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季度信贷突击 银行副行长很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5日 13:39  大众网-齐鲁晚报

  作为上海某银行支行的副行长,老张(化名)最近有点“烦”。

  2009年第一季度,一个让银行业人士又爱又怕的季度,终于渐行渐远,而刚公布的3月新增贷款,以1.89万亿的数字再度让猜测多时的市场瞠目结舌。已经身处银行业20年的张行长很清楚地知道,在一季度信贷的“突击”中,银行做了多少“反常规”的操作;然而在今年接下来的日子里,央行的调控何时降临?“天量”信贷何以为继?明年在如此高基数的背景下银行的贷款又如何来做?

  这些问题萦绕在他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

  七八成以上信贷投向政府项目

  地方政府保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这导致当前很多地方即使没有项目,也宁可趁着银行信贷宽松的机会大举借贷。

  “信贷数据乍一看很惊人,但其背后有强烈的需求支持。”老张说。

  在今年一季度的信贷争夺战中,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项目已经成为基层银行“近身肉搏”的主战场。不过,老张并不认同中小银行在同类项目中竞争力弱的说法。“以我们银行为例,今年一季度的信贷中,至少有七八成是投向政府项目。而据我所知,有的中小银行,这一比例甚至可以达到90%。”

  而另一令张行长感受明显变化的则在于,与其他类型贷款需求方不同,上述项目的资金需求方即使没有项目需要融资,也会大举借贷,哪怕需要额外支付利息成本。

  “地方政府保经济、保GDP的愿望非常强烈,而央行随时可能调控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在深刻影响着他们。”张说,这导致当前很多地方即使没有项目,也宁可趁着银行信贷宽松的机会大举借贷。

  “基建项目的需求方和企业不一样,他们对利率的敏感度不高。”张说,正是这一新趋势让中小银行找到了放贷方向。

  没时间考虑投入产出比

  政府主导的项目,即使出现坏账,也会以“协调”、“重组”等形式来填补银行损失。

  不过,这一领域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你晚那么几天,可能就有其他银行的资金进去了。”张感叹道。也正基于此,他坦言由于时间紧迫,很多项目的还款来源、投入产出比如何,银行的确“没有考虑那么多”。

  “没有考虑那么多”,或许也正是今年“反常规”的一个表现,但在张行长看来,这不一定会导致不良贷款显著上升。

  在张20多年的银行从业经历中,区一级政府主导的项目,即使出现坏账,也往往会把账放到镇一级去,在镇上放了几个月如果还不行,往往是区一级的投资公司出面划走坏账。

  因此,即使这种贷款出了风险,也会以“协调”、“重组”等形式来填补银行损失,这是张的从业经验,也是银行一季度放贷的“信心根源”。

  “中小企业就没有这样的‘保障’。在经济预期下行周期里,所有人都知道贷款质量会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说银行的首选是谁?是有保障的还是没保障的?”

  央行调控将随时而至

  在这样的预期影响之下,3月全月,张所在支行的信贷员都在加班审批信贷申请。

  而另一个做大一季度信贷的动力则在于,银行普遍在与央行调控抢时间。

  张所在的银行,年初即已判断,如果一季度即完成全年80%~90%的目标,则央行调控将随时而至,“但一季度央行出手调控的可能性不大。”

  在这样的预期影响之下,3月全月,张所在支行的信贷员都在加班审批信贷申请,甚至把很多4月份才有用款需求的申请,在3月底就批复了。张说,今年一季度其所在支行已完成全年90%的信贷投放目标,以往应该在60%~70%。

  不过让张颇为矛盾的是,他既担忧央行调控来得太快,又怕央行调控不来。

  “我对央行所言的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有些担忧,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经营压力。”张说。

  银行方面的“小九九”是,在一季度已基本完成全年信贷任务后,即自行信贷“刹车”。这样,既完成了刺激经济“大任”,又不至于把今年的贷款基数做得太大,给明年的业绩带来太大压力。

  而张担忧的则在于,由于央行现阶段仍会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通过窗口指导来指导银行继续放贷,但现在好的项目都差不多放完了,未来信贷目标并不多。“单不说放什么领域我没想好,只说今年基数这么大,明年就够我们受的。”

  (据《每日经济新闻》)

  已在银行业干了20年的张行长很清楚地知道,在一季度信贷的“突击”中,银行做了多少“反常规”的操作;在今年接下来的日子里,央行的调控何时降临?“天量”信贷何以为继?明年在如此高基数的背景下银行的贷款又如何来做?

  ·凡区一级政府类项目,即可以着力争抢。

  ·在经济预期下行周期里,所有人都知道贷款质量会恶化。

  ·既担忧央行调控来得太快,又怕央行调控不来。

  ——上海某银行支行副行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