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岸航班改为定期投资变成双向(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08:56  南方日报

  专家观点

  香港中银或成大陆清算行

  专家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岸关系的迅速改善令过去数年两岸在金融领域的阻滞逐步消解;特别是上海市及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启动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对两岸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的进程。

  台湾陆委会在两会协议前曾在交付立法院的文件中表示,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将优先处理现钞兑换技术问题。台湾陆委会称,未来货币清算业务可能将扩及信用卡,货/汇款的结算等等机制。

  银行业人士估计,大陆方面应会指定香港中银为清算行,而台湾地区则会由相关主管机关指定或遴选商业银行为清算银行,再由此两家获指定的银行互签合约,办理现钞兑换,供应及回流。

  经贸合作

  大陆资金赴台达成共识

  两岸关系协会还就开放大陆资金来台投资一事,双方发表声明表示,希望两岸业务主管部门以适当方式建立沟通机制,共同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也就是说,台湾将在政策制度上首度允许大陆资本进入岛内开展投资。

  海协会表示,大陆方面将积极支援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为大陆有实力的企业赴台投资提供便利。海基会表示,台湾方面将尽速发布相关规定及配套措施,并循序渐进扩大开放投资领域。

  目前台湾仅开放大陆资金来台投资房地产,但还设有严格限制,其他项目则因尚未有许可办法,暂时均在禁止之列。

  据记者了解,台湾有关部门目前已大致完成“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的草案审查,另外就制造业及服务业开放行业别的正面表列清单,进行审理。

  专家观点

  两岸经贸实现正常化

  分析人士指出,陆资赴台共识的达成,标志着只能由台湾到大陆进行单向投资的非正常局面将被终结,今后两岸可以进行正常的双向投资交流。这也是两岸关系持续缓和的重要象征。台湾淡江大学大陆所所长张五岳认为,两岸达成的这个共识,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将为双方今后建立全面双向互动的经贸关系奠定制度性的基础保障。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协议的签署,不仅有利于两岸通过更紧密的合作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而且将为走出经济危机之后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本报驻京记者吕天玲

  ■链接

  大陆将扩大对台采购

  陈云林透露,大陆方面将扩大对台产品采购,接下来会有一系列采购活动;并且,大陆方面也鼓励台企到大陆开拓市场,除已在大陆投产的台资企业外,台湾的企业都可以到大陆开拓市场。他更强调,将协商建立符合两岸各自发展需要、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或框架。

  对陈云林表现出来的善意,江丙坤则回应,两岸经济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不小的冲击,但只要两岸携手并进,就能在两岸和平发展的轨道上克服困难,共创互利双赢荣景。

  记者观察

  关注现实问题合作渐行渐深

  大陆很多人或许都没有想到,此次“陈江会”台湾同胞最关心的居然是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合作的问题。在台湾民众看来,这才是一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台湾民众最需要。没有了安全感,谈何生活,谈何发展。

  本次“陈江会”给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抛弃一切幻想,真正顺应民意,合作才有可能。“双方都应该想一想,对方为什么要给你合作这个问题。”全国台湾研究协会副秘书长杨立宪女士的这句话切中要害。

  台湾同胞是现实的,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东西,海基会才会拿来和大陆谈。当然谈之前,他们也要掂量一下,大陆有没有可能同意。大陆方面也是现实的,最想的是两岸统一,但同时也有加强经贸合作、增强双方了解的现实要求。两岸要实现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只有从两岸同胞最关切的方面入手,做到互相了解,消除隔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有可能。

  正因如此,无论是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金融合作协议还是空运补充协议都具有共同合作,共谋抵御金融危机的考虑,均为老百姓最需要的东西,所以都是双方容易找到合作共同点的地方,才有了一拍即合的可能。都是带着合作的需求和诚意来的,自然谈起来就相对容易些。

  第四次“陈江会”的优先议题也已经确定,关注的重点依然是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避免双重课税、两岸渔业合作等非常民生的议题,而这些议题同样是台湾同胞最愿意和大陆谈的议题。

  正如陈云林所说的,两岸会谈要坚持“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谈得好,谈得下去。此次会谈没有就两岸经济合作协议谈得很具体,就是基于两岸现实的考量。

  有评论说,今昔对照,两岸关系“进步”的意义浮现。如今的协商,不夸夸其言,重视实效,直到谈成前的过程都很低调,反而达成诸多共识和协议。这应该是两岸都乐意看到的。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特派南京记者胡念飞 后方联动记者杨大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