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加快推进中部崛起应对金融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5日 18:45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 王燕萍 白旭 蔡敏

  汇聚国家多个部委和中部六省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中部论坛25日在合肥举行,会议透露出强烈信号:中国正从各个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论坛上说,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主管部门,正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部六省,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加速推进或尽快组织实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创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新局面。

  中国10多个部委派出副部长级的代表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中部论坛,这些高层领导介绍了各自领域为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政策而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透露说,今明两年中部地区铁路基建投资约为7500亿元,将建成新线7000公里。根据测算分析,这将为中部地区创造750万个就业岗位,工程消费钢材2500万吨、水泥1.5亿吨,同时带动装备、冶金、电子信息等一系列产业发展。

  “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中央财政惠农政策将重点向粮食产量占全国30%的中部地区倾斜,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说。在继续加强对汽车、有色、原材料等中部传统产业支撑的基础上,财政部下一步将通过财税政策创新,推动中部地区光伏发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培育中部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民航部门透露,到2010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机场将全部进行改扩建;交通运输部将重点支持中部地区路段建设,特别是“断头路”和与东、西部省份的连接通道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也表示,将大力支持中部地区钢铁、石化、有色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全国精品原材料基地。

  在地理位置上承东启西的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人口占全国的28%以上,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国家综合运输网络的中心区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2006年4月,中部崛起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实施。

  近年来,由于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价格等原因,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开始向发展相对滞后的中部地区转移,而去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对外依存度相对较低的中部地区被经济界寄予很大希望,发挥“中部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与会的部委领导和中部六省官员一致认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显现,中部地区广阔的市场资源、辐射周边的区位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中部崛起”对国家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将起到重要作用。

  自中央作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决策以来,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自主性明显增强,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良好局面,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由2006年的18.7%提高到2008年的19.3%,居中国四大经济板块的第2位。

  今年以来,中部地区面对危机奋力崛起,经济仍保持了良好的态势。据六省初步核算,今年第一季度,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3%,比全国平均高出5.7个百分点;除个别省GDP增速下降外,其余5省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4个省的增幅都达到2位数。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孙自铎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加重了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经营困难,更加凸现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劣势。与此同时,东部和中部之间铁路运输动车时代的到来,将强力推动东中部经济一体化。加上大量带回创业经验的返乡农民工,中部将在新一轮增长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在论坛上,中部六省也纷纷表示,将变危机为机遇,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谋求转型升级。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说,安徽省正在规划建设皖江城市带,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沿海地区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介绍说,河南省将以国家实施粮食战略工程为契机,力争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打造“国人厨房”、丰富“世人餐桌”。

  重点打造长株潭城市群的湖南省,将在这一核心区中重点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新型能源项目,将其建设成物流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危机蕴含契机,中部六省加强合作、协调行动,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困难,实现尽快复苏与振兴。”湖南省省长周强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