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巨头将零售价逼近上限 国内成品油调价近咫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4日 09:05  南方日报

  国际油价连续20天日均涨幅已超4%两巨头已将零售价抬至逼近上限

  油价可能继续上调的消息正在向全国蔓延。根据成品油定价机制中以“国际油价连续20天日均涨跌幅超4%”的调价规律判断,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调价已近在咫尺。不过面对逆市涨价的巨大压力,涨还是不涨,都成了个问题。

  国内成品油定价或以三地国际原油价格为基准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4月1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价格波动与新兴经济体对策”分论坛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油价机制改革,未来油价的限价会根据国际油价调整,更加市场化。

  张晓强说,在过去几年当中,初级大宗商品的价格在不断的上升,2008年价格波动的幅度非常大。例如原油价格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已经暴跌到了每桶45美元,是去年7月最高油价的30%。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对于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昨日,有外媒报道,中国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为当国际市场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辛塔(Cinta)3种原油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以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消息人士透露,中国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3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准,加上运费、加工成本和利润等确定成品油销售价格。当原油价格在每桶80美元之下时,成本利润率为5%;而当油价超过130美元时,中国成品油价格将与国际油价脱钩。

  国内成品油价格在这3种原油平均价格基础上,还要同时考虑国内外运费、炼油厂加工成本和利润、销售环节的流通费用来确定。

  最为市场所关注的利润的确定为:当原油价格为每桶80美元之下时,成本利润率定为5%;原油价格超过每桶80美元之后,每上涨5美元,成本利润率减少1个百分点。当原油价格达到105美元时,成本利润率为零。

  不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提出了一个更简洁的方案,“只要统计出我们进口原油的到岸价,然后加上运输费用、利润以及其他环节的费用,这样油价就一目了然了。”

  相比之下,目前的定价机制仍无法解决消费者和决策者以及石油巨头之间的隔阂。查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在北京买的米,凭什么要以四川、贵州、湖南三个地方的平均价来核算呢?”

  查还表示,去年成立的国家能源局统计司已经提供了相关的功能,如果以原油到岸价为基础来核定成品油价格,将有效解决多方利益主体的“信任问题”。

  三地原油20个工作日加权均价涨幅约13%

  如果按照发改委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油价很有可能在近日上调。

  上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2009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说,根据去年底形成的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的定价机制,国际油价连续20天日均涨幅或跌幅超过4%,就应考虑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以使成品油价格能够更真实、更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根据成品油定价机制中以“国际油价连续20天日均涨跌幅超4%”的调价规律判断,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调价已近在咫尺,因据上一次调整时间3月25日,本周三4月22日恰好就是调价后的第20个工作日(含3月25日)。由此可见调价时间或就在两日内。

  息贸能源网核算,根据定价公式计算此次调价汽柴油涨幅或达400元/吨,因20日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已超51美元/桶,远超上次调价时约46美元/桶。据C1监测数据显示,3月24日至本周二的连续20个工作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连续移动加权均价较上次调价涨幅达到13.41%;而剔除辛塔,加入米纳斯后的三地连续移动加权均价涨幅同样达13.27%。

  国内成品油涨价在即?

  纵观本周三国际原油走势,截至当日下午三点半,WTI和布伦特期货只较开盘微跌了0.10-0.30美元/桶,全天的价格走势预计也不可能扭转我国定价依据———三地原油的价格变化,因此预测晚上收盘时,三地原油20个工作日加权均价涨幅也将保持在13%左右,零售价理论上应往上调。

  不过目前有不少观点认为近期发改委不会调价,原因是近日原油期货大跌给予发改委调价较大的舆论压力,以及提价将打击内需无助经济振兴。息贸能源网还认为发改委不会让去年底刚出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形同虚设,不会放弃成品油价格市场化、与国际接轨的努力。

  两巨头已将零售价抬至逼近最高限价

  尽管没有发改委的调价令,中石油和中石化调价的动作十分合拍。4月21日凌晨零时起,山东威海中石化、中石油加油站柴油价格调整,0号柴油、-10号柴油价格均由原来的4.76元/升调至4.86元/升,上涨0.1元/升。

  记者还获知,厦门地区两大巨头抬价之后,零售价已经逼近最高限价。

  本报驻京记者胡剑龙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