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众多内地投资人投资KODA遭遇巨额损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3日 01:46  新京报

  “KODA天生就是金融毒品”

  ■ 个案

  近日,许多曾投资香港KODA(累计股票期权)的内地投资人,遭遇了巨额损失。

  牛市中,KODA投资可以令投资人平价买到看涨的股份,尝到甜头的富豪往往加大筹码。但熊市的到来使得KODA积聚的风险急剧放大,以致很多人因此血本无归。

  “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律师赖建平自称两个月才来一趟律所、基本不接业务、成天在家看书思考。自从2007年7月开始KODA投资,赖建平在一年之间倾家荡产,损失两千多万。

  说到KODA,赖建平最大的感触是,“我被人骗了,还帮人家数钱”。事情还得从当初签订合约说起。

  2007年赖建平通过朋友,认识了初次见面即向他力推KODA产品的荷兰银行职员张宁,虽然此前素昧平生,香港完善的法制环境和荷兰银行百年老店的声誉,都使他对张宁的推荐深信不疑。

  7月24日,赖建平的第一笔资金420万港元到达张宁所在的荷兰银行私人银行账户上。

  但赖建平后来回忆,“签署100多页的全英文文件过程中,张宁从未向我们做过任何解释和风险提示。甚至在开户文件中她居然欺骗性地选‘我们看过开户文件的中文本’。实际上,我们一个中文字的文件都没有见过。”

  如今,后悔当时风险意识薄弱的不止赖建平一个人。2007年,在香港的私人银行中,有超过七成的投资者以KODA形式购买股票。根据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的说法,2007年累计期权最高值将超过6000亿美元。

  股市暴跌 血本无归

  2007年7月27日交易开始,赖建平的交易额常常被放大为其投资本金的数倍。

  此后,张宁连续建议赖建平进行多个合约交易,总计14个合约,累计最大理论交易额达到上亿港元,截至2007年11月底尚有两份合约未能终止。

  得益于牛市行情,赖建平在那期间曾经赚过一些“利润”。港股在2007年11月以后节节败退,不少KODA挂钩的热门中资股出现三成、四成甚至五成的跌幅,而赖建平他们这些KODA投资者,却不得不根据合约以行使价双倍吸纳那些已经跌破行使价的股票。

  银行要求的保证金越来越多,直至保证金超过履约所需要的理论上的最大资金总额。到2008年3月31日,赖建平账户保证金与合约额之间比例已经高达134%。

  2008年9月19日下午,赖建平接到荷兰银行的通知,称其账户保证金差额将近400万元,要求在9月22日前用现金补足保证金,逾期将要采取银行认为适当的一切行动以“维护其利益”。

  10月16日,荷兰银行单方面强行斩仓,至此,赖建平在荷兰银行投资的2100万元损失殆尽。

  2100万的“学费”

  赖建平想要追回损失,却发现自己在荷兰银行进行的交易处于监管真空地带。

  KODA属于境外产品,国内并没有相关的监管机构。根据香港规定,KODA的入场费在800万港元以上,投资者被视为“专业投资者”,这种投资行为,无须得到证监会核准,因此不受当局监管。

  赖建平以480万港元的前期投资算了一笔账:市场行情理想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获得的最大收益为34万港元,而一旦市场出现大幅下跌,则最大亏损将达到4000多万港元。

  虽然,赖建平与荷兰银行的官司还在继续,但他表示,已经不再过多地纠结于那摊子事情。

  他称KODA是天生的金融毒品,自己后来才知道,这款美国发明的金融衍生产品,在欧美禁止对公民零售,其主要销售对象是新加坡和香港,香港一些金融机构则将其中一半转手给内地客。

  赖建平表示以2100万的学费,买到了一个“真理”:与其做KODA,不如做现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