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1日 23:25  《中国金融》

  管 涛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而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公布的2008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外债基本情况表明,在过去的一年中,面对严重的外部冲击和内部结构调整困难,中国对外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运行,跨境资金实现净流入,国际收支状况逐步改善,外汇供求关系逐渐趋于平衡。

  对外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5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增幅较2007年回落25个百分点。其中,货物贸易(若非特别指出,本文货物贸易均为国际收支口径,下同)进出口总额增长18%,增幅较上年回落9个百分点。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增长15%,增幅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资本项目顺差19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4%(2007年较上年增长近10倍)。

  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2008年,货物贸易顺差3154亿美元,增长14%,增速较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规模虽有所上升,但由于受名义GDP较快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经常项目顺差相当于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3%降至9.8%,为2002年以来首次下降,显示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拉动的依赖性进一步减弱。“引进来”与“走出去”开放步伐更加协调,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1478亿美元,增长8%,增幅下降70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556亿美元,增长2.2倍(2007年较上年下降20%);直接投资项下净流入943亿美元,下降22%(2007年较上年增长113%)。截至2008年末,外债余额为3747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0.4亿美元,增长0.3%,增速同比回落15.7个百分点,其中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56.3%,占比较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外债期限结构有所好转。全年新增外汇储备4178亿美元,比上年少增441亿美元,表明国家多年来采取的一系列“促平衡、减顺差”的政策措施效果初步显现。2009年第一季度,新增外汇储备77亿美元,国际收支进一步趋于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运行波动加剧

  一是2008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有所放缓,进口迅速增加,货物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下降2%;下半年,受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全面下滑以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急剧下跌影响,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放缓,其中进口增速下降更为显著,货物贸易顺差止跌回升,增长27%。2009年第一季度,海关统计的进出口总额为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5%;外贸顺差623亿美元,增长51%。二是2008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19亿美元,下半年由于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性增强,大量国际资本为求自保,纷纷投向安全性相对较高的金融资产或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向母国加速回流,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529亿美元。其中,上半年FDI流入增长28%,下半年转为下降7%;上半年新增外债538亿美元,下半年转为减少527亿美元。三是2008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长较快,达到28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43亿美元;下半年增加1372亿美元,不及上半年的一半,比上年同期少增584亿美元。2009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新增额同比下降1462亿美元。

  国际收支逆转风险较低

  2008年,我国其他投资逆差12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受上半年人民银行将商业银行以外汇缴存的存款准备金汇往境外投资,以及境内银行减少证券投资规模、增加对境外的存放和拆放业务等影响,其他投资资产项下净流出1061亿美元,下降30%。随着全球金融去杠杆化进程加快,我国贸易信贷负债开始减少,新借国外贷款下降较快,其他投资负债项下净流出150亿美元,上年为净流入818亿美元。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际金融振荡加剧,境内机构(主要是银行部门)对外证券投资加速回流,我国证券投资项下呈净流入态势,2008年证券投资顺差42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倍,其中外国来华证券投资净流入下降53%,为99亿美元。2008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和投资收益项下流出合计7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与2006和2007年分别增长39%和45%相比并不突出,表明当前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撤资清算、利润汇出等情况也较为正常。此外,尽管2008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有所降低,但占比仍达近10%,且对国际收支总顺差的贡献率达96%。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延续了2008年下半年流入放缓的趋势,但总体仍保持顺差。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月度外汇储备规模最近出现波动,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上主要货币汇率和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导致资产账面价值出现较大变化,而不是实际的跨境资本流动。

  误差遗漏并非资本外逃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额由上年的正值164亿美元(贷方),转为负值261亿美元(借方)。这重新引起人们对于资本外逃问题的担忧。但实际上二者并无必然联系。误差与遗漏项目是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一个平衡项目,而非真实统计的结果。造成误差与遗漏的原因既包括不同渠道数据与国际收支统计原则的差异、各数据源统计误差和货币折算差异等,也包括未被记录的跨境资本流动。如果误差与遗漏主要是因为统计原因导致的,其净额就应当呈正负交替的随机分布。从1996年正式实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以来到2008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额4次为正、9次为负,其分布大致符合上述规律。上次净误差与遗漏额为负出现在2005年和2006年,而当时我国却面临着资本流入压力较大、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的宏观经济环境。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可信度来讲,净误差与遗漏额并非没有边界。通常国际上认为,净误差与遗漏额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以下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动荡时,净误差与遗漏额也可能较大,如美国1998年该项占比为9.4%,2004年占比为4.2%。随着国际收支统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额正在逐步缩小,1996~1999年净误差与遗漏额占货物贸易总值的比重为4%~6%,2000~2007年占比为2%以下,2008年占比为1%(美国预估值为3.8%)。

  汇率预期分化但仍稳定

  2008年上半年,市场延续了较强的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进入9月份和10月份,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经济尤其是出口增长放缓,境外和境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发生逆转,美元对人民币由贴水转为升水。12月初,境外不交割的美元升水幅度一度高达5000多点。此后,随即期外汇市场走稳,美元升水幅度减小,但境内外远期市场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趋势一直持续到年底。进入2009年,境外一度出现的人民币贬值担忧也随着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信心增强而基本消失。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继续稳中趋升。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6.9%,其中,上半年升值6.4%,下半年升值0.4%,自2005年6月汇改以来,累计升值21%。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速度显著放缓,双向波动特征更加突出,126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隔日汇率中间价贬值天数占比达55%,较上半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由于美元近期在国际市场上对大多数货币走强,人民币多边汇率出现了较快的升值。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08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2.9%,其中下半年升值8.4%,较汇改前升值19%;扣除通货膨胀差异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1.9%,其中下半年升值9.4%,较汇改前升值23.9%。目前,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在发挥积极效果,国内经济增长前景较好,金融体系比较稳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基本稳定。这些都使得各界对我国经济和货币具有较强信心,有利于降低资本出现大规模集中流出的风险。

  对外投资收益平稳增长

  由于我国对外资产规模扩大,利润利息等投资收益继续增长,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收益达825亿美元,增长8%,其中的相当部分是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投资利润汇出575亿美元,增长5%;投资收益净流入250亿美元,增长17%。2008年,在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集中释放、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情况下,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和专业投资机构均出现了投资亏损,全球利率水平也大幅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经营坚持长期投资理念,通过多元化的货币配置和资产摆布仍取得了一定的收益,成绩来之不易。

  保增长与防风险两手抓

  当前外汇管理工作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密切跟踪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进展及影响,按照“保增长、防风险、促平衡”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应对挑战。“保增长”,就是要积极落实中央提出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首要任务,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强化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意识,通过完善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与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改革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改进服务贸易外汇管理,配合做好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等工作,加大对贸易和投资增长的支持力度。“防风险”,就是要以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为重点,加强对资金流出入的均衡管理,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监测预警和危机应对体系,丰富外汇市场避险功能,加大外汇业务合规性检查力度,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的风险管理。“促平衡”,就是要配合有关部门切实落实中央有关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步奠定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在基础,同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稳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国际收支调节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

  作者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 张 林)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