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贸易金融与全球经济衰退的同步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1日 23:41  《中国金融》

  为了确保这场危机最终只是一次全球衰退而不是全球萧条,最好的途径是所有大国都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要坚决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诱惑

  威廉·克莱恩

  同步衰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至零,发达国家可能为-2%。如此严重的经济衰退曾发生在1982~1983年,那次衰退引发了拉美债务危机。与1982~1983年的危机相比,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是各国经济出现了同步衰退,或者说,在此次危机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衰退趋势呈现出高度同步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美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的经济衰退预测几乎完全相同;对这些国家和地区2010年出现经济反弹的预测也惊人相似。这与1982~1983年的经济危机形成鲜明对照,当时美国经济大幅衰退,而欧洲和英国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大幅下降,2010年世界经济将出现复苏。这一趋势在拉美地区也同样存在,也就是说,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拉美主要国家的经济衰退和经济复苏也呈现同步性;在1982~1983年危机中,拉美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则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并且,就外债承受能力而言,目前拉美各经济体的状况明显好于20世纪80年代,它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保持在一定限度内。从目前情况看,拉美国家净债务(债务总额减去外汇储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0%,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比重高达50%以上。

  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此次全球性经济衰退是否会引发第二次拉美债务危机,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普遍较低,而20世纪80年代初则出现了“沃尔克冲击”(Volcker Shock,保罗·沃尔克在1979~1987年间担任美联储主席)。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达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迫使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沃尔克执掌的美联储带头提高利率,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紧随其后。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利率成为那次债务危机的导火索,因为债务负担既取决于债务规模,也取决于债务的价格——利率。

  亚洲地区的情况也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2009年经济衰退的预测。在这一过程中,亚洲地区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将呈现同步下降的特征。这种情况也与亚洲地区在1982~1983年经济危机中的表现有很大差异,那时亚洲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没有出现同步变动趋势,比如,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衰退,而中国、韩国和新加坡则保持了较快增长。

  贸易政策与经济复苏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由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衰退呈现同步性特征,因此,对单个国家来说,很难用增加出口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在1997~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采取了出口扩张战略,改变了长期存在的经常项目逆差,实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并最终恢复了经济增长。当时亚洲国家的出口扩张战略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那一时期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也许能够实现出口增长。不过,出口增长对经济复苏的贡献可能不会像上次那么大,目前世界各国都面对着暗淡的增长前景,缺少必要的进口需求。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国际出口增长率急剧减速。与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出口快速增长相比,2008年第四季度,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比如,巴西的出口增长率从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30%下降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7%(出口下降的部分原因在于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智利也是这种情况),一些工业品出口国(包括韩国和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贸易保护主义

  为了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复苏,一些国家可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办法来提高国内需求,但是,历史反复证明,这是一场“零和游戏”,即博弈各方没有赢家。如果每个国家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结果肯定是贸易活动与经济增长的螺旋式下跌,这种情况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曾经发生过。对一些拉美国家来说,贸易保护主义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这些国家约束关税水平远远高于实际执行的关税水平。约束关税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关税(上限);执行关税(或称适用关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采用的关税。在拉美主要经济体中,制造业的约束关税约为25%~35%,执行关税约为10%~12%。

  一些拉美国家除了用高税率实施关税壁垒之外,还存在许多非关税壁垒,但是,从总体上看,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的结果最终都将事与愿违。

  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出现普遍的贸易保护主义,虽然美国提供的紧急援助计划仅限于国内汽车公司,并且在刺激方案中对公共开支用于进口商品设置了限制性条件,但是,这些措施与“大萧条”前后美国政府关于提高关税的规定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那些执行税率接近约束关税上限的国家提高关税。

  在金融领域里,不仅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也存在着国际金融合作。比如,美联储分别向巴西、墨西哥、韩国和新加坡提供了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这一举措有助于保证美联储对美国银行的资金援助不会产生从新兴市场国家吸走资源的效果。

  资本流动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结束了人为降低风险息差(risk spread)的行为,2008年,流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私人资本明显减少。根据有关方面预测,2009年还会进一步减少。资本净流入总量从2007年9300亿美元的峰值减少到2008年的4700亿美元,2009年还会进一步减少到2000亿美元以下。外国直接投资也出现了下降趋势,但程度相对较轻一些。2008年下半年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也承受了一定的贬值压力。

  从整体上看,目前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压垮新兴市场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现在巴西、韩国和印度外汇储备达到2000亿到3000亿美元,处于历史高位。中国的外汇储备更是无人企及,其规模已经从2007年底的1.5万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底的1.9万亿美元。

  政策取向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始于美国,为此,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应对。美联储向金融部门增发了1.4万亿美元的贷款,并提供了巨额担保。新增的8000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相当于在两年内每年推动经济增长2.5%。虽然欧洲中央银行没有像美联储那样大幅度地降低利率,但也向银行系统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中国也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相当于在未来两年内每年推动经济增长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9年,20国集团成员国的财政刺激计划将推动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5%,它们以财政赤字形式产生的推动力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当然,这些还不包括“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效应。所谓“自动稳定器”是指国家财政预算将根据经济形势变动而自行变动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比如,税收、转移支付、最低生活保障等。

  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衰退,每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应该适度扩张。同时,每个国家都必须高度重视增加国内市场的需求,因为美国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继续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或全球的最终消费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差额不断增加,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贸易顺差,积累了外汇储备,推动了经济增长。最近,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开始明显缩小:2006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008年下降到4.5%;考虑到石油价格下跌等因素,2009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能进一步下降到3%,甚至2%。这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需要为国内经济增长寻找新的推动力,而不是继续依靠出口扩张。

  总之,我们正处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能重回3%,如果能够实现,此次经济衰退将不会比1982~1983年更糟糕。但是,从目前情况看,2010年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可能性并不大,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由银行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其次,过去经济衰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了对付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的结果。一旦通货膨胀率下降,就可以通过降低利率重新启动增长。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由银行危机和房产价格暴跌共同推动的,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利率几乎已经下调为零,很难靠进一步降低利率走出衰退的困境。再次,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需要继续降低负债经营水平,在减少债务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目前空前严重的经济形势迫使美国和其他国家政府采取了空前规模的经济干预行动。在美国和欧洲,信贷紧缩使此次衰退给人的感觉更接近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为了确保这场危机最终只是一次全球衰退而不是全球萧条,最好的途径是所有大国都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要克制自己,坚决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诱惑,而且后一点更为重要。■

  威廉·克莱恩(William Cline)系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研究员,本文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王宇翻译

  (责任编辑 张 林)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