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季度经济数据全面解读:企业去库存化近尾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8:03  大众网-大众日报

  经济最坏时期正在过去 年内或现CPI、PPI大幅正回升

  进入 4月,来自国家统计局和中央各主要职能部门的宏观经济数据密集出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压之下,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是否回暖?

  系列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

  PMI连续四个月反弹

  数据:作为宏观经济重要的先行指标,制造业经理人指数(PMI)到3月份连续4个月反弹,并突破了50点的分水岭,攀升至 52.4点。

  分析:专家分析指出,PMI保持在 50以上点,表明国内去库存化调整逐步接近尾声,产量增长开始复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3月份PMI指数在连续6个月低于 50% 以后,首次超过50% ,特别是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 以上,预示着经济增长由低转高的变化。

  全社会用电量降幅逐步缩小

  数据:今年1-3月,全社会用电量为 7809.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 4.02%。而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 2.01%。

  分析:虽然用电量仍出现同比下降,但每月同比降幅逐步缩小已成趋势,根据国家电网的统计,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为-1.46% ,比去年12月份回升了6.1个百分点,已经出现用电需求下滑企稳迹象。用电量变化的背后,是工业用电一定程度的“回暖”事实。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部负责人薛静说,“综合各项指标来看,目前社会用电量处于‘底部震荡’,并逐步在向好的方面走。”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结合PMI指数以及企业订单量有所增加的现实,可以预期中国经济最坏的时期正在过去。

  3月份外贸进出口环比增长

  数据:海关统计,3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 1620.2亿美元,同比下降 20.9% ,出口下降 17.1% ,进口下降 25.1% 。与前2个月相比,同比降幅分别减少 6.3个、4个和 9.1个百分点。按平均工作日水平的可比口径计算,环比分别增长23.8% 、32.8% 和14%。

  分析:海关总署表示,这些指标均表明3月份我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明显的好转迹象。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所所长张燕生指出,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跌幅有收窄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外需有所好转,而是中国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和企业自主调整的举动开始见到了一些成效。

  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4.58万亿

  数据:央行数据显示,3月份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达 1.89万亿元,加上前两个月新增贷款量,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共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

  分析:与巨额的新增信贷量相比,人们更加关注的还是新增信贷的结构变化。在3月份新增的货币供应量当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 25.51%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7.04%。两项指标均比往期有大幅飙升。

  专家指出,M2快速反弹体现出中国流动性充裕的特征,这种充裕流动性对于拉动经济意义重大;M1保持高增长,说明企业用于投资经营的资金在增加,企业去库存化接近尾声。

  不过,海通证券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陈勇也指出,此轮信贷增长主要对象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大公司,即银行俗称为“铁公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闸门仍感觉偏紧。

  CPI、PPI继续下降

  数据: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 0.6%,其中3月份下降 1.2% ;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 4.6%,其中3月份环比下降 0.3%。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项价格指标继续表现为负值,但其降幅却在收窄。就CPI而言,3月份的同比降幅低于 2月份1.6%的负增长,而PPI同比降幅虽然有所扩大,但环比降幅逐月缩小,其中1月份环比下降1.4% ,2月份环比下降0.7% ,3月份环比下降0.3%。

  “这反映了与4万亿元投资密切相关的企业开始停止去库存化的过程,需求逐渐上升。”亚洲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西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则表示,从CPI环比趋势来看,通缩阴云正在消散。他预计,年内将看到PPI、CPI增速大幅正回升。交行研究部高级宏观经济研究员唐建伟说,“年内中国出口形势可能促使许多企业将出口转内销,这将增加国内商品供给,给国内物价形成向下的压力。”

  李稻葵仍然提醒,对于前景也不应过于乐观,宏观经济向好的变化并不能够马上传导至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增收问题都很难随着宏观经济数据的变化在一时之间得以解决。在数据的背后,解决就业、保障民生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据新华社北京 4月26日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