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卖的多建的少 珠三角楼市乍暖还寒 (2)

  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份经济预测报告显示,全国商品房当月新开工面积自去年7月份就出现了负增长,今年年1至2月的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了30%、土地开发完成面积同比下降了15.5%。

  广东省房地产协会3月19日发布的2008年度市场分析报告称,2008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出现负增长,下降幅度达到9.28%,为2003年以来的首次,特别是2008年第4季度,广东新开工面积只有1233.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38.97%,新开工面积降到了2003年以来的最低。

  深圳市国土房管局信息披露,今年前2个月,深圳商品房和商品住宅施工面积分别为1944.55万平方米和1270.49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4.58%和21.41%。而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分别为24.75万平方米和23.98万平方米,同比降幅分别高达58.04%和44.56%。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房地产开发规律,商品房竣工面积实际上反映的是过去1年半左右的房地产开发情况。但考虑到2007年底曾有不少开发商故意放慢开发节奏,因此,今年1至2月的商品房竣工面积实际反映的是去年年初的开发情况。

  当时,深圳开发商普遍放慢了开发脚步,使得今年前2个月竣工面积出现近六成的大幅下降,这也直接影响了近期释放给市场的新增供应量。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深圳商品房和商品住宅批准预售面积仅36.47万平方米和34.3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减少43.68%和35.26%。

  另据悉,今年前2个月深圳的商品房和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分别为92.63万平方米和60.5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了22.49%和38.99%。而这又将影响未来市场的供应量。

  行业投资的衰退成为2009房地产的一大隐忧。另一数据也在反映行业的这一趋势:从全国来看,2008年土地购置面积负增长9.4%,增速同比回落20%

  对行业前景的“迷茫”影响了开发商的开发进程。万科年报显示,2009年新开工面积计划约403万平方米,比2008年实际完成数下调约23%。竣工面积计划为619万平方米,比2008年竣工量增加约17%。

  但万科表示,公司的开发节奏会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一旦市场销售呈现出好转,公司随时可以增加新的开工面积。

  总部也位于深圳的招商地产2009年的计划新开工面积仅1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

  “地产商都在熬,很多去年下半年以来没有拿地,没有新开工项目。他们想着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度过目前的寒冬。新建项目的开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上述融资经理表示。

  银行贷款松与不松

  优质资产负债表的形成是地产商今年工作重点中的重点,而不能过于依赖银行。

  “今年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打造良好的资产负债,使得企业更好地活下去,等待市场的转机。这中间,如何让长期融资在负债比例中更高很重要。”一上市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以泛海建设为例,2008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开发支出仅489万元,短期借款为0,长期借款较年初增长106.61%,达到35亿元左右。

  泛海建设年报还指出,2009年,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等地的项目将同步开发,资金需求在50亿元以上。目前,公司已获得中国建设银行78.6亿元的授信额度,所有借款将全部用于公司在北京、武汉、深圳的项目开发。此外,公司还将争取完成公司债发行计划。

  记者从银行系统获得的消息显示,并非所有的开发商都如泛海建设这般“幸运”。

  某国有商业银行深圳龙华支行公司业务部经理告诉记者,该行今年以来房地产贷款仅两笔,数额为3亿多元。相比去年几乎没有房地产放款而言,今年确实出现了松动,但是仍不敢轻举妄动。“房地产是有点复苏迹象了,但后市如何,还很难把握。”

  据了解,该支行去年12月至今年1月的信贷是10亿元左右,其中对房企的投放占到约30%,而2、3月则几无放贷。该行持“优质客户,优质项目”的原则进行放贷。对客户的考察主要依据净资产规模1.5亿元以上,资产负债率75%以内,有较丰富的历史开发经验。至于项目,则会考察拿地成本是否低廉。“中小房企还是融不到资金,特别是依赖单一项目运作的房企。”该业务经理表示。

  而一些拟上市公司则在银行融资渠道之外找寻借壳途径。“我们本来准备在香港上市,但是市道不好,去年没有成功。现在我们一边准备联交所的上市,一边也在看A股有没有合适的净壳资源。”深圳一地产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据记者了解,至少有两家深圳民营地产公司在寻找A股壳资源,以便实现迅速上市。

  上述人士也表示,公司也感受到了银行对优质客户贷款的松动。“以前,客户的按揭贷款银行会冻结我们使用,现在部分资金已经可以使用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