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现象的专家观点
刘志良 刘音妤 吴迪
去年11月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今年前几个月,我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超过今年全年新增贷款目标下限,这对于提振社会信心,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较快的信贷增长是否都进入了实体经济?金融机构在引导新增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中应起何作用?如何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等问题,日前记者在人行成都分行与有关专家进行了探讨。
有专家建议,为保证新增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应加快银企融资平台的建设,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密切沟通协商,保证信贷配套资金的及时安排和足额拨付,根据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调整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积极实现银行信贷的均衡合理可持续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逐步推动扩大社区便民服务设施、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等城镇合理消费,积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等潜在消费市场。积极推广并购贷款、动产质押及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信贷产品,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
他们提出,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应着力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对涉及扩大消费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产业、技术、产品和基础设施改善的金融支持。二是更广范围、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推动各行业的全面创造和创新,为金融支持不断开辟新的实体经济领域和平台。三是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各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新成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方式,主动、自觉挖掘中小企业资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也有专家认为,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提高当前信贷资金效力,改善当前金融机构信贷结构的重要方面,但目前有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一是担保、会计、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公信力问题。一些银行和企业反映,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一些中介机构的公信力还不够。二是担保机构的担保比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担保比例小,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担保比例过大,银行不愿意。三是动产抵押、林权、土地经营和流转权等权利质押金融创新品种还缺乏配套的专门的如何保值、如何保权的制度和法律规定,影响了这些品种的活力。四是中小企业的资本金的成本问题。一些中小企业资本金成本高,来源不稳定,影响了它的信贷能力和信贷行为。
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一方面,在信贷快速不断增长中会出现弱化,另一方面调整结构的作用有限,下一步应重点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如强化窗口指导,加强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有效配合,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推进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实体经济应对危机、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改进完善金融统计,加强信贷资金投向监测;开展好信贷政策评估工作,促进信贷政策执行到位,引导信贷资金切实进入实体经济。
在谈到如何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时,有专家提出,一是完善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季度金融形势分析会制度,向商业银行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提示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引导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和企业,避免政策性风险。二是加强银、证、保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积极探索跨行业金融风险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流程,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的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有效防范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三是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优化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体系,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升风险控制技术水平。四是引导商业银行实施客户授信管理,收集市场动态和客户经营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充分评定客户的偿债能力和意愿,审慎地确定授信额度,以控制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