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10倍续 选择性发声最可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4日 11:21  新文化报
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10倍续选择性发声最可怕
天价出场费不可怕 可怕的是“选择性”发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10倍》续

  今日关注

  经济学家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出场费是否正常?经济学家的角色是“明星”还是“研究者”?昨日,本报《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10倍》的报道备受关注,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网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本报联合和讯、腾讯、凤凰等网站开展了问卷调查。一些经济学家、专业评论员和网友纷纷发表看法,引起广泛热议和思考,本报记者也采访到了被曝光身价的部分经济学家。

  郎咸平回应

  “我不好自我评价”

  5月13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当听到记者报出其出场费高达12万元时,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电话中毫不掩饰地笑出了声音。

  郎:我的出场费?报道我的出场费多少?

  记者:大约12万以上,涨得很快。在国内经济学家里面算高的了。

  郎:哈哈哈。

  记者:您感觉这个数字高不高?您怎么看?

  郎:这个嘛,我不好回答。别人说我长得漂亮,我自己不好说嘛。别人说我长得丑,我也不好自我评价。

  记者:您来过长春两三次,我们发现您的观点每次讲座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郎:是吗?这个和主办方邀请定的题目有关。不是我说讲什么就讲什么。你让我讲金融海啸,当然上次和这次是差不多一样的。你让我讲制造业,肯定和上次讲也是类似的。

  记者:您举例芭比娃娃就很多次了?

  郎:这个只是用来举例子的。你要谈制造业当然要用这个举例了。

  记者:您活动安排很满,是否会影响到您做学问?

  郎:不会吧。我不回答这个问题。

  易宪容回应

  “不做学问就没人请了”

  5月13日上午,记者又拨通过了易宪容的电话。

  记者: 我们了解到,目前您的出场费是3万~5万元,您怎么评价?

  易:没有那么多。

  记者:那是多少?

  易:不好说,有的时候多一些,有的时候少一些,看人家给多少。总体来说公益的少一些,商业的话会多一些。

  记者:您怎么看待经济学家出场费的差异?

  易:大致是这样的,顶级的经济学家比较少,市场价格也就高一些,其他的经济学家就少一些。

  记者:那您应该属于哪一类?

  易:我应该是“顶级的吧”。

  记者:有人说经济学家忙着讲座,没有时间做学问,属于不务正业,您怎么看?

  易:必须得做学问啊。而且要研究重要课题。我现在连财经评论都不写了,在研究一个课题。你要不研究,就没有好的东西(观点),这样下去就没有人请你了。更谈不上出场费了。  

  昨天上午,本报记者还电话联系了在国内多家公司担任独立董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巴曙松以开会为由挂掉了电话。 

  评论:经济学家切忌浮躁

  昨日,诸多财经评论员也就此发出声音。一位署名为叶祝颐的评论者表示,如果说纳税人供养的经济学家走穴拿天价出场费,是职业道德底线后退的话,那么拿了天价出场费的经济学家,迎合邀请方意图,利用公众人物身份选择性表达观点,不仅有辱经济学家身份,而且干扰公众舆论视线,误导中央宏观决策,那将是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

  另一位名为陈方的评论者观点也颇有“见地”。他表示,那些逐步走上“演艺化”道路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火了,出场费的暴涨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厢情愿的事情。出场费的暴涨让我们见识了这些知名经济学家们的浮躁,可是,有没有人想过,他们的浮躁其实有一部分是我们的浮躁给他们提供了市场,这又算不算是一种悲哀呢?

  观点

  智库应该具有独立性 

  经济学家能否担当起经济发展“智囊”的作用?3月20日,由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担任理事长,由国内数十位官员、知名学者、央企负责人组成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正式成立。就在该中心成立的前一天,新华社《瞭望》杂志撰文批评中国智库专家两年来在经济预测上的拙劣表现:《为何经济学家遭质疑》。

  5月13日,吉林省社科院院长邴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因此,特别需要智库这样的独立于政府机构的民间组织提供独立、有建设性的观点,供决策者、社会、企业参考。

  邴正表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和初期,也有国内经济学家提出警示,但是由于这部分经济学家在学界并不占主流,因此社会大众和政府决策层也没有对这些观点给予足够的重视。

  专家学者应该排除功利主义

  邴正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智库应该是独立的政府机构之外的民间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应该排除功利主义,不要为了出名、获利而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目前智库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各方面的情况看,很大程度还有待提高。社会各界要尊重智库的独立判断,智库也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邴正表示。    

  不能靠雷人观点赚眼球

  “金融危机的好处对中国妙不可言”、“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如今,一些雷人的经济学家观点频频出现。 “所以,在我听到这么多匪夷所思、基本语无伦次的观点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评论才好。”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华生看来,经济学家不是明星和演员,具有为大众生产喜剧或轰动效应的功能,而是对无论最震惊还是最乏味的经济事件,都能进行冷静和独立的研究和剖析,为学界和公众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评论和意见。

  网友声音

  轰派  呼和浩特网友:如果存在经济学家,那么世界就不会有经济危机,都是些马后炮!湖北赤壁网友:学者娱乐化!后果不堪设想!扭曲变态娱乐圈怪胎滋生学术娱乐化!新浪江苏网友: 到处演讲拿钱,不做学问,热点问题乱说,基础话题放大说,专业知识瞎说,利益集团代言。

  挺派  腾讯网友:这是真正的价值体现,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是个好现象!网易网友:如果喜欢搞经济,又喜欢钱,就向他们学习。他们的本事是得到现实验证的。他们的金点子能使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或者少亏本,他们得的报酬应该说只是点子金而已。 山西沂州网友:如果对中国经济真正起了作用,那才是好的经济学家。正直的学者,真心为振兴中国经济而研究、演讲、呼吁,给高档劳务费,值!

  本报记者 李雁程 孙宪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