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大型银行监管若干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 17:32  《中国金融》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大型银行监管若干问题
《中国金融》杂志2009年第七期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中国银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 蒋定之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金融业历经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国际银行机构倒闭不断,资产大幅缩水,风险急剧上升。与这样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大型银行依然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资产规模继续扩大,资产质量稳步提升,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同时进入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前三甲,并首次实现了四家上市大型中资银行全部跻身全球银行市值排行前十位的目标,其中工商银行目前市值已相当于汇丰控股和摩根大通两家市值的总和,相当于9个花旗银行。

  这些成绩令世界瞩目,实属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我国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得益于大型银行的艰苦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大型银行监管工作牢记责任和使命,勤勉履职,扎实工作,为大型银行稳健运行付出了艰苦努力。一年来,我们始终注意把监管工作放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把握和推进,努力使监管工作见势更早,行动更快,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注意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开展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适时适度调整监管工作政策、重点、思路和办法,发挥大型银行金融支持经济的中坚骨干和引领作用;注意坚定贯彻风险为本监管理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防控风险的思想不动摇、要求不降低、工作不松懈,努力把风险管控落实到大型银行经营发展的各个领域、每个环节、全部过程;注意把加强监管有效性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监管创新,以监管有效性的持续提升,应对监管工作难度的不断加大;注意正确认识和处理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工作出发点上坚持着眼于促进大型银行的稳健发展,工作推进上坚持立足于调动被监管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方式上坚持贯彻好寓监管于服务之中的理念,监管与被监管的合力显著增强。

  大型银行经营发展与监管面临“五个压力”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大型银行经营发展和监管工作困难最大、挑战最多的一年。以下五个方面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与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给大型银行稳健运行带来不利影响的压力

  这场金融危机已经使全球经济陷入了近7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到目前为止,危机仍在继续。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预计全球金融机构的损失总额将高达3万亿美元;发达经济体将进入一个痛苦而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信贷紧缩效应开始显现,实体经济的恶化程度和速度超出原先估计,世界银行已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下调到了0.9%。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的影响没有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没有见底,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也没有见底。虽然我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海外投资产品损失有限,但金融危机带来心理、信心的冲击,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我国大型银行不可能置身其外。一方面,大型银行面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而引发信贷风险、企业停产减产而造成违约增加、经济下行而带来消费行为谨慎、进出口贸易减速而影响国际业务发展、战略投资者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而导致股份减持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大型银行也将面临全球货币进入降息通道、汇率波动加大、境外债券投资可能继续发生损失、外汇资金运作难度陡增、境外机构竞争力不强面临增长停滞和经营风险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国内经济下行带来保持银行资产质量稳定的压力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结束了连续五年的高增长态势,进入了下行通道。有研究表明,我国GDP每降低1个百分点,银行不良贷款率将上升0.4个百分点。“潮退沙滩现,水落石头出”,经济上行期不易反映的风险隐患,在经济下行期将会充分暴露,潜在风险将成为现实风险。从当前情况看,由于需求不振、市场低迷、利润下滑,一些重要行业,如钢铁、煤炭、水泥等,一些出口依赖型行业,如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造船、外贸等,企业停产减产倒闭增多,风险和损失正在向银行转移。房地产行业高位回落,贷款项下抵押的房产价值下降,抵押物和质押现金流难以覆盖贷款风险,风险缓释作用减弱。一些外资企业撤资或停产,甚至出现管理层集体逃逸的极端事件,给银行债权造成了极大风险。维护资产质量安全是一个现实考验。

  大规模信贷投放带来风险管理严峻的压力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国十条”和“金九条”,研究制定了钢铁、纺织、船舶等一揽子产业振兴规划,银监会也适度调整了信贷监管政策,这些都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大型银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必须清醒认识的是,宽松政策在为大型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刺激经济的投资大多集中在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其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授信相对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在投资拉动政策导向下,一些偏离“有保有压”方针,本应该“控”和“压”的“两高一剩”项目也可能搭车上马,给银行信贷埋下风险的种子。

  盈利空间缩小带来持续良好财务表现的压力

  近几年来,大型银行一直保持了盈利高成长,但这个局面今年将很难再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大量释放,市场利率快速走低,存贷款利差不断压缩。降息采取了非对称方式,一年期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多降0.27个百分点,个人房贷利率下限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7倍。持续降息预期也导致存款定期化趋势增强,抬高了利息支付成本。面对重点客户的激烈竞争,银行议价能力下降。非利息收入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受经济下滑、出口受阻等因素影响,传统收费业务增长受限,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短期难以复苏,理财业务拓展困难、风险上升。与此同时,资产质量的变化也将导致拨备增加,进而影响盈利增长。所得税优惠也不再对利润增长产生贡献。

  活跃的金融创新带来风险控制的压力

  美国金融危机根本性的教训就是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失衡。这几年来,大型银行的创新实践是活跃的,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经营方式、服务手段层出不穷,为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注入了强大活力。最近,银监会出台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允许通过规范化的贷款出售转让,开展正常类贷款的证券化试点;允许对符合条件的非生产性项目发起人或股东发放搭桥贷款;支持银行试办林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等等。这都是积极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要强调的是,创新必须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透明。从实际情况看,目前风险管控能力还不能很好满足金融创新实践的需要。

    大型银行监管必须做到“六个突出”

  做好今年大型银行监管工作,必须清醒认识这些可能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居崖而不知危,临渊而不知险”,这是最大的危险。知难而进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知难是前进的前提和条件。要把困难和矛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之策准备得周全一些,把工作措施研究得更扎实一些,满怀信心做好大型银行监管工作。

  做好2009年大型银行监管工作,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科学把握“保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坚持风险为本监管理念,紧紧围绕资产质量安全,加强监管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前瞻性,进一步提升监管服务水平,促进大型银行安全稳健运行。

  突出支持经济发展这个重点,在正确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上下功夫

  “保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保增长”提供有效金融支持是今年大型银行的首要职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引导大型银行切实增强大局观念,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服务经济发展的工作。银行支持经济发展,有两条原则要很好把握:一是“保”和“压”要双管齐下。坚持“有保有压”方针,该保的要全力保,该压的要坚决压,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的基础上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决不能片面强调保增长而只保不压或乱保乱压,确保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信贷资源配置到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领域上来。二是“保增长”和“防风险”要两手并举。既要大力支持发展,又要切实防范风险,既不能因为防风险而惜贷、惧贷,也不能因为保增长而快贷、滥贷,一切信贷活动都必须坚守风险底线,做到风险可控。“防风险”是为了更好地“保增长”。特别要重视做好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督促各大型银行在年内完成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设立工作,对小企业不良贷款、信贷综合成本等进行单独考核,形成有特色的激励约束机制。继续推动对小企业拨备、核呆、风险补偿等财税支持政策的到位,推动多层次信用担保基金和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制度和政策保证。总的要求是,今年小企业信贷投放规模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当前,农民对信贷服务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简化贷款手续;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放宽贷款金额和期限;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改变还款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方便农户还款。要指导各大型银行针对这些服务需求,提出具体改进方案。农业银行要坚持“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建立完善事业部内部运行机制,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和活力。银监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涉农类贷款实行有区别的信贷管理和考核政策,允许对确因受灾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不能按期偿还的贷款进行展期,并视信用记录合理确定贷款分类。要加大对扩大消费的支持力度。除积极支持合理的住房消费外,引导各大型银行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汽车、家电等消费信贷业务,开展有利于促进消费的金融创新。要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督促各大型银行严格把握行业准入标准、淘汰和限制类产业目录、环境评价标准、能耗审查等政策界限,继续推进节能减排授信工作,从严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对两头在外、一头在外、代工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要推动它们及时将成本(利润)中心移往境内,以便把握回笼款项,否则只能严格按在岸资产抵质押值来衡量授信总额。

  突出坚守风险底线这个重点,在落实各项监管政策上下功夫

  加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需要监管政策保持合理的容忍度,体现科学的灵活性。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银监会对原有监管政策作了适当调整:在不良贷款方面,将监管目标由“双降”调整为“双控”,即控制不良贷款余额快速反弹,将不良贷款比率有效控制在去年底的水平内。凡严格遵守有关法规和相关程序,“三查”独立,勤勉尽职,经确认只是由于受这次危机冲击导致市场突变而造成贷款质量下降的,明确可免除有关信贷人员的相关责任。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问责程序和结果进行监督,对于处理不当的及时予以纠正。涉及违法违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应依法依规追究责任,需移送司法部门调查的,应及时移送和报告。在案件防控方面,今年对百万元以上案件重点是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全国范围内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总体双控在2008年的水平。案件高发特别是同质同类案件重复高发的机构和地区,要继续贯彻“双降”要求。要十分明确的是,在保持合理容忍度的同时,大型银行在信贷管理上有“四个不能容忍”:一是贷款“三查”不严造成不良贷款增加的,不能容忍。国家信贷规模的取消、金融积极支持经济的政策要求不能成为放松贷款“三查”的理由,银行办贷款要“三查”,这些看似老生常谈,实是金科玉律,听起来没有新意,做到非常不容易,违背了没有不吃苦头的,不能回到以前“大投放-大不良”的老路上去。二是越过大额风险集中度的授信限制的,不能容忍。国家扩大内需的要求不能成为“垒大户”的理由,国家“保增长”的要求也不能成为将来产生不良贷款的理由。三是发放贷款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而造成不良贷款的,不能容忍。加大信贷投放不能成为追求短期行为、违法违规、内外勾结发放贷款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发放“人情贷款”、培植利益集团的理由。四是对产品设计不科学、销售过程信息不透明而对银行产生声誉风险、对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不能容忍。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不能成为放松风险控制的理由。对这些属于底线性的要求,要严格加以监督,确保执行到位。与此同时,要密切跟踪大型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督促大型银行做好贷款分类工作,保证不良贷款的真实性,这是防范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从2009年起,银监会将着手推进银行贷款7~12级分类,核心是细化正常贷款(正常类和关注类)的分类管理。这个要求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分级要求是一致的,与国际监管标准也是一致的。新资本协议要求非违约贷款至少应分为7级,且每一级不高于贷款总量的30%。要督促大型银行对五级分类中正常和关注间区别度提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并逐步探索建立银行多级分类的细化要求,以客观评价大型银行的分类数据,保证风险分析的科学应用。

  突出稳定资产质量这个重点,在防控各类风险上下功夫

  在严峻和复杂的环境下,稳定资产质量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要有预见地采取措施,切实防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风险,坚决防止不良贷款大幅快速反弹。从今年的形势看,要重点防范以下几大风险:一是防范新增贷款集中度风险。在全力以赴保增长的情况下,大型银行最有可能也最有能力争取大型政府投资项目,但如果把握不好,也极易埋下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贷款期限错配的隐患。从行业上看,政府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给银行信贷资产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压力。从客户上看,由于当前拉动内需的庞大投资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公司成为信贷营销的重点,而其中可能潜伏风险。从贷款结构上看,政府拉动内需的项目主要涉及中长期贷款,银行放松中长期贷款比例,极易导致资产负债业务不匹配的问题,在流动性宽松情况下,问题不大,一旦经济金融的环境变化,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就不能排除。大型银行监管工作要深刻认识上述问题的复杂性,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审慎监管,引导大型银行充分认识风险,坚持授信标准,加强信贷管理,确保信贷投放有效、信贷风险可控、信贷质量安全,确保新放贷款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二是防范并购贷款风险。近期,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商业银行对境内外企业发放并购贷款,这是监管政策的一个重大突破。并购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资产重组过程,国际上成功率还不到40%。由于并购贷款可以用于二级市场收购,打通了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通道,与一般商业贷款相比,潜在风险也更为突出。对我国银行业来讲,并购贷款是一项全新的业务,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准备、审慎对待、稳步推开。大型银行监管工作要密切关注并购贷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尤其要高度重视大型银行是否具备与开展复杂并购交易和融资结构相应的风险评估、合同设计和贷后管理能力,督促大型银行对并购贷款活动作出妥善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三是防范表外业务风险。近年来,大型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表外业务风险也在随之上升。要更多地关注表外业务的风险隐患,督促大型银行开展全面的表外业务风险排查,摸清风险底数,治理风险源头。当前,尤其要重视做好理财产品风险的防控工作。从日常检查和大量客户投诉发现,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管理体制、风险监控、系统运行、产品研发、客户评估、资金募集、代理销售、信息透明等方面存在严重风险隐患。对此,银监会梳理了四种情况,明确了相应的处理办法,要督促商业银行逐条对照,抓好整改。要深入开展理财业务现场检查,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促进理财业务规范有序发展。要密切关注票据业务风险。开年以来,大型银行信贷规模增长较快,其中相当部分来自于票据融资。由于部分银行贴现利率倒挂,给一些企业带来了套利机会,使票据业务超常发展,这不仅摊薄了银行收益,还埋下了许多风险隐患,值得高度关注。四是防范银信合作风险。由于信托公司可以将信托资金运用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银行和信托公司之间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一点,美国金融危机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要督促大型银行制定科学的银信合作战略,真正按照信托和理财业务的原理、规律来发展银信合作业务。五是防范银行案件风险。要继续把防控案件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督促大型银行在构筑基层“第一道屏障”、前移防控关口、健全内控制度、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切实推进案件防控标本兼治进程。

  突出固本强身这个重点,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

  大型银行的稳健发展,归根结底,主要是要靠自身素质的增强。“固本”方能“强身”,“强身”方能“防疫”,源头就在于这个“本”字。要引导大型银行把更多精力集中到内外兼修、固本强身上来,以自身素质的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不断提升,应对千变万化的风险挑战。重中之重的工作包括:一是要致力于建设一个好机制。依靠改革推动大型银行进一步完善“三会一层”制衡机制,理清职责边界,规范运作流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构建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指导农业银行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推动新体制、新机制的加快建立和有效运行。规范董事和高管人员面谈、笔试、承诺制度,探索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科学把好董事、高管的准入关。加强对换届后新一届董事会和农业银行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流程银行改造和建设,克服部门银行信息传递链条长、成本效益核算和风险有效控制难的弊端,提升大型银行的控制力和执行力,增强经营管理的整体性、协调性和适应性。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战略转型。银行战略转型不能因为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而停滞,“吾道一以贯之”。要督促大型银行以新一届董事会成立和农业银行股改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并以此来指导、组织和有序推进信贷结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盈利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优化,形成发展特色,构筑竞争优势,走内涵发展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当前,要着力引导大型银行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积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信贷业务,推动信贷行业和客户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开发和拓展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强盈利能力,优化盈利结构。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和国际化进程,在突出银行业务为核心的同时,有序发展与集团管控能力相适应的多元化经营;按照“资本充足、经营稳健、风险可控、布局合理”的原则,稳步拓展海外业务。三是要大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引导大型银行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战略,完善组织架构,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审体系和问责力度,真正使风险管理覆盖整个业务经营体系。

  突出提升监管有效性这个重点,在推动监管创新上下功夫

  这是监管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努力增强监管工作的前瞻性。建立经济金融形势定期分析制度,加强基层调查研究工作,努力做到形势研判在前,风险识别在前,预警提示在前,措施落实在前。要努力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对银行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可能出现的主要风险,要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确定监管重点,及时跟进监管措施。非现场监管工作要实行“贴近”式监管,加强对各类数据的分析运用,为现场检查实施“精确打击”提供依据和指导。现场检查项目要充分体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银监会工作布局、大型银行经营发展实际的要求,指导思想明确,工作导向鲜明,检查重点突出,针对性要强。要逐项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实施,尤其要重视后续跟踪、重视问题整改,不断提高现场检查效果。要努力推动监管创新。建立非现场监管的并表监管主负责制,研究实施现场检查人力资源集成管理、绩效考核和工作规程操作细则,推进各级大型银行监管部门建立主监管员和主查人制度。探索建立区域性运营中心监管制度,加强对持牌运营中心机构、业务和高管的监管。继续完善季度风险通报制度,与大型银行董事会、高管层、经营层等人员的监管谈话制度,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外部审计部门的三方会谈制度,大型银行与外审数据差异的质询机制、外审的资质评估机制和委托审计的外审机制。要努力提高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在充分发挥1104非现场信息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今年要按照银监会的统一部署,选择一至两家大型银行,在现场检查中应用新研发的技术分析系统,切实提高现场检查质量和效率。

  突出监管队伍建设这个重点,在提升整体素质上下功夫

  大型银行监管工作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队伍建设,把这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加快建设一支素质高、眼界宽、胸襟宽、懂业务、有本事的大型银行监管队伍。作为监管人员,要面向实际,贴近实践,监管工作要紧跟银行经营发展的实践。要努力学习和了解新的监管理念和技术。2010年大型银行将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并表管理已逐步成为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新的现场检查分析系统也将投入应用,这些都是过去所没有接触过的。要主动先学一步,努力学深一步,真正弄通弄懂这些新东西,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要努力学习和借鉴国际金融危机揭示的经验和教训。这次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监管工作中存在的许多缺陷、问题和薄弱环节,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警示。要提倡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特别是一些系统的、有深度的、有针对性的思考和研究。作为大型银行监管人员,要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把研究成果有机运用到监管实践中来。对经验,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措施;对教训,则拿出避免重蹈覆辙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和促进实际工作,不断提高监管工作有效性,为促进大型银行安全稳健运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