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私募之中,大多困兽犹斗,是挑战法律的底线,还是创造新的明天?相信中国社会正在拭目以待
文 牛刀
私募,曾经是深圳的骄傲。试问,在中国哪一个城市有深圳这么庞大的私募组织?2007年,在《经济观察报》举办的“黄金十年——中国私募论坛”上,出席会议的有各大部委领导、著名经济学家和私募老板。奇怪的是,那次论坛所有的私募老板均为深圳人,北京、上海、广州一个都没有。
看来,国家各部委领导都是来给深圳私募老板捧场的,难道只有深圳人在创造中国黄金十年?
私募特性
可能没有人知道深圳私募的能量有多大,但一定听说过基金经理吕俊的大名,因为他最近力挺任志强。新闻报道说,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俊在上海出席“首届中国阳光私募基金峰会”时语出惊人:“真正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是消费和房地产,而不是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在谈及居民消费能力和房地产价格时,吕俊称“非常支持任志强的观点”。他认为,各界对所谓房地产泡沫不用过于担心,居民可以承受更加昂贵的房价,“虽然老百姓讨厌高房价,但如果房价萎靡不振,中国13亿人可能有12.95亿人是受损的,只有500万急着买房的年轻人受益,房地产是中国真正的支柱产业。”
吕俊大言一出,很多网友让我来驳斥他,这些网友不了解吕俊,而我对他是太了解了。吕俊讲的是真话,他真的是这么想的,他讲的12.95亿人有房子一点也不奇怪,但他不会去区分9亿农民的房子和商品房有什么不同,他也不会去考证怎么可能只有500万人没房子,他同样不会认为黑钱和白钱有什么不同,在他眼里都是钱。他对钱有一种拜物教式的崇拜,那种狂热,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而且,绝大多数私募老板,和吕俊对钱的理解没有什么不同,否则不一定能够胜任私募的老板。所以,吕俊在讲这个话的当天获得了“2008-2009年最佳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称号。
很多网友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私募?为什么这么狂热。其实,私募是相对公募来说的,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在发行证券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投资者作为发行对象,由此,可以将证券发行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形式。相对于公募(Public offering)而言,私募是指向小规模数量Accredited Investor(通常35个以下)出售股票,此方式可以免除如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注册程序。投资者要签署一份投资书声明,购买目的是投资而不是为了再次出售。
私募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私募的投资基本没有流通性(Liquidity);第二,之所以叫“私募”,就是不可以公开招募投资人,不可到公开的市场上去卖,不可以在INTERNET上卖股份等等;第三,私募的投资人,可以是天使投资人,也可以是VC,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Institutional Investor。但不管是谁,他必须是“Accredited Investor”。Accredited Investor被台湾人翻译成“投资大户”,也有人翻译成“合格投资者”,“认可投资者”,或“受信投资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D条款规定,要成为Accredited Investor,投资者必须有至少100万美元的净财产,至少20万美元的年收入,或者必须在交易中投入至少15万美元,并且这项投资在投资人的财产中所占比率不得超过20%。如果想以“私募”融资,在美国要注意这条规定。
中国私募无法律?
但是如果不在美国,而是在中国搞私募,还没有什么明文规定。
因为没有明确规定,这个行业的生生灭灭就是一场掠夺与欺诈的游戏。我们在讨论私募的行为时,无不对私募的疯狂感到吃惊。我们现有的社会准则是不足以衡量私募的任何行为的,只要入行私募,资本就是至高无上的,在资本面前,没有法律。
追溯国内私募的鼻祖要将时光倒流至2004年2月20日,当A股市场还在漫漫熊市中挣扎时,赵丹阳率先与深国投合作发起的第一只开放式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 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赵丹阳也由此被誉为“中国阳光私募第一人”。2007年,赵丹阳展示了一个标准价值投资者的远见,当年,赤子之心净值增长率不过30%,与公募基金动辄翻番的业绩相比黯然失色,然而,他还是毅然在3500点时选择清仓兑现收益,理由是“就我们的投资能力,已找不到既符合我们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现在看来,赵丹阳的提前离开显得睿智,他的客户没有一人亏钱,赤子之心中国成长基金过去五年累计升幅约为541%。
2008年1月2日,赤子之心的网站上挂出了“致投资者的一封信”,表示要清盘旗下A股基金,随后工作人员便开始逐个地给客户打电话,通知细节。目前,赤子之心总共管理着六只产品,其中1只投资于港股市场,5只投资于A股。此次清盘的5只产品都是A股投资产品,估计总体规模达到15亿元。对于清盘的原因,赵丹阳坦言已经在A股找不到符合其投资标准的产品了。不曾设想的是,赵丹阳的主动清盘,给私募经理们带来了新的狂热。赵丹阳清盘后,刘明达就成了国内最早的私募。我就是在《经济观察报》举办的黄金十年论坛上结识刘明达的。
2009年给私募带来新一轮的狂热。尽管许多财经记者对私募给予了热切的期待,但是私募不可逃避的是体制的困局。我们无须讨论私募是不是赚钱,这是不需要讨论的,因为在私募的理念中,只要赚钱就要不惜一切,业绩是所有私募经理唯一的价值导向。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只要股市有机会,私募的优势就能表现出来。但我们要追寻的是,私募究竟是不是非法集资?就像中国的富豪一出生就伴随着原罪一样,我们不争论私募是不是非法集资,不一定在中国社会就能逃脱这种追问。而且,不从体制上予以规范,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私募的风险就有可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所有私募还有一个不能逃避的困局,那就是中国私募的投资产品,同质化极其明显。我们的私募缺少能够打造投资产品的高端人才,一有新的产品大家一哄而上,而市场却很难创造出新的产品。不能创造出新的产品,深圳私募就将转向上海、北京,吕俊离开深圳转向上海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身在私募之中,大多困兽犹斗,是挑战法律的底线,还是创造新的明天?相信中国社会正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