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金融衍生品曾经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全球金融危机撕开了它神秘的面纱。金融衍生品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投机牟利者也常常会自伤自残。事实上,不少国内企业已经由于涉足金融衍生品投机,蒙受了巨大损失。为此,财政部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各类企业杜绝金融衍生品投机行为。
财政部指出,当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外部环境恶化、投资风险加剧、资产质量下降、财务负担加重等新问题。(字板入)在下发的《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中,财政部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管理。根据企业主营业务发展需要,审慎从事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品投资;健全企业内部金融衍生品投资控制制度,完善管理和决策程序,杜绝金融衍生品投机行为。
社科院经济所研究院 袁钢明
财政部为何现在提出杜绝金融衍生品投机。
专家指出,投机性金融衍生品可以说是收益有限、损失无穷。金融衍生品交易和普通商品不同,它交易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不是具体商品,而是买卖商品的权利;同时,它交易不用付全款,只需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也就是可以四两拨千斤,这种交易虽然可能带来高收益,但更多的却是高风险。目前,很多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都来自国外投行,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这些产品的买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很多金融衍生品价格出现巨幅波动,给不少投资其中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巨额损失。这种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图版入)3月24号,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明确要求,央企必须审慎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禁止任何形式的投机交易;并指出,投机是“过山车”,冲得高、跌得狠,肯定让你先尝一点甜头,然后就上来了杀手锏;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最近也提出,对投行推销金融衍生品要警惕,要分析推销企业和人员的利益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新闻背景:“赌徒式投机”使中国企业蒙受巨额损失
业内分析认为,有关部门对金融衍生品投机三令五申,是因为不少企业已经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上蒙受了巨额损失。
因为金融衍生品投机而折戟沉沙的最新案例,是荣智健和中信泰富。中信泰富是香港上市企业,内地的中信集团曾持股29.4%,是它的母公司,荣智健持股19.1%,是公司创立者,第二大股东和实际掌管人。今年3月25日,中信泰富发布2008年业绩时,爆出总额达159亿港元,超过公司总资产1/10的巨额外汇损失,引起外界高度关注。4月3日,中信泰富遭香港警务署搜查,事件升级。4月8日,荣智健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职务。
引爆中信泰富巨亏的“地雷”正是金融衍生品。2008年,一直以实业为本,资产迅速扩张的中信泰富,开始大手笔涉足金融衍生品,短短几个月,就与13家国际大银行签下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如中信泰富购买的澳元累计期权合约就达90亿澳元,根据合约,当澳元走高,兑美元汇率高于1比0.87时,中信泰富以1比0.87的汇率就可以低价获得澳元;而当澳元走低时,中信泰富也必须以1比0.87的高汇率两倍买入澳元,直到2010年。事实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澳大利亚连续降息,澳元大幅跳水,贬值幅度超过30%,尽管部分止损,中信泰富仅此一笔,账面损失就高达147亿港元。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 袁钢明:“中信泰富的问题是在于合同本身就存在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的明显的问题。它是用了,现在用了赔150港元亏损的成本,来换取最高4亿元的收益,这个太不合理了。”
受损于金融衍生品的并非只有中信泰富。2001年至今,有31家央企获得从事金融衍生品相关业务许可证,但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所有涉足外汇、进出口业务的中央企业都在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前总裁陈久霖因衍生品巨亏5.5亿美元入狱;去年下半年以来,更有多家央企爆出金融衍生品业务巨亏。如中国远洋所持“远期运费协议”约有40亿元浮亏;东方航空航油套期保值公允价值损失约62亿元;国航燃油套期保值合约截至去年底公允价值损失高达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