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小川连续发表3篇署名文章试水G20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0日 11:07  世界新闻报

  外界认为,3篇文章高调出台,是中国在为G20峰会“备课”

  《世界新闻报》记者/李静

  就在20国集团(G20)伦敦金融峰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连续发表了行长周小川的3篇署名文章。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些构想,从而引发了外界的迅速反应和广泛猜测,尤其是第一篇论述国际货币体系的文章,被普遍解读为“中国挑战美元霸主地位的檄文”。

  为G20峰会做“理论准备”

  周小川的3篇文章分别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和《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先后于23日、24日和26日出现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官方网站上。第一篇文章提出要创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以取代美元,受到各国广泛关注,引起美国强烈反应。第二篇和第三篇的主题则分别为反驳中国过度储蓄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的谬论,和探讨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性因素、补救措施以及货币和财政当局在市场危机中的专业作用。

  外界普遍认为,周小川这3篇文章出台时间非同寻常,显然是中国在为G20峰会做理论准备。媒体普遍使用了“备课”和“做准备”的字眼来定义文章的目的。美国《纽约时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这样的时间安排,很可能是为了让北京在伦敦峰会上拥有更强的制衡力量,以便围绕着贸易问题以及稳定全球经济的建议,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展开谈判。《华尔街日报》还意味深长地提到,在以前的类似会议上,一向是发达国家抨击中国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如今中国“开始反击”。

  中国准备发挥更大作用

  这3篇文章中,引起最大反响的是《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文章建议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呼吁创建超国家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由于矛头直指美元,美总统奥巴马次日回应说,他不认为有必要设立新的全球货币。美财长盖特纳由于起初表示对这一提议持“开放”态度,引发美元汇率下挫,因此不得不急忙改口。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是在借此清楚地表明,它想在全球经济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这是中国要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全球决策中,采取日益积极主动态度的部分表现。

  《纽约时报》也评论说,俄罗斯近来也有类似的提议,然而几乎没有人认为美元作为主导性储备货币的地位将在短期内被取代,周小川的建议只不过想表明,中国准备在世界上发挥更有影响力的作用。

  也有专家认为,反映在周小川文章中的中国政府的态度,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不满,中国在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支持下,清楚地表明它们要建立一个全球经济新秩序。

  又一次对美国表示不满

  不过,也有媒体和专家从现实角度诠释中国创建新的储备货币的呼吁,认为它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对巨额美元资产能否保值的担忧。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终结美元时代的计划”的社论。文章指出,周小川的提议并“不是好斗的威胁”,而是在就一种抗衡美元的储备货币做出“严肃提议”,其意见值得认真听取。

  有专家明确指出,美元在国际经济领域的长期霸主地位导致美国能够大量向外国借款,以巨额赤字来维持本国的消费水平,这导致美国国债持有者的风险增大。考虑到这一背景,中国想借新储备货币的提议来提醒大家,美元的主导地位是不公平的。

  美国《商业周刊》和《华尔街日报》近来在评论周小川提议的时候都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中旬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对巨额美元资产的安全有些担忧,因此周小川这一提议是中国又一次对美国表示不满。

  新储备货币到底有多远

  不管中国的提议是出于何种目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建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有专家表示,就算一切条件都具备,仅转换国际储备货币这个运作行为本身就非常棘手,因为涉及到的大量兑换交易会让商界人士望而却步。

  《华尔街日报》还发表文章说,经济学家认为,创建新国际储备货币的计划面临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困难。美国极不情愿放弃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为其带来的有利地位,这是政治阻碍;而从经济方面讲,国际储备货币的更替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进入现代社会后,迄今惟一一次成功转变是英镑让位给美元,而这个过程经历了数十年。

  尽管如此,大部分专业人士还是认为周小川的提议是有益且具有建设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主管约翰·利普斯基说,中国的提议应当严肃对待,因为该建议是由周小川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提出来的。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对媒体说,周小川的呼吁很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没人认为这是个完美无缺的解决方案,但是中国把它提到桌面上,就标志着讨论的范围已经重新划定。”

  (李静)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