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新社电近日有关职工工资的话题愈来愈热。有分析披露,以北京地区为例,“职工工资”里面可能高达66%份额并不在市民的腰包里,此言一出,更使舆论沸腾。如何让统计数据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有关数据统计发布部门面临媒体民众空前的改革呼声。
“平均工资”反映不了实际收入
北京市统计局日前宣布,2008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比2007年增长了12%。无独有偶,上海日前也公布了2008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及增长率,指出2008年度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9502元,比上年增长13.8%。数据一出,即刻掀起一片质疑。上述数据与太多市民对实际收人的感受差距很大,也解释不了为什么大家的收人逐年增长,而消费却总是无法提振的尴尬。
六成“工资”不在腰包数据有何价值?
近日《中国保险报》指出,北京地区社保总负担至少已占个人工资总额的42%左右,外加单位和个人各缴扣12%以内的住房公积金,“职工工资”里面将有可能高达66%的份额并不在市民的腰包里。
而剩下34%的“职工工资”,也还只是税前收人。实际拿到市民手中的,可能仅仅为统计数据的三分之一。这缩水了三分之二的实际收人与书面上的统计数据所存在的巨大反差,不得不令市民产生质疑,如此统计,所求为何?
统计改革面临空前呼声
有关统计部门也曾公开解释过,出于一些统计方式方法的考虑,一些数据确实与每个人亲身的体验有所出人,但这并不能否定统计数据的可信性与权威性,特别是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发展趋势方面。
但仍有专家指出,我们需要能够判断长期趋势的数据,亦需要能反映百姓实际情况的切实数据。在统计数字与社会现实的差异面前,我们不能为了统计数字的“喜人增长”而无视社会现实,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让大家了解目前社会存在的真正问题,也才能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