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冷对信贷高增长 外资银行信贷二季度或回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7日 03:10  第一财经日报

  杨斯媛

  今年一季度,中外资银行新增贷款上演冰火两重天。一面是中资银行新增贷款一路飙升,一面是外资银行人民币新增贷款连续三个季度下降。

  外资银行人士表示,随着“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外资银行将更多受益于大型项目下的配套和分包项目,第二季度外资银行贷款量或有所回升。此外,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下,外资银行较青睐批发零售业、商业房地产等项目。

  大型公共项目诱惑小

  目前,一季度信贷增量仍是中资银行在“挑大梁”。央行上海总部日前公布的信贷数据显示,一季度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减少170亿元,同比多减372.9亿元,其中3月份减少80.5亿元,比1、2月份分别多减62.7亿元和8.9亿元,同比多减142亿元。

  虽然大型基建项目和政府项目是中资银行争抢的信贷“蛋糕”,但是由于这些项目的周期较长,对利率价格无明显优势的外资银行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外资银行参与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大型项目的并不多。”某外资银行信贷部人士对CBN记者表示。他分析称,一是大型基建项目需要的资金量很大,外资银行很难“消化”;二是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融资成本比外资银行低,且在信贷总量较大的情况下,外资银行没有价格优势,对外资银行的部分信贷需求也就转向了中资银行;三是在整体经济下行周期中,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较为严格,放款量也有所减少。

  “外资银行不太愿意参与公共项目。”某外资法人银行人士表示,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利润回报相对较高的商业项目,对于规模大、期限长、利润低的项目,外资银行不愿参与。此外,政府和地方项目未来依靠地方财政还贷,相对有一定风险。

  二季度贷款量或有所回暖

  虽然外资银行一直保持着“惜贷”的姿态,但也有外资银行人士认为,今年5、6月份,外资银行贷款将有所回升。随着“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外资银行有望参与信贷增长的“第二春”。

  东亚银行(中国)副行长孙敏杰表示,大型项目往往有很多配套项目,大公司也会将项目分包给小公司,就会有贷款需求,这对外资银行和中小银行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上述外资银行信贷部人士也表示,大型基建项目中的上下游企业,如水泥、钢材等原材料供应商等企业,以及分包项目等灵活性较高,贷款需求量和周期都相对较短,外资银行比较看好。

  而近期,外资银行的信贷投放已经有回暖之势。孙敏杰表示,该行今年3、4月份的贷款业务量有所增加,但放款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真正出现信贷增长将在5、6月份。

  但是,与中资银行所做的大型基建项目、政府项目不同,外资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外资、合资企业及中小型企业,贷款审核时间相对较长,因此贷款增长没有那么快显现。

  孙敏杰还表示,外资银行可能参与到的分包项目和小型项目,其落实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贷款投放的增加)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

  贷款投向行业倾向性不明显

  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一季度新增贷款行业投向较为集中。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一季度信贷数据显示,中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主要投向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商务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四行业贷款增量占比近八成。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贷款投向行业倾向性并不十分明显。某外资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外资银行在贷款投放时并不十分注重行业划分,而是更加重视公司质量,每个行业都存在机会。

  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带动下,外资银行正在零售批发业和商业房地产等领域寻找机会。上述外资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国内大型连锁零售行业、奢侈品行业等大部分为外资或跨国企业,外资银行在批发零售业领域优势较为明显。

  孙敏杰还表示,商业房地产也是比较活跃的领域。由于商业地产以商业贸易为背景,无论房价涨跌都不影响企业的资金来源,因此对银行来说是风险较低的贷款项目。

  此外,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下,部分行业的中小企业也为外资银行带来信贷增长机会。花旗银行(中国)副行长张之皓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益于电网改造和3G项目的通讯行业中,主营电线、电缆的中小企业信贷需求近期有明显增加。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