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凤英:保护主义盛行时要通过国际机构来疏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7日 17:26  新浪财经
陈凤英:保护主义盛行时要通过国际机构来疏导
图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长陈凤英。(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沈骥如:事实上,上世纪1929到1933年暴发全球经济危机时,多个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就是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只能买我们国家的商品,想用这个方法拉动经济,对外国货通过高关税来挡住,但这是一厢情愿的,因为你自己的出口也没有了,这样严重打击了所有企业家和消费者的信心。企业家的产品只能在一个国家卖,国外市场没了,就先别投资了;消费者一看都在裁员,也不消费了,把工资存着,这样经济危机反而更加严重。这次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二十国集团峰会开了两次,都强调反对保护主义,亚欧会议去年秋天开的,也提出反对保护主义,世贸组织、联合国也都反对,这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的。但现在仍然有抬头的趋势,比如美国的振兴经济计划,美国国会批准的时候说,通过的这个计划规定,哪个企业、哪个公司得到了政府的注资就必须买美国货、雇美国人;在法国,也规定企业接受了政府的资助,像汽车厂在波兰的要搬回法国,不能在波兰生产了,这个保护主义就很厉害了,这个趋势是坏的苗头,所以要加以制止。这次博鳌亚洲论坛,我估计肯定要谈这个问题的。

  陈凤英:我加一个不同意见,我认为保护主义一定要常态对待它。首先在经济危机或者金融危机情况下,保护主义往往会升级,因为大家感觉危机了,所以我们要引导它不要向这个方向走,要让它意识到全球经济危机必须用全球化解决,一国是不能解决的。另外保护主义盛行的时候,我们怎么通过国际机构来疏导它也很重要,有一点要强调,现在世界已经全球化了,不会出现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情况了。博鳌亚洲论坛在这方面,还是会有这行动的。

  主持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应该明白这是恶性循环。有网友问,虽然这次论坛话题设置很有针对性,参加代表级别高,但毕竟是非政府、非盈利的,提出的观点能有多大作用呢?

  沈骥如:我们看博鳌亚洲论坛一定要有理性的态度,这是非政府的论坛,不是法律制订场所。联合国是法律制定的场所,比如南极条约,所有国家不能到南极抢地方了,这是联合国主持制订的法律条约,对所有成员国都是有约束力的。但这种论坛呢,包括20国集团峰会,都是没有约束力的。那我们为什么要去呢?因为它是非常自由的对话平台,有什么话都可以说,你说的激烈一点、缓和一点都可以。大家在交流当中、碰撞当中发现我们共同的利益在哪里,比如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允许的,但贸易保护主义厉害了就是极端的保护了,那是不行的。所以大家通过这样的对话来了解大家的共同利益在哪里,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往这边走还是往那边走,方向定了后,走多快、怎么走你自己定,所以说这个是作用非常大的。

  主持人:我觉得如果利用好博鳌亚洲论坛这个平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且能落实到统一行动当中,应该会对推动亚洲和世界经济复苏起到很大的作用。您觉得作用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沈骥如:有四个字,“同舟共济”。陈所长说到推动贸易、科技的合作,还有推动投资。投资合作的推动可以更好地配制资源,更好地发挥互补性,自由贸易区按理说是只讲贸易的,但最后有了投资贸易的协定,这个签了我们的互补性就会得到更好的实现,资源更好的配制。这里还有别的伙伴,像新西兰这次来了。总的来说,亚洲地区的合作前景非常美好,博鳌亚洲论坛就是在认识上、舆论上和思想上来做铺垫的。

  陈凤英:我想这次博鳌亚洲论坛很有可能发出亚洲应对危机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和谐的、合作的,是相互之间开放市场的,这可能是博鳌亚洲论坛发出的声音。它是非常好的会议形式,虽然是非政府的,但事实上政府非常重视,我想博鳌亚洲论坛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主持人:刚刚通过我们一个小时的聊天可以感觉到,博鳌亚洲论坛为什么如此受到大家的关注。我们了解已经体会到了,亚洲的经济复苏是有很大希望的,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也会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从危机当中走出来的可能。节目的最后,请两位专家分别寄语一下本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吧。

  沈骥如:我还是用“同舟共济”四个字。

  陈凤英:“合作进取”这是最主要的,我想亚洲未来应该可以牵引世界经济的发展。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专家。事实上,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开幕前,参加论坛的中国首席代表曾培炎曾表示,危机面前,理性的态度应是以开放迎接挑战,以合作应对危机。这次论坛就为亚洲乃至全球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平台。人们期待,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场思想的盛宴能为亚洲携手走出危机带来新的希望!好了,今天的CRI观察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感谢沈骥如教授和陈凤英所长参与我们的节目,就一些大家关心的话题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也感谢网友们的积极参与。再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