
这是最好的时代。
中国的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闹过,他们忽然发现,但凡手上拥有现金流,都可以跑出国门去收购一两家企业。
而今,几乎每一次并购传闻的背后,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也都毫不例外地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人“购买美国”引起的轰动一样,中国人也在用手中的钞票说话。
这是一次最好的抄底良机吗?我们对五彩斑斓的海外市场,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抑或,我们只是充当了一次冤大头?
疑问纷繁芜杂,答案就在企业家的心中。
事件:还在不断拉长的并购名单
6月28日,一条“爆炸性”消息在网上不径而走:国内两家民营企业正在洽购法国著名时装品牌皮尔·卡丹,出价超过2亿欧元。
消息说得有鼻子有眼,据称两家企业一家来自广州,一家来自温州,甚至连企业名称也有详细说明。
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短时间制造的第二次轰动。在此之前,四川鲜为人知的腾中重工出手收购通用旗下的悍马品牌,同样令外界目瞪口呆,余波至今未了。
皮尔·卡丹的态度先抑后扬,先是否认出售全球企业,接着便承认了正在准备出售在中国的许可权。无论如何,中国企业是与这家著名的时装品牌沾上了边。
同样,腾中重工也没有落空。有媒体消息说,通用和腾中重工本周将与中国监管当局进行商谈,期望监管层批准四川腾中9月底前收购悍马品牌。据悉,这起涉及境外投资和汽车产业的跨国并购至少需获得商务部、国家发改委通过才可进行。而腾中重工也正通过四川省商务厅向国家商务部上报其交易情况。
除了这两家民企,其它的中国公司也没有闲着: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收购世界第四大铁矿石供应商FMG17.34%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鞍钢入股澳洲矿企 Gindalbie;中国五矿集团以13.86亿美元100%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主要资产的交易获得成功;吉利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中石油完成对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收购;中石化收购Addax石油公司,总价达82.7亿加元(合72.4亿美元),创下中企海外并购新纪录;苏宁电器注资控股日本老字号电器连锁企业Laox公司,成为第一家收购日本上市公司的中国企业……
名单还在不断拉长,据全球最大财经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发表的报告称,从2009年年初至2月17日,在全球跨境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今年的海外收购总额同比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
思考:抄底还是充当冤大头?
“中国企业现在进行海外并购的确迎来了一些红利。”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张国庆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如是说。
的确,随着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资金链出现断裂的企业比比皆是。“这让中国的企业有了很多进入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在危机发生之前,可能根本都不会给你。”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海外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直言。
然而,选择这个时期进入,是不是一定能淘到“便宜货”?抑或没有经验的中国企业,又将被外国商人忽悠一通?
在《华尔街日报》上,记者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中国海外并购为何舍得花大钱?》。文章以中石化72亿美元收购Addax的交易为例,在这笔交易中,据说中石化开出的价格比业内正常水平高很多。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援引分析师的说法称,中石化的出价相当于以每桶34美元的价格收购Addax的探明储量,以每桶14美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的可能储量。而在原油平均价格与目前相当的2007年,非洲石油资产交易的平均收购价是:探明储量每桶14.40美元,可能储量每桶9.90美元。
分析称,以探明储量计,如果基于2007年的平均油价,那么中石化这笔收购交易的价格应为31亿美元。这意味着,中石化此次72亿美元的出价存在135%的溢价。这还是在目前全球经济远不如2007年景气时做出的报价。
那么中石化做了冤大头吗?《华尔街日报》给出的答案并非如此。这家媒体认为,在能源紧张的今天,如果中石化没有报出足够诱人的价格,极有可能重演 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时的命运。当时,这桩交易受美国保护主义势力干扰而遭到否决。而几周前,中国铝业公司195亿美元投资力拓同样遭到拒绝。
“鉴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放缓,许多企业都急需资金,因此拥有大量资金的中国可以让显示力量对比的天平向自己一方倾斜。”《华尔街日报》总结说。
不过,花大价钱,必须要证明它是一笔合算的买卖。中石化借Addax在石油丰富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地区获得立足点,并能在西非海域拥有业务,后者正是石油行业最热门的勘探区之一。
相比中石化的溢价收购,中国工商银行的落子加拿大似乎显得更加精明一些。6月初,工行宣布将向东亚银行支付8025万加元(约7300万美元)的对价,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向东亚银行出售其持有的工商东亚75%的股权,交易对价为港币3.72亿元(约4800万美元)。
两项交易下来,工行相当于仅用2500万美元的代价就获得了加拿大东亚银行的绝对控制权。不知这算不算抄底成功的案例?
数据:中国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成功拿下众多海外企业资产的中国公司,能不能一帆风顺下去?对于经验匮乏的中国管理者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残酷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六七年前,中国企业就曾掀起并购大潮,当时以联想、TCL等为先锋的中国企业,先后并购了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以及汤姆逊的家电业务,然而,几番摸爬滚打下来,中国企业都不得不面临经营业绩下滑的窘境。
麦肯锡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其实,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当时,在汽车、家电以及半导体等领域彻底打垮国际竞争对手的日本企业信心膨胀,大举收购美国资产,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三菱财团以13.73亿美元购买了洛克菲勒中心———纽约的标志性建筑。然而日本人很快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终不得不半价转售给美国人。
“如果能力不够,不仅不是机遇,也许会变成你的包袱,甚至走向破产的不归之路。”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近日做客网上时指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并购是一个机遇,但是要把机遇变成现实,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他表示自己一直在提醒央企,“千万别干那些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
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中国经济周刊》援引商务部统计资料称,近两年,我国海外并购额已经从2002年的2亿美元飙升至2008年的205亿美元。但在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据悉,商务部正在加紧编制对外投资指南,范围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指导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记者上网查询已可以找到诸如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国投资指南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