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贸服装企业:出口转内销需解决三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2日 14:25  深圳商报

  “实在很可惜,这批货在澳大利亚本土市场价起码上千万元人民币,国内生产成本也近百万元,但现在只能以20多万元的价格处理掉,不及成本的1/3。”说这话时,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利深感惋惜。就在前不久,富雅时装(深圳)有限公司因为遭遇澳大利亚采购方的毁约,近万件成衣以及大批原料挤压在仓库。厂家急于清理这批库存挤压货,以周转资金。王利应邀帮助这家外贸服装企业在国内寻找买家。

  如果不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家位于龙岗的外贸加工企业现在还在继续从事出口加工贸易。早在4年之前,该公司和澳大利亚悉尼最老牌的百货店QVB合作,为这家百货商场生产职业装。合作模式很简单:澳大利亚那边提供衣服的设计款式,面料也由澳大利亚公司采购,然后由龙岗的工厂加工生产。

  “这里相当于澳大利亚商场的服装车间,就是‘代工’。”王利说,富雅公司与澳大利亚QVB的合作,也是国内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和国外的合作模式。企业接了订单才去生产,要多少,做多少,不用管款式,也不用管销售,不存在产品积压的问题,现金流相对顺畅。

  据了解,此前,富雅公司每年的出口量都在2000万至3000万澳币,生意额一直很稳定。然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却让这家工厂一下陷入困境。2008年年末,由于澳大利亚本土市场销售业绩下滑,澳大利亚公司单方面毁约,连同原先预付的定金以及原料、成衣全部不要了。一时间,龙岗公司的仓库内,原料、成衣堆积如山。

  “那些已经生产出来的风衣质量很好,在澳大利亚商场卖,一件售价换算成人民币需要2000多元,国内成本价也要100多元,但现在平均每件20多元就处理掉了。”曾经看过这批成衣样品的王利,心疼不已。

  富雅公司外销受阻引发的经营困境,其实只是金融危机下珠三角地区单纯从事外贸加工企业的生动写照。

  统计数据显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部分外贸企业订单都减少1/3,有的更高达80%~90%。此外,还有一些国际买家出现信用问题拒付货款或是撕毁合约,让不少外贸企业经营严重困难,即使想外贸转内销,也大多面临开拓国内市场渠道不畅的问题。

  据了解,在富雅寻求企业的出路时,也曾有人建议,富雅拥有现成的服装生产线,能否为转为国内服装企业“代工”,或者开拓内销市场?

  “要马上实现转型困难很大。”对国内零售市场研究多年的王利却泼出凉水。王利认为,外贸企业为国外商家做代工,中间的成本差价大。例如一件国内成本80至100元的成衣,在澳大利亚的售价是100澳币,那中间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更为重要的是,国外商家的采购量巨大,即便是外贸企业单件产品利润薄,但凭借量大也能获得利润。而改接内贸单,量小利润低,企业很难生存。

  此外,“外贸企业转内销”也同样面临难题:外贸企业的产品属于“三无”:无品牌、无内销经验、无分销渠道。“建立分销渠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外贸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更缺乏经验,这些是他们进入零售渠道后要面临的障碍。”王利说道。事实上,相比外贸市场,内销的市场要复杂得多,市场需要培养,产品需要自主设计研发,需要直面消费者,需要有丰富的产品线。“以富雅为例子,每年出口额达几千万澳元,但服装的品种就10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在商场内开个专卖店也无法形成系列。”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