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回暖迹象初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7日 17:35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蒋娅娅 杨群

  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扣除物价因素)15.9%,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6%,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6%……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首季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数据。

  这份中国经济的“春季报”带来了一丝回暖的春意,也传递出经济寒流依然没有根本减退的客观事实。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经济监测部门的政府官员,到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再到参与市场操作的金融机构,无不密切关注这份“亦暖亦寒”的报告。

  或许,在一切尚未明朗之前,对于数据的细致解读,对当前经济脉搏的静心聆听,对当前及未来调控举措的反复推敲,都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多一些思考。

  亮点传达积极变化

  昨天公布的一揽子宏观经济数据,虽然增幅相比上年大多明显下降,部分数据还是负增长,但其中也不乏鼓舞人心的亮点。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对于GDP的这一增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一季度GDP增长6.1%,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蔓延、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的形势下取得的,很不容易。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也表示,虽然纵向上比较增速放慢明显,但作横向比较就会发现,中国一季度的经济表现已相当不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则更为乐观,他指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上升、发电量降幅放缓,这些先行指标都反映出经济最困难的那段时间可能已经过去。

  事实上,这份“中国经济春季报”称不上好看,但一个个亮点中也传递着经济有所回暖的信息。

  从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和投资较为平稳,唯有外贸出口表现不佳。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与上年同期相比,加快4.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点出了一季度投资的几大特点: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二是新开工项目增加,一季度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了87.7%,这是前所未有的。他认为,新开工项目增加意味着下一步在建和续建的项目会增加,表明经济增长有后劲。三是投资增加的结构在改善。一季度中西部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东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19.8%,中部地区增长34.3%,西部地区增长46.1%。

  再看消费,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尤其是汽车消费,3月份小汽车销量达33.2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姚景源判断,经济下行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以工业为例,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虽然增幅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了11.3个百分点,但从各月数据来看,的确有收窄迹象。1—2月份增长3.8%,3月份当月增长是8.3%,基本回到了去年10月份的增幅水平。

  经济反弹还是反转?

  经济指标中隐约见到的积极变化,是否说明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反转?对此,大多数专家表示仍要进一步观察。

  姚景源说,经济下滑态势只是初步得到遏制,目前的良好开端要巩固下来,需要更多努力。还是以工业数据为例,工业增加值增长5.1%,只相当于我们正常年份的三分之一,说明企业运行情况还不稳定。另外,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7.3%,形势还是严峻的。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干春晖对未来我国经济走势谨慎乐观。他认为,在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中,虽然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大部分经济指标仍处在下降通道中。

  经济学家王一江教授指出,一季度数据中最“出挑”的显然是投资数据,而这一块恰恰是主要依靠国家大力投入拉动的。他同时指出,不确定性在于,政府投资是否能进一步带动民间投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需要进一步观察。 

  海通证券分析师认为,受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虽显现反弹迹象,但我国经济反转还有待时日。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直接挑战,是持久性需求结构变化。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当前我国经济而言,主要引擎来自国内消费需求。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外部需求难有根本好转,出口也将受到影响。从目前来看,尽管为“扩内需”,政府已推出多项举措,但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国内消费率过低的结构失衡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观。  

  “保八”目标能否实现

  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GDP增长目标定为8%,那么这一全年经济目标能否实现?

  姚景源表示,“保八”确实难度非常大,但有条件、有能力。在他看来,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空间就是一种机会。他指出,以往只要经济一热,我国的煤电油运就会吃紧,说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一空间是目前阶段拉动投资的机会所在。

  干春晖则认为,要实现“保八”的增长目标,任务艰巨。而联合国有关机构发布的《亚洲及太平洋2009年经济和社会概览》也预期,2009年中国经济将实现7.5%的增长率。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此前出席第五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时表示,GDP“保八”的增长目标,是建立在出口增长8%的基础上。由于外部环境制约,今年出口增速不可能达到年初制定的“8%”。因此,今年能否实现“保八”目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扩大内需”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拉动社会投资、银行贷款,最终促使消费增长。

  但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出,相比于“保八”这个目标本身,当前致力于“保八”的各项措施的方向正确、效应持续,这更为重要。针对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不能与长期的经济调整目标相脱节,方向应该一致。

  姚景源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必须转到内需上去,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他指出,当前世界经济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面临严峻形势,我们确实希望世界经济转好,但绝不能把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希望都押宝在外部需求上。要战胜眼前这场危机,无论是近期保增长的目标,还是长期科学发展的方向,都必须转到扩大内需上面。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唤醒中国的内需,只有把工夫用到这一方面,才是真正在此次危机中抓住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宝贵机遇。

  同样,干春晖认为,目前正在付诸实践的积极财政政策,从长远来看,也将逐步改变国内消费率过低的尴尬局面。如新出台的医改方案,8000多亿元资金将用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旨在用3年时间达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民的目标;又如,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增长20.2%,社保等民生支出增长29.4%。越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越是在“逆周期”地加大促就业、保民生的财政支出力度,等等。而在逐步完善保障体系后,个人收入的增长,才会真正转变为内需。虽然,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中,但政策的长远效应,更值得肯定。

  在王一江看来,“保八”的目标能否实现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应该把大量资源、资金投向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降低他们的运营成本,改善企业生存环境。他强调,发展中小企业是搞活中国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的长远之策,因为中小企业对于就业的吸纳能力甚至超过大项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