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安卓
编者按/ 面对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释放出企稳回升的信号,实业投资者面临两难选择:抓住机会低成本扩张,还是捂紧口袋等待真正的春天。本组文章试图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企业的调查,为读者做出判断提供线索。
企业与客户都在相互试探
广东:不敢为市场投信任票
尽管在何粤铭眼中,4月8日的“广州国际玩具及模型展”(以下简称“广州玩具展”),只能算做地方性的小展会,但他还是在里面转了两天。
这个珠三角的玩具小生产商,在2008年底终耐不过“寒冬”,关掉了自己的玩具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将就此偃旗息鼓。进入4月,有关经济复苏的言论和数据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何粤铭恍惚觉得,重出江湖的时刻到了。
近日,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公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省进出口总值为447.9亿美元,同比下降18.2%,但降幅分别比一二月份收窄了12.9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单与2月额度相比更是增长了31.7%。
有言论将其解读为经济回暖、复苏之迹象,当然,不同人从中体会到的却是不同的内涵。
国内自主品牌制造商暖风习习
表面浮华
像猎豹搜寻猎物,何粤铭在展会上到处嗅着行业回暖的味道,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一家制作遥控飞机的玩具企业展位前他停了下来,以客商的口吻与对方聊天,这个摊位的工作人员直白地告诉他,由于珠三角玩具企业的持续倒闭,使得他们的日子好过多了。
“今年一季度的订单量比去年第四季度有明显回升,珠三角的竞争对手越少,我们的订单就越多。”该工作人员说。
汕头市澄海区是广东除珠三角以外,又一玩具生产集中地,但与珠三角以大批量外销贸易模式不同,澄海的玩具企业产销量相对较小,但内外销兼顾。
另外一家揭阳市做芭比娃娃的玩具企业告诉何粤铭,目前的出口环境基本企稳,估计不会再出现去年“自由落体”似的局面,尽管订单量无法与去年同期相比,但主要是因为海外客户还在消化去年的库存,随着库存的减少,相信订单会缓慢回升。
持同样乐观态度的不仅是出口加工型的玩具企业,一些国内自主品牌制造商似乎也感受到了暖风习习。
整体电源解决方案供应商——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何思模语气明快地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3月初,他明显地感受到海外市场需求已经启动,“一季度我们销量增加了40%,尤其是3月份增幅非常明显,预计二季度将会有50% 的提升。”
2008年年底,何思模派人参加了在欧洲举办的电子产品展,当时感到客户大多处于观望状态,整个展馆冷冷清清。而今年3月份,同样在欧洲的电子信息展,前来易事特展会询价的客户明显增加,购买意向增强。
“现在我们已经派人到欧洲主动拓展市场。”何思模说。
在东莞的虎门,一家内销的品牌女装企业销售经理指出,今年一季度的销量实现每月30%的增幅,而在去年国庆节原本服装销售旺季,仅完成了预期销量的50%,“当时企业压力特别大,但没想到,元旦时开始放量,今年前3月一路走高。”
珠三角玩具企业锐减5000家
增长,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尽管人们努力在数据与表象之间寻觅经济复苏的迹象,但如果仔细观察,则会揭示出一幅存在更多微妙差别的图景。
“你会发现,企业订单的增加事实上是建立在竞争对手减少的基础上。”何粤铭在展会上告诉记者,而只有当海外市场的需求明显回升时,中国的出口环境才能真正好转。
深圳市观澜宝德玩具厂副厂长薛小伟透露,2008年,珠三角玩具企业总计约8000余家,今年2月份据说已经减少到3000来家,而5月份之前可能还会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一批恶性竞争、恶意拉低行业价格的部分不规范企业也在危机中消失,行业竞争环境得到改善,在当下的艰难时世中,从倒下的竞争对手手中夺取业务也是一条有效的增长途径。
在国际市场,金融危机一方面重创了部分国际大品牌,同时也强迫客户采取更为务实的采购态度,在何思模看来,价廉且性价比高的中国品牌产品得以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但是,订单或销量分布的改变并不代表总量的增加。
近日,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公布统计数据显示,出口产品方面,1季度广东出口总额近七成的机电产品出口下降21.6%,比整体出口降幅大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下降21.4%。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相对缓和,部分商品如箱包及类似容器等出口增长。
“这表明,去年下半年被压抑的刚性市场需求现在被释放出来。”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处副处长谭炳才指出。
2008年下半年对于全球经济体来说都是最艰难时期,无论是海外客户抑或是国内消费者都在压抑着市场需求,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类产品终有强大的刚性需求,如今,这个需求似乎正在释放。
但这种需求还能持续多久不得而知,“事实上,出口环境仍存在很大压力。”谭炳才说。
在东莞,自2月份以来,尽管企业开工率普遍回升到八九成以上,但厂房、出租屋空置率继续降低。虎门昔日“一铺难求”的服装批发市场,其铺位租金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跌去了50%,现在,铺主们都在期待即将到来销售旺季能够有更好的表现。
高退货率、惨烈的价格战、难通的渠道……
内销市场:血雨腥风
对于玩具出口企业来说,5月是一个门槛,5月过后,企业将迎来接单旺季,而在每年的10月~11月,一批批玩具将被运往北美或欧洲,成为孩子们的圣诞节礼物。
2008年下半年,当金融海啸全面冲击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出口份额时,众多玩具厂早已接下圣诞节订单,并临近交货尾声。故此,广东这个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全年出口额仍能实现同比20%的增长,而今年,可能不再如此幸运。
随着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消费者开始看紧钱包,欧美客户甚至提前向薛小伟透露,从目前的市场存货和购买力来看,今年的订单预计会同比减少30%。
“但只要挨过5月,往后就会慢慢好转。”薛小伟说,在这个时刻,才真正显示出何谓“剩者为王”。
而5月过后,也将进入整个北半球的消费旺季,光明似乎就在眼前。
为求危世自保,同时也处理高库存,更多的出口型企业开始尝试转战内销市场。但正如广州玩具展上一家企业所坦言,进入内销,就等于进入了一片“血雨腥风”的世界。
高退货率、惨烈的价格战、难通的渠道……成为横亘在“出口转内销”型企业面前的一道屏障。在广州玩具展上,那些声称第一次尝试做内销的企业,显然还没有充分理解到内销市场的规则,而仅是将外包装印满英文的库存产品拿来做展示,这让国内客商感到,这些企业似乎还有很多基础知识尚待普及。
但在国内庞大的内需市场潜力面前,一切困难都将会被克服,据广东黄埔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2月,加工贸易经批准内销征税额环比增长77.7%,这是一个令人充满信心的数字。
现在,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即便突获大单,也不会立刻照单全收,企业还需充分考量客户的支付能力,危机之下,一项数额庞大的欠款就有可能拖垮一家企业;同时,客户也在考量企业的生产能力,是否这家企业拿了钱之后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企业与客户都在相互试探。
当不确定性充斥着整个世界时,信任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但无论如何,何粤铭都无法为目前的经济表现投下一张信任票,或许,离东山再起还有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