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一策划:10产业大救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3日 13:49  《新华商》杂志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正陆续亮相。继去年11月国务院出台4万亿元之巨的扩大内需投资刺激措施后,从今年1月中至2月底,十大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也先后出台。

  人们为什么需要政府,原因之一就是一旦发生危机,有一个主心骨,它能迅速凝聚力量,紧急调配资源,补市场之不足,收拾残局,重新起航。

  但是,政府的救市之举,不管看上去如何强大,都只能起到短期的、辅助性作用,对之期望过高,乃至形成依赖,只会是扶不起的阿斗,在危机中伤得更深。

  譬如中医治人,用重药来刹住车,不致继续恶化或减缓恶化速度,再用药引子来引导复苏,更为根本的是自身调理,修炼内功。当前的政府救市,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中医疗法”。

  “振兴”毋忘“调整”

  文/本刊记者 胡南

  “振兴”更多的是为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调整”则主要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产能过剩行业将面临洗牌。

  从元旦前,到春节,到两会,十大重要产业的人士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兴奋之中。

  2009年1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山东青岛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来到他“十分牵挂的地方”青岛港,在与工人们寒暄后,他宣布了继“四万亿投资计划”后的另一个大消息,除要把“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十大措施进一步具体和丰富外,更有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将要出台。

  温家宝说:“这些规划既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又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成熟一个,执行一个。”相形之下,“振兴”更多的是为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调整”则主要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秘书长赵涛表示,这些产业振兴规划重在标本兼治,首先是突出“调整”,严格控制产能总量,特别是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

  随着钢铁、汽车产业规划于1月14日率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过关”,其他产业规划也陆续显示出庐山真面目。如何调整,如何振兴,高层决策已然清晰,业内则在抓紧借此“过河”,同时又希望有更多的“稻草”可得。

  火线出炉

  发端于前年年中的美国次贷危机在随后的一年迅速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彼时的中国还在“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但当珠三角的制造企业开始倒闭、多项宏观数据下降,回过神来的中国政府开始救火。

  继去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10月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调整宏观调控基调后,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抛出一枚“4万亿投资计划”的重磅炸弹,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在四季度先期启动1000亿中央投资。

  越是救赎,“危机远未见底”的看法越来越成为共识。当地方官员在国家发改委门前排队抢投资大饼的同时,坊间又已开始热议“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很明显,危机未见底,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利好计划也未出尽。

  果不其然,2008年11月26日,针对企业困难和工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解决重点行业企业困难,确定组织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并适时出台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振兴规划。

  不过,是日的会议还审议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方案,这一议题在当时大大抢占了产业振兴规划所吸引的眼球。

  直到温家宝于2009年元旦在青岛的“信心宣誓”, 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才真正为各界所瞩目。

  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铁男于2008年年底在全国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所言,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国家强。借产业振兴应对经济下滑,是本次经济刺激计划毫无疑义的主旨所在。

  2008年12月中旬披露的宏观数据确让中国政府感到时不我待。特别是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11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远低于10月的8.2%,比上年同期回落11.9个百分点,比6月份下滑了10%以上,创1990年以来新低。

  专家指出,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实现工业现代化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国民经济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时,工业增长速度一般必须保持在15%以上。但从2008年10月开始,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下降到两位数以下,这反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

  2008年11月份经济数据更不容乐观。11月进出口双下降,特别是出口从10月份的增长19.2%,转为下降2.2%;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增幅大幅跳水,仅增长2%。这些经济数据表明国内经济形势比较严峻。

  “产业振兴的目的还是为了‘保八’,经济增长如果达不到8%,失业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还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重要产业能否振兴,确实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国家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这样说。

  受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中国原材料市场价格也出现大幅度波动。在2008年一年间,从暴涨转为暴跌。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大幅度波动,许多工业企业始料不及,损失惨重。

  以钢铁业为例。几年来,全球钢铁产品消耗量的上涨速度一直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中国部分钢铁企业在2007年底到2008年初铁矿石价格疯涨时期,购进了大量高价矿石。随着2008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2008年一年间钢材价格大幅度波动,上半年持续走高,从2008年7月份开始回落,8-9月,部分钢材品种价格出现暴跌,10月探底,钢铁产品价格下跌30%~40%,钢铁业主要产品价格已跌到1994年的水平。

  从2008年9月份以来,钢铁企业减产、停产、裁员等事件不断,10月以来钢铁业面临企业大面积减产、全行业出现亏损、库存大量增加、成本与价格倒挂等多方面的困难。陷入如此困境的,并不止钢铁业,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船舶、纺织、有色金属等重要工业行业。

  十大杠杆

  从1月14日到2月25日,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有色金属、物流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相继出台。

  为什么选择这十大产业来救国民经济之大局?赵涛指出,这些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部分行业属于战略产业,这些产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具有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等特点,保增长,首先要促进这些产业的增长。

  从经济总量看,上述重点产业约占GDP比重的1/3。2007年,上述重点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从对国家财税的贡献来看,2007年中国税收是4.56万亿元,其中以上述行业为主的企业上交税金是1.7万亿元,约占37.4%。

  从吸纳就业情况来看,上述重点产业直接城镇从业人员达到3615.6万人,占全部城镇劳动力就业的30%。这几个行业还涉及大量农民工务工,对于解决农民工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仅轻工行业就可吸纳农民进城务工约2000万人。因此,促进这些重点产业的发展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

  上述重点产业涉及众多配套的中小企业。以汽车业为例,一辆汽车有1万多个零部件,因此,一家整车装配厂必须有1万多家零部件厂与其配套。2007年1-11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8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34%;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8.61%。随着国际上汽车行业开始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策略及国际跨国汽车企业推行本土化策略,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脱离整车企业并形成专业化零部件集团,正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国内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规模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逐步成长起来,大批汽车零部件出口,可能使国内市场出现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国内产值将达到7000亿元左右。因此,汽车业的振兴也将激活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重点产业的振兴,将使相应的中小企业“活”起来或“活”得更好。

  上述重点产业还涉及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棉花、粮食、木材等农副产品的绝大部分销售去向是成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目前,中国轻工的食品、造纸、家具等部分行业,50%的产值来源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重点产业涉及2亿多农民的产品市场,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因此,这些重点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农副产品销售出路和农民增收,直接影响解决“三农”问题。

  赵涛称,针对这些行业效益下滑的现实情况,振兴重点产业是扭转制造业颓势,促进工业生产增长,从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力杠杆。抓住用好这个杠杆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对这些产业的重要作用,最高层也不乏“重词”强调。如在2月4日通过纺织、装备制造业规划时,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策组合拳

  拿什么来拯救十大产业?从已公布的规划与业界的评价来看,减轻税费负担与加大信贷支持是最为直接的“救场”举措。降低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收入是实现政策的重要目标。

  在出口型行业,是汽车、轻工还是钢铁、纺织,此前业界呼声比较一致的是希望通过增加出口退税、降低或取消出口关税的办法来增收减支。

  如钢铁行业,国家已决定自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67个税号的钢材出口关税,包括所有热轧板卷、热轧中厚板、大型型材(包括大型H型钢)、大部分钢丝、所有焊管、有关税的合金钢板、合金钢窄带、合金钢条杆等。1月14日原则通过的规划中亦指出,要“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另如纺织业,去年8月和11月,国家两次提高纺织产品出口退税率,12月以来,再次调高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利润微薄的纺织业来说,出口退税调高或者降低1-2个百分点,都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2月4日通过的规划再度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

  轻工业规划中也提出,“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

  又如汽车业,规划中最受关注的是调整购置税。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从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在装备制造业规划中,也“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部分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企业融资难也是本轮规划的重点。“银行一听说是纺织企业就不愿意给钱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王竹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纺织企业最大的困难是来自银行的信贷收紧。

  浙江杭州一家纺织企业的企业主也表示:“现在纺织企业大多有三角债问题,你欠我,我欠他,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不会出问题,现在金融危机一发生,许多企业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很多老板逃走,不是因为他的企业已是负资产了,而是因为现金流断了之后不知道该如何应付供应商的催款了。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银行的帮助。”

  此次纺织业规划中提出:“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

  与纺织业规划同时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规划中也提出:“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

  2月11日通过的船舶工业规划强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此前,影响造船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环境的恶化。有媒体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船东买船的资金中有60%是向银行借贷的,而银行的倒闭或惜贷直接导致船东不能下单。

  在政策组合拳中,另有一个几大产业规划兼具的共同点,即技改资金。专家指出,从中国以往工业和企业发展历史和经验来看,技术改造是投入少、收效大,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国家投入了355亿元对技术改造的贴息,拉动了4300亿元的技术改造,拉动效果13倍。

  作为产业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来自政府财政,规划对这部分资金划定出“盘子”。如钢铁业,“在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汽车业,“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装备制造业,“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纺织业,“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船舶工业,“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石化产业,“增加技改投入”。等等。

  毋忘“调整”

  规划的前缀有一个细微却重大的变化。2008年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的是“振兴规划”,而到2008年元旦,已改称“调整和振兴规划”。

  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指出,国务院在“振兴规划”前新加了“调整”,说明以当前金融危机为由头出台的“振兴规划”,目的不仅在于阶段性的减免和补贴措施,同时是把近期的救市同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云平也认为,产业规划出台的直接动因,是以这些产业为主的整个工业经济体系普遍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所见略同的还有赵涛。他称,中国重点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如钢铁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钢铁业出现了无序发展的问题,钢铁企业快速扩张,从2002年的290家快速发展到2004年的871家,钢产量达2.73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但同时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等问题。

  2007年底,中国钢铁业实际年产能约6亿吨,分别是日本和美国的5倍多。其中,至少1亿多吨是落后产能或小企业。在国内上千家钢铁企业中,前10强企业的产业集中度约40%。虽然产能过剩,但有些技术含量高的钢材仍然需要进口。

  汽车业同样存在企业规模偏小、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为内需潜力较大所掩盖。实现汽车产业由生产基地向产业基地的转变尚待时日。

  又如船舶工业,据统计,2008年底,中国造船业产能超过6000万吨,已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属于产能过剩。

  “目前的产能是在景气时期需求被严重放大的结果,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也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中信建投机械装备行业分析师郑贤玲认为,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不振只不过是提前激发和引爆了这种危机。

  在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等几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除前文提到的技术改造及目标产业升级外,“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重组”的提法也贯通其中。

  赵涛表示,这些产业规划首先是突出“调整”,严格控制产能总量,特别是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要修订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大企业重组力度,推动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产业集中度。

  沪东中华总经理王勇表示,经历过多次金融危机的造船行业如今应对风险的能力已经得到显著提高,面对行业重组问题将更加谨慎并有全局观。企业的扩张和投资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相一致。

  “产业规划出台后,我个人认为,中国产业内部可能会加速兼并与重组。”杨宜勇如是预测。

  郑贤玲则更为激进地表示:“包括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市场的手段,必须要死掉一批企业。”

  关键看长效

  通过规划的相关行业市场已开始检验政策救场之效。

  海通证券报告指出,钢铁业规划的内容不是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政策,而是针对行业内部存在的一些老问题而出台的长期性指导性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将会带来明显而且快速的作用,这也是一直倡导但一直存在的行业问题。从以往实际操作来看,推进难度很大、进度慢。无论是从差别电价、矿石进口资质和钢材出口资质控制,还是环保节能指标来看,似乎都没有达到明显的淘汰落后的效果。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徐向春也认为:“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着眼于行业中长期的考虑,对钢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作用会逐步显现。它不是救急,而是敦促钢铁业苦练内功。”

  许多钢铁业界人士预测2009年上半年钢企仍很困难,全年盈利状况将比去年更糟,或仅有微利。目前,钢铁业处于恢复阶段,钢价走势跟贸易商补库存有关,跟产业振兴规划关系不大。真正到需求增长刺激钢价还有一段过程,但规划提振了市场信心。

  而汽车业由于有调整购置税这样的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效果相对明显。近期小排量车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乃至一些县城都开始热销。一些想购买1.6升以上车型的消费者也开始考虑享有税收优惠的小排量汽车了。

  上海证券分析师杨胜分析认为,汽车业规划将提升小排量车、轻卡、微卡和交叉型车市场需求,从而提高2009年国内汽车市场整体需求,相关公司业绩也将较快复苏。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赵英则认为,汽车业规划,不仅仅着眼于扩大汽车消费,也包含了调整结构的内容,将引导国内汽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纺织业方面,东方证券分析师施红梅称,短期来看,有实质意义的措施主要在出口退税率调高至15%以及中央将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技术改造。“理论上测算,2009年行业利润或可增加7%。”第一纺织网也预计,不考虑其他变动因素,因出口退税调整将让纺织全行业增加约57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

  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表示,政府在为行业“救急”的同时更着眼长远,大力支持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2009年,纺织业要在激烈的淘汰中获得重生,打造全新格局。

  不少行业内对规划效果有两种意见。如装备制造业内有人认为,规划将明显提升全行业抵御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同时也更期待具体细则的出台。但也有分析师对此政策的效果持保守态度。他们认为本次规划只不过是对2006年2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及后续细化政策的重申,内容上并无新意,只是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装备制造业的重视和扶持态度,因此总体上影响有限。

  有权威人士强调,当前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选择,也是服务于长期国家战略目标的政策选择。为此,要把扩大内需、振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结合起来,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为国际金融危机结束后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但对正受金融危机煎熬的企业而言,最关注的无疑仍是眼下的生存问题。此时,需求决定了一切。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顾问朱汝敬表示,目前船舶工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订单下降。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行业肯定是利好的,但拉动的效果值得观察。“我国80%的船是要依靠外需拉动,外需那一块是不能靠规划拉动。外需下滑,内需如果提不上去,那估计就更困难了。”

  内需,不仅是眼前的救药,也是长期的固本之基。赵涛指出,13亿人口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最终消费市场。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需要得到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开发的配合,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购买力提高的配合。

  产业面面观

  文/特约记者 申晓青

  钢铁:并购难挽颓局

  在“信心比黄金还重要”的时刻,连“带头大哥”们都不乐观了。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曾在第三届宝钢学术年会上说:“钢铁行业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行业拐点开始显现。”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也曾放言,不看好2009年的钢铁市场。

  宝钢和沙钢,一个是行业里最大的国企(在河北钢铁组成前),一个是最大的民企。去年年底的成绩单更加深了老大们的忧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中国钢铁企业71家大中型钢厂亏损额达到127.7亿元。其中,亏损企业达到48家,亏损面扩大至67.7%。2009年预计是“更紧的日子”。

  度过五六年“大跃进”后,中国钢铁业去年一下跌入了谷底。

  那五六年颇有点“全民炼钢”时期的味道,整个行业弥漫着一股大干快上的热潮,钢铁企业快速扩张。2002年钢企数量为290家,到2004年就快速发展到871家,钢产量达2.73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到2007年底,中国钢铁业实际年产能已高约6亿吨,分别是日本和美国的5倍多。

  这中间,存在着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等问题。据专家估计,至少1亿多吨是落后产能或小企业。在国内上千家钢铁企业中,前10强企业的产业集中度约40%。此外,虽然产能过剩,但有些技术含量高的钢材仍然需要进口。

  2007年底到2008年初,已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扩散时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国际铁矿石价格疯涨,中国部分钢铁企业大量高价购进。很快,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钢材出口需求与内需双双下降,钢材价格在去年中达到峰期后,一路暴跌,10月探底,主要产品价格已跌到1994年的水平。而此前库存的高价铁矿石则要消化到今年3月左右。

  随后,中国政府相继出台4万亿元经济振兴计划与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业规划于1月14日率先获得原则通过。而钢价也开始反弹回升,又让一些业内人士看到一丝春意。

  但更多的分析人士认为,钢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只是一个长期性、指导性政策,难以立竿见影。

  在这一规划中,主要政策为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以刺激出口,淘汰落后产能,鼓励联合重组与技术改造。

  海通证券指出,从刺激出口看,能够给出的政策不外乎降低出口关税或提高出口退税。但从国内外价差和国外对中国钢材反倾销案例逐渐增多的情况来看,似有一定难度。而技术改革实际上是将产能释放延后(一般是一年)。

  淘汰落后产能将会带来明显而且快速的作用,这也是一直倡导但一直存在的行业问题。从以往实际操作来看,推进难度很大、进度慢。无论是从差别电价、矿石进口资质和钢材出口资质控制,还是环保节能指标来看,似乎都没有达到明显的淘汰落后的效果。且在这一轮景气周期中钢铁产能猛增,防城港、湛江、鲅鱼圈、曹妃甸等项目通过后,模糊的“不得再上单纯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的说法,在两年内其实际意义不大。

  海通证券更看重行业内的重组,称重组具有比淘汰落后更深远的好处。但目前上市公司或者说国有钢企都已基本上被整合,剩余的小钢企整合起来是“两情不悦”。不过民营企业自己抱团倒是一个趋势。

  事实上,钢企的并购重组潮从去年年初就已开始。2008年3月,山东济钢与莱钢合并为山东钢铁;6月,河北唐钢与邯钢合并为河北钢铁;6月,宝钢与广钢和韶钢重组成立广东钢铁;9月,武钢重组柳钢成立广西钢铁;11月,日照钢铁加入山东钢铁……

  并购从外界来看很热闹,但一直以来,中国钢企“联而不合”现象在业内众所周知。如鞍钢与本钢合并多年,一直貌合神离。济钢与莱钢合并后也仍各自为政,连采购都未统一。也就是说,合并重组多停留在数字上的简单相加,河北钢铁正是这样超过宝钢,一举“加冕”为中国钢企的新“老大”。

  到去年下半年危机凸显之时,即使是面对送上门来的企业,一些行业老大也不再轻举妄动。如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曾透露拒绝过不少主动来求其收购者。

  内在病根与外部环境恶化叠加,使得钢铁业被普遍不看好。在极力强调的内需方面,世纪证券分析师陆勤分析,钢铁业的下游行业,包括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等钢材主要消费领域还没有明显的恢复迹象。

  知名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首席研究员贾良群也指出,高价矿和产成品库存的消化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比这更为困难的是,过去的行业高速发展已使国内大部分钢企形成了固有的产销“惯性”,对突如其来的市场急剧变化难以适应,要解除这种“惯性”,重建新的市场感觉和营销模式,绝非一时一刻可以完成。

  当前,有关部门与业界、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要基本缓解钢铁业眼下困难,至少要到今年一季度或者上半年。“我的钢铁”给出的预测是,2009年中国钢材市场的总格局是:高产能、低产量、低需求。

  汽车:风景能否独好

  牛年股市开门红,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业在春节后几天就迎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2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月份全国共售出汽车73.55万辆。这使得中国首次登上了全球汽车月度销量第一的宝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1月份的汽车销量增长主要来源于乘用车,销量达到64.76万辆,其中,1升至1.6升的轿车销售占六成以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一月份中国汽车产销继续出现同比下降,但利好政策的出台显然已开始扭转汽车销售的颓势。

  利好政策除燃油税新政外,1月14日通过的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也起到直接作用。该规划规定,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从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对减收购置税的政策,网易调查结果显示,44%的网友会因此改变计划,购买1.6升以下车型,也有47%的网友并不会因此马上出手购车,消费者期待更多优惠。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庞庆华认为,汽车的刚性需求是本轮购车潮出现的根本原因。他表示,金融危机出现后,人们购车出现了暂时的观望和停顿,但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相继出台,人们开始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中国并没有太大影响。2008年前期车市一直低迷,长期观望后的刚性需求释放造成从去年12月份开始的购车热潮。

  在全球汽车业一片惨淡的景况中,稳住阵脚的中国汽车业有望风景独好。去年通用汽车大中华区高层曾预言,中国汽车销量将在2014年超越美国,而现在有人将这个时间提前到了2009年。全球汽车业巨头通用汽车全球市场分析执行理事MikeDiGiovanni大胆预测,今年中国将以1070万的汽车销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位。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今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美国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这个数据并不是特别值得骄傲的。“这并不代表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最近几个力度比较大的政策连续出台,可能会使得今年的市场情况比年底预测的好一些。预计全年汽车销量的增幅约为4%-5%,其中乘用车会略高,增幅约在6%左右。不过也不能太乐观。”徐长明认为。

  其实,去年的情形并不太乐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汽车销售938万辆,增长6.7%,全年6.7%的增速为近10年来最低增速,特别是2008年中有3个月的销量同比增长为负增长。

  但利好政策与巨大的内需潜力仍让车企充满信心。对于中国汽车销售2009年将超过美国,理特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大中华区CEO托马斯·席勒认为,一个重要因素将来自于千人汽车保有量。由于美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超过600辆,家庭购车往往出于换车的目的,而中国正处于汽车进入家庭的起步阶段,千人保有量仅30辆,绝大部分购车需求都是首次购置。相较而言,中国汽车消费需求更为刚性。

  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则无疑是集中在低排量的自主品牌。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新闻发言人金弋波说:“奇瑞品牌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比例高达80%,奇瑞的用户价格敏感性较高,购置税减半征收后,一辆奇瑞A5轿车消费者可以省3000块钱,对奇瑞汽车销量会有较大的拉动作用。”

  比亚迪汽车公司相关人士也表示政策让“我们对2009年销量目标比去年翻番充满了信心”。据悉,比亚迪今年的销售目标高达40万辆,生产方向切合国家对小排量和新能源车的鼓励支持。

  1月份,自主品牌轿车销13.0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29.65%,超过日系车。据报道,受利好政策的鼓励,多家自主品牌车企今年力推小排量汽车。

  不过独立汽车评论人张志勇提醒,在看到希望的同时,千万不要盲目乐观。单纯从汽车产业振兴政策来讲,目前出台政策的刺激效果仍有待观察,因为今年影响汽车市场的因素很多,宏观经济走势仍将左右消费信心,是最重要的变量。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汽车业仍面临深层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认为,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的调整,包括小排量车与大排量车、新能源车与传统能源车、零部件与整车、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间的矛盾等。

  中国汽车企业兼并重组一直进展缓慢。截至2008年,中国的汽车整车企业仍有130多家,销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车生产企业去年销售782.0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其余100多家企业一共才卖出159.5万辆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1月14日出台的规划中,提到“要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但此前,各大汽车企业均不愿意跨地区重组,因为障碍过多。而规划细则将解开企业的顾虑,对涉及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如收购资金的来源、收购中可能产生的税收问题、被收购企业的资产处置及员工安置等容易产生纠纷或存在障碍的问题,都作了相关的指引。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家在鼓励汽车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政策,对于一些跨地区、跨省市的兼并,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和税收支持,同时也要平衡好地方政府和汽车企业之间的利益,合理分配税收。

  纺织:正午还是夕阳

  “规划强调了纺织业的重要作用和国际竞争优势,说明纺织业不是限制性产业、夕阳产业。”2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接受采访时说。

  真正振奋业界的,不是来自高层对纺织业之重要的强调,而是出口退税率提高了1%,由14%调整为15%。这是规划中五项政策最实际的部分。

  虽然与此前很多机构预测的17%有差距,不过即使仅提高了1%,新的出口退税率依然为利润微薄的中国纺织企业增加了可观的利润。第一纺织网预计,不考虑其他变动因素,因出口退税调整将让纺织全行业增加约57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说:“这一个百分点的调整救了一大批中小纺织企业。”

  长期以来,中国纺织业一直作为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与“面子”,有着劳动密集、大批量、低利润的特征,海外依存度达30%。同时,因技术含量低、产能过剩等问题又面临夕阳产业的质疑。

  出口型的纺织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纺织行业出口和增加值增长大幅回落,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10.3%,同比回落6.2个百分点;出口增长4.7%,同比回落9.5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12月,纺织业增加值只有5.5%。

  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认为,当前纺织行业陷入困境的本质是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经济危机与外部需求大幅萎缩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对来自中央政府的扶持,各地纺织业的看法似乎并不一致。山东省纺织办负责人表示,规划给纺织大省带来“重大利好”,仅出口退税率一项,就将给山东纺织企业带来超过8亿元的利润。湖北省经委也称,规划将刺激湖北省纺织行业的复苏。

  福建纺织业界则表示,此次退税率上调短期内对行业实际刺激有限,增加国外客户的压价空间,而行业技改升级还需更多的信贷政策支持。福建省嘉达纺织一位高管表示,此次上调退税率对于刺激行业信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离业界上调至17%的预期还有距离。

  除出口退税率外,利好政策还有专项资金扶持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东方证券分析师施红梅认为,纺织业方面,规模、技术、产业链占优的企业会获得扶持,在服装方面,有品牌和销售渠道优势的企业获得扶持较大。当然,总体额度不会太多,“僧多粥少”,能够享受到的还是极少数企业,纺织领域可能有鲁泰、烟台氨纶等,服装领域可能有美特斯邦威、报喜鸟七匹狼等。

  规划还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汪前进预测,今明两年至少有30%以上的过剩或落后产能需要逐渐淘汰。政府在为行业“救急”的同时更要着眼长远,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部分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防范将来再制造新的潜在危机,同时也要大力支持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2009年,纺织业要在激烈的淘汰中获得重生,打造全新格局。

  杜钰洲认为,未来3年中国纺织行业应该努力达到3大目标:出口保持8%的年均增长速度,纺织工业生产保持13%的年均增速,国内市场衣着类消费保持20%的年均增长。

  近8年来,中国纺织品出口一直保持8%的增长,“证明了纺织业的市场在扩大,发展势头良好。”杜钰洲以此为纺织业“正名”。

  但1月的外贸数据显示,8%的出口目标将受到严峻挑战。据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1月,中国服装出口增长5.7%,纱线面料则下降12.3%,为4年来首次负增长。

  汪前进称,由于金融危机对于欧、美、日等国家消费需求的打压进一步明显,预计今年欧美对中国服装的订单可能会下降20%以上,其他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订单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今年服装出口负增长已成定局。

  业内人士指出,开拓市场已经成为纺织行业必须要过的第一关。在规划中也重点提出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目前中国纺织品国内消费占77%,而这一数字在2000年还不到60%,人均纤维消费量在2000年仅7.5千克,而在2007年就已经达到了14.6千克。国内市场仍然是纺织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13亿人口都得穿衣服,这是纺织业长期发展的有力保障,国内市场潜力仍然很大。”许坤元说。

  “优化区域布局”也值得一提。规划中称,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比较优势梯度转移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巨大空间,将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向国内欠发达地区转移,形成跨地区产业链,既保持了国际竞争力提升,又拉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杜钰洲说。

  装备制造:推进自主化

  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自主”成为核心关键词,如“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等。

  最实在的刺激措施莫过于“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装备制造企业一直以来在市场上受到“国产歧视”。有媒体披露,此前国内一些重大项目招标明确规定,相关产品必须是“欧美进口或出口欧美的国际知名品牌”;在技术符合性的审查中,更将“进口”和“国际知名品牌”作为条件,否则不予通过。

  现在面前严峻的经济压力,更出现“怪现象”。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关锡友说,国内机床市场萎缩,但高中档机床产品及配件的进口仍在增加。

  作为中游制造商的关键技术是工业自动化及控制技术,这一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在汽车、机床、工程机械、造船、飞机等领域。目前,中国95%以上自动化控制技术都依赖进口,长期被国外垄断。

  分析人士指出,规划提出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突破了装备制造企业受制瓶颈,势必提高国内企业使用国产设备的积极性,有利于相关企业打开市场。

  自主化的另一大支撑乃国家重点工程中的政府采购。规划指出,要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

  长江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政府将加大对国产设备的采购比例,其中工程机械的受益程度最大;在国家立项的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中,政府将优先采购国内较为成熟的专用设备,从重点工程的设备需求来看,包括铁路装备、机场专用设备、冶金装备、高端机床及复合加工中心、纺织机械、煤炭开采设备等受益程度较为明显。总之,这一规划将“有助于提高国产设备占有率”。

  当然,如果技术不过关,一味提高占有率,吃亏的还是自己。规划对技术改造着墨也颇多。如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求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

  国泰君安分析师张锦灿认为,本次新政策中比较有新意的是重点强调了对基础部件的扶持。此次国家明确提出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政府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可谓正切中要害。

  据报道,业界猜测政府可能通过两种方式来提升国内基础配套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用专项资金来扶持相关企业进行核心零配件的研发,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行业资源,采取自主研发或是引进吸收来进行核心零配件的突破。

  也有专家认为,装备制造业规划看起来没有太多具体的刺激措施,主要是方向性和政策性的调整方案。如上海证券平敬伟指出,本次振兴规划只不过是对2006年2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及后续细化政策的重申,内容上并无太多新意,只是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装备制造业的重视和扶持态度,因此总体上影响有限。

  另外,“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提法,也为有关公司打开想象空间。

  船舶:

  三大难题部分可解

  危机之下的船舶工业有“三难”缠身,接船难、交船难、资金周转难,而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的五大措施,部分可化解这三难。

  从该行业的旗舰——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来看,由于金融危机对中国船舶工业的冲击是从去年9月开始陆续显现的,因此2008年船舶工业的整体经营业绩并不差。该公司全年完成交船21艘127.8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24.39亿元,同比增长34.1%,完成营业收入116.7亿元,同比增长9.7%。

  然而,2008年底至今,沪东中华几乎没有接到新船订单。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2009年上半年接到新订单的数量将十分有限,预计2009年下半年才陆续会有成交出现。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初步分析,预计2009年中国新接订单仅为2000万至300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8.4%至65.6%。

  同时还有交船难。据沪东中华介绍,在航运市场较为旺盛的时期,即使船舶存在瑕疵也能够顺利交船,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船东往往会提出种种苛刻要求,延缓交船或撤单。

  公司最担心的还不是头两难。王勇说,船企最大的困难还在于资金流转问题。目前,公司接到的订单都是3年以后的船,要靠船东的预付款维持资金周转,如果公司持续接不到新船订单,资金链断裂,将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资金流转出现问题,公司就必然向银行借贷,这样一来又增加了贷款成本。因此,在企业风险防范计划中,预防财务风险是第一位的。

  当前,船东买船的资金中有60%是向银行借贷的,而银行的倒闭或惜贷直接导致船东不能下单。

  有鉴于此,2月11日通过的船舶工业规划将从信贷、税收、船舶报废更新等五大方面支持国内造船业的发展。业界认为,信贷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将使船企十分受益。

  根据该规划,国家将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抓紧研究出台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单壳油轮强制淘汰政策;今后3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

  “加大出口买方信贷应该是短期内最快见效的利好。”熔盛重工董事长兼总裁陈强说。他进一步指出,上述这些具体措施尤其是出口买方信贷政策对于大型造船企业尤为有利。出于风险控制原因,银行在放贷时会重点考虑给大船东,而大船东往往又会选择大型船厂。

  若无技术支撑,有些船舶企业只能算是扶不起的阿斗。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表示,中国造船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船舶设计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刚刚起步研究,有些还处于空白落后状态。船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船型和技术储备,船舶建造综合技术水平与世界一流船厂差距明显。并且,中国船企的生产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船厂仍有较大差距。人均造船产量为日韩的1/4至1/3,每修船总吨共消耗工时为日韩的3倍左右。

  规划对此规定,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

  与此同时,如其他规划涉及的领域一样,船舶工业也将迎来一轮淘汰落后产能、行业兼并重组的高潮。规划对此也是支持的。

  电子信息:

  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

  中国近年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去年重组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着眼即在此。而产业方面之典型体现首推电子信息产业。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电子信息产业亦首当其冲。有行业报告指出,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属全球竞争最充分的业态之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又严重依赖出口和外资,因此,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遭受重创。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以后,中国电子信息业发展呈现急速下滑趋势,集中体现在出口大幅下滑、绝大部分行业和骨干企业面临严重困难,以及利用外资额下降3个方面。

  对于国家的产业振兴规划,电子信息业内可谓翘首以盼,2月18日由国务院原则通过后,业内亦多有好评。

  在十大规划涉及的产业中,电子信息业别具一格,其产业链非常长,且有很强的技术要求深度,同时具有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特点,是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规划确定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并为此出台了五大措施,尤其是第二项“加大投入”,提出要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体现着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的思路。

  六大工程涉及六个细分行业,每个子行业又都自成一派,独立为一根根的产业链条,而即便是政策上很小的一点触及,无疑都将牵动依附在这些链条上的相关企业。因此,曾参与制定规划的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委会副主任王汝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与传统产业优惠政策相比,电子信息产业规划惠及面要广得多。

  在六大工程中,促进“核高基”的专项实施将是规划的一个侧重点。“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乃2006年设立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据报道,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强调的突破核心技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实施或参与的有9个,包括“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

  业内人士指出,核高基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与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密切相关,两个专项的目的在于提升核心技术水平,而这正是规划的重要内容。有专家称,显然,随着电子信息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和相关配套措施的逐步实施,以及3G投资的逐步到位,软件、通信设备等行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专家分析,在2009年至2011年加大对“三网融合”建设,将要形成600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以弥补金融危机给通信设备产品带来的出口影响。

  由于移动网络配套光纤需求较大,光纤产能和需求短期存在缺口,因此今年运营商集采的首轮报价甚至出现厂商联合提价超过10%的现象,有望推动光纤缆厂商业绩和股价在年内有所表现。再次,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新增资金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以贷款贴息、研发和产业化补助、政府采购和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有望使行业内上市公司获得较多的政府补贴。

  新型显示器和彩电工业也将获得转型支持。在“十一五”规划中,平面显示器产业只是作为元器件产业中的一部分来论述,而在这次振兴规划中,平面显示产业成为核心产业之一,单独列为六个重大工程之一,同时还将新型显示器件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范畴。

  中金公司的分析师李源和赵苏是此间的谨慎乐观派。他们认为,电子信息产业规划其中所提到的目标和任务,多数是对已有项目的综合和重申,长远来看,确实有望推动行业发展。但具体的政策和实施细则仍需进一步明确,也未预期更大力度的税收或财政支持。

  以软件行业为例,中金公司认为,目前软件外包行业大多已经享受较为优惠的税率,进一步的减免可能性较低。另外,该行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不对口,各项优惠政策多以电子制造企业为基础,使得软件企业在进行企业受并购和扩大生产规模等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审批较为繁琐,流程较长,效率不高。

  轻工业:

  家电食品是重点

  比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更为“庞杂”的是轻工业。根据当前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轻工行业分为19个大类137个小类,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饮料制造、家具、造纸、文教体育用品、日化、塑料、玻璃陶瓷、金属制品、家电及照明、钟表眼镜、建筑装饰业等。

  海通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轻工业规划出台的直接压力和导火索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压力问题。此前,中国官方首次给出了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数据,总数高达2200万人。另外,今年应届毕业的大学生600万人。两者叠加,对就业市场提出巨大挑战。与此同时,全社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则是在萎缩,无论是直接受损的金融业还是因出口萎缩大量倒闭破产的出口加工企业,均面临大量裁员的压力。因此,今年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特别突出。就业情势的紧急,赋予了轻工业这一“就业大户”的“振兴”以关键意义所在。

  轻工业联合会人士指出,轻工业大大小小企业多如牛毛。食品、家电、造纸、塑料等行业是轻工领域中体量相对较大的行业。规划没有平均用力,而是向重点行业略有侧重。从2月19日原则通过的规划内容与各方的反应来看,与普通居民消费联系最为紧密的家电、食品等成为振兴规划的重点,造纸业、日化等则有税收优惠的利好。日信证券分析师庞剑锋认为,家电行业有望成为受益最明显的行业。在规划中,家电的振兴政策也最实,“家电下乡”补贴品种进一步扩大,将微波炉、电磁炉两类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并将每类产品每户只能购买一台的限制放宽到两台。美的集团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黄晓明称,家电下乡的区域和产品种类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前一段家电下乡效果明显,接下来渠道会变成更通畅。

  资深家电专家陆刃波则泼了一点冷水,称本次规划提高农民限购家电台数以及新增加家电品类,但企业不能太过乐观,执行过程中还无法一下子打开市场,有相当长的一个过程。“有人说家电下乡拉动9000亿元市场,这个说法太夸张,整个城市家电市场只有7000亿元,农村市场最多也就只有这么大,企业要有心理准备。”陆刃波如是说。

  至于食品业,自去年奶粉事件以来,中国老百姓至少心有余悸。规划指出将“强化食品安全”,整顿食品加工行业,提高准入门槛,健全召回和退市制度,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上海证券农业食品行业资深分析师郭昌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际上食品行业是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行业,90%的市场在国内,目前并未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太多影响,规划的目标与其说是为了“振兴”,不如说是“升级”,通过一些规范和整顿,引导行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着眼于产业未来的健康发展。

  规划提出,对部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的产品取消加工贸易限制,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分析人士称,这是对相关企业的直接利好,是政府对企业进行财政和政策上的直接支持。

  分析人士指出,规划的核心是以“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双管齐下贯彻振兴目标。譬如,在资金扶持方面,收储、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将直接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石化:有保有压

  炼油、乙烯、化肥行业将迎来春天,而煤化工还将在寒冬中瑟瑟发抖。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2月19日通过的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释放出来的强烈信号。

  规划指出,振兴石化产业,必须在稳定石化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国信证券分析,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制定了总体原则性方案:短期目标是推动行业平稳发展,长期目标则是推动产业持续升级。

  国金证券研究报告分析也认为,在当前外需快速下滑和内需结构性调整的环境下,这一规划并非为推动重化工业更快增长,而是以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为目标,即“保需求”和“调供给”。

  规划要求“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从规划细则来看,炼油、乙烯、二甲苯(PX)、精对苯二甲酸(PTA)、化肥、烯烃等产品受到直接支持,涉及到多个化工子行业。PX和PTA是化纤的主要原料,而乙烯则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PVC)的主要原材料。

  目前已有20项重大在建工程和20项重大新开工程项目被纳入规划中,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中石化、中石油下属的炼化企业,另外几个项目的受益者也是云天化、中信、神华等几个行业内的重点公司。

  在这些项目中,炼油和乙烯项目占到相当的比重。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炼油在整个石化产业中占据龙头地位,对拉动内需的作用十分明显。故此,炼油成为这次规划的重头是毫无疑问的。

  分析人士指出,事实上,当前国内的石油炼制面临开工率不足、销售不旺的状况,但从长期来看,炼油能力的稳步增加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去年一度出现的全国性“油荒”局面中,炼油能力不足的矛盾已经凸显出来。而目前国内的烯烃自给率仅为50%,出于国内供给安全和刺激经济发展,炼油和烯烃项目投资大,拉动内需的效果将比较明显。另外,“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的政策也有利于炼油项目的发展。

  规划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调整农药化肥生产结构,主要以化肥结构调整、农药升级和服务粮食生产为主。分析人士指出,化肥方面,在氮磷钾三种化肥中,磷肥和钾肥是资源型产品,进口依存度较高,一直受到政策支持;氮肥则国内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农药主要以淘汰高毒农药,发展高效低毒农药和组建大型农药企业为主。

  银河证券也看好化肥和农药。其报告称,由于需求相对稳定,化工中化肥和农药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毒农药发展能够更有效地促使化肥、农药行业复苏。

  相比炼油等子行业的“保”乃至“扩”,煤化工将受到压制。规划提出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并明确指出:“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认为,从整个世界石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盲目上项目最终导致环境污染、人口素质下降的例子有很多,这说明这个产业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其破坏性也是很大的。另外,因为国外一直对石化产业进行海外加工路线,这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的石化产业加工厂,导致产能已经相对过剩,在世界经济出现滑坡时,中国本身消化能力便出现了问题,所以现在要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

  尽管规划对煤化工用词严厉,但国信证券认为,这并非全盘否定煤化工行业未来发展,而是通过清洁、高效、环保的一体化深加工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内煤炭资源,从而坚决杜绝单纯盲目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两高一资”项目。

  有色金属:去库存化

  “去库存化”是当前危机之中诸多行业的头等燃眉之急,2月25日原则通过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抓紧建立国家收储机制”,让业内大缓了一口气。

  其实,在此之前,国家对有色金属的收储已有行动。去年12月,国家物资储备局从国内八家企业手中收购了29万吨电解铝;今年2月20日,国储局再度收储30万吨铝。此外,国储局还收购了5.9万吨精炼锌和30吨铟。麦格里银行近期研究报告表示,国家物资储备局正买入多种有色金属品种,新收储计划涉及铜和铝。

  全球经济衰退和房地产、汽车业的持续低迷,使得有色金属库存量也不断增加。有数据显示,从去年12月以来,LME6种金属库存总量累计增长已经超过60%。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专家指出,收储对于扭转国内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库存高的困境有直接作用,而且目前铝、锌等有色金属价格已跌至成本价以下,急需提振,国家物资储备局密集收储对于缓解这些企业压力作用突出。

  麦格里银行近期研究报告分析,对于那些已经被收储的铝厂、锌厂等企业,他们面临的库存压力已经相对较小,现金压力减轻,由此可能使得市场抛售压力缓解,从而使得部分金属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撑。

  不过,业内也有一些不同声音,有人怀疑收储能在多大程度上稳定金属价格,收储量在总品种产量中所占比例均未超过5%,而且收储并没有产生实际的消费,对于整体市场流通量也未必绝对是好事。“相对于中国1300万吨的铝消费量来说,国家的收储还只是杯水车薪。”南华期货分析师张一伟称。

  专家表示,国家收储对于减少国内有色金属企业的高库存、帮助企业缓解现金流的压力有直接作用。但收储只能适当缓解短期市场压力,无法改变市场过剩格局;收储行为本身只能缓解企业的现金流状况,无法改变根本的供需关系。从长远看,全球经济改善和结构良性调整才是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

  同样,规划中提出的提高出口退税率也只是救急之计。规划的长期目标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参与制订此项规划的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认为,目前有色金属行业正处于低迷时期,从积极的一面看,这也正是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的大好时机。因此,调整振兴规划不能搞普惠制,要有保有压,对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就应坚决淘汰,这样才能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产能过剩,大量企业减产停产。同时,产业集中度低,2004年中国大型有色金属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行业的33%,但到了2007年这一比例降至28.27%。产业集中度太低使大型骨干企业没有足够的影响市场的能力,并直接导致中国整个行业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匮乏,原材料对外依存度很高,其中铜精矿70%左右依赖进口,铝土矿50%左右依赖进口。资源缺乏、依赖进口及市场份额对等,无疑使整个行业在国际定价话语权上吃亏。

  规划对症下药的两个举措,一是推动重组,计划打造3—5个具有实力的综合性有色金属企业集团,央企中铝、中国有色、五矿集团将成为重点支持对象。

  二是鼓励企业“出海”。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增强资源保障能力。联合金属网经济分析师王丽新认为,这意味着国家将鼓励企业走出国门收购海外资源。

  中国金属企业出海找矿已有成功范例。去年2月和今年2月,中国铝业公司曾两次入股力拓,已是力拓的单一最大股东。

  铜、镍、铝、铅、锌这五大资源都是国内短缺资源,国家将大力支持企业以直接投资、购买股权等方式,加强与国外资源的合作,增强资源保障。

  物流:

  惟一服务业搭上末班车

  2月25日,总投资5亿元的天津环渤海国际物流中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同一天,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该规划突出了对物流园区布局的规划,天津环渤海国际物流中心的开工可谓正逢其时。

  按规划,全国共划分七大物流区,分别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物流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区,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区,长三角区,珠三角区,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区和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

  物流园区只是振兴规划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其他还包括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城市配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科技攻关及应急物流等。

  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物流业是惟一的服务业,只到通过前夕,“第十大产业花落谁家”一直是未知数,最后是物流业搭上了末班车。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和功能价值所决定的。虽然现代物流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它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支撑了现代经济的发展。曾有经济专家形象地将之形容为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炉火”、“加速器”。

  金融危机来袭催生了物流产业振兴的紧迫性。根据初步测算,200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8.82万亿元,同比增长下降了8.1%。在今年1月初召开的第17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何黎明表示,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2009年有可能是中国物流业发展30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国物流业将进入增长趋缓、结构调整阶段。

  另据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佐透露,目前已有超过四成的物流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部分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开始退出物流市场。

  “国家希望通过出台调整振兴规划,避免物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过分冲击,同时对制造业提供带动、支撑和联动作用。”权威人士表示。

  物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与此前拟定的《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已合二为一,大体框架没有大的改动,当然也增加了一些针对性解决办法。

  规划涉及到物流税改、土地使用政策和物流企业融资三个问题,并要求各部门、各地方政府为之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这是刺激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迫切的问题。

  分析人士称,总体而言,振兴规划将对减轻中国物流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水平、建立健康有序的物流市场秩序起到具大的作用。但如果认为仅凭一个振兴规划就可以解决物流业目前存在的全部困难,带来物流业快速增长则是不现实的。

  首先,物流是服务于社会所有行业的一个基础型服务业,但不可能脱离其他行业而单独存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高度的同步性和依赖性。如果GDP没有出现快速的增长,物流业也不会出现快速的增长。

  其次,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论是管理、人才、技术问题,还是诚信问题,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企业自己来解决。

  在规划通过的前一日,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在北京发布了其最新研究报告《盛宴结束——运输物流企业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报告认为,即使短期内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仍有望稳步恢复,并继续保持世界生产基地的地位。2010年,预计中国的外贸将会停止下跌,继续保持增长。另外,在2025年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考虑到这一系列长期利好的预期,运输物流企业需要构建长期发展战略来扩大市场分额。

  据科尔尼研究人员透露,一些大的跨国运输物流企业对中国抱有很大希望,已有并购意向,并在寻找最佳的价格和时机。

  对广东一些物流企业来说,这正是他们最担心的地方。某物流企业负责人说:“宏观的振兴规划方案一旦出台,说不定反而促使马士基之类的船运大鳄,把我们这些民营、国营小企‘吃掉’。”

  中国危机下如何“造血”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

  文/本刊记者 亦非

  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利润下降,中国政府要做的不仅仅是“止血”,更是通过重组做大做强来“造血”。

  新年伊始,中国火速推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中的另一重头戏——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在接受本刊专访时指出,“货真价实”、“含金量高”是规划的共同特点。从近期来看,这些措施是为了应对经济增速下降的危机,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立足产业长远发展,调整中国原先不够合理的产业布局,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

  规划新“市场链”

  记 者:普遍认为,转型和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从已出台的振兴规划看,是否有利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

  冯飞:中央出台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措施,短期的目标是促经济平稳增长,这个短期目标应与长期目标即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这是产业发展最关键的问题。从已经出台的产业振兴规划来看,“货真价实”、“含金量高”是其共同特点。首先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也很广,从鼓励消费到产品结构调整,几乎涵盖了各个产业从制造到销售的整个“市场链”。从近期来看,这些措施似乎是为了应对经济增速下降的危机,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立足产业长远发展,调整中国原先不够合理的产业布局,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

  记 者:请您举例说明?

  冯飞:就汽车产业来说,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自主品牌的缺失,导致这一产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都无法掌控话语权,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钢铁产业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生产总量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产能落后使这个产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特别是铁矿石等生产原料受制于国外财团,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已处于瓶颈之中。

  产业强则经济强。事实上,产业振兴不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经济衰退,避免经济指标出现大幅度滑落,也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因此,要振兴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在所难免,这几个词也就成为规划中的关键词。而几大产业规划恰恰将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在财税等多方面政策的支持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成为了贯穿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一根红线。

  另外,从汽车、钢铁业的振兴规划中也不难看出,其不仅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对拉动消费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小觑——这显然已经成为规划推出的必要条件。仅以汽车行业为例,如果不出现意外,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恢复两位数增长,并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因此,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成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瞄准的首要目标。

  记 者:十大产业规划出台后,会否加速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产业集中度?

  冯飞:金融危机下,行业洗牌势必难免,而产业振兴规划或令相关行业内部兼并和重组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提高。

  企业规模小,产能分散,是中国产业的“通病”。以钢铁业为例,钢企总数超过1000家,前10强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不过在40%左右。大小钢企“窝里斗”,不仅削弱了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亦令行业利率大幅缩水,不利行业长远发展。

  决策层对行业整顿早有打算,之前一些规划亦有涉及。但利益所致,不到万不得已,落后产能不会自动“退场”。此次金融危机,为官方主导的“做强做大”创造了契机。未来在兼并重组方面,中央还会给出更多政策。

  退税“及时雨”

  记 者:新近出台的钢铁、纺织业等规划,均降低了出口退税率,这项措施对这些产业将产生什么影响?

  冯飞:出口退税的效应很大。从中国出口产品的定位来看,主要是中低端产品。我们的出口产品相对来说价格也是比较便宜的。但由于美欧受金融危机影响,老百姓的收入也下降了,虽然他们的需求还在。针对出口市场新的变化,我们传统的优势出口产品价格,随着出口市场老百姓收入的下降,也应该做适当的调整。加之,中国周边国家如东南亚等国也通过适当的调整退税率,来加大产品的出口,这对缓解这些企业的压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最根本的是,提高出口退税率有助于提高产品出口。对于一些传统出口企业尤其是纺织行业,仅规模以上的企业就有45000多家,他们的盈亏点大约在5%左右,提高一个点对他们来说就是“及时雨”,不仅产品能买出去了,而且还能够扭亏为盈。所以,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很大。

  记 者:我们知道美国政府救市的直接目标是“保就业”,中国为什么把重点放在“保增长”?

  冯飞:这主要中美两国所处的国情不同。中国经济发展很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在“保增长”的情况下进行结构调整。中国一些企业还不能让它马上破产。比如说纺织行业,就业人数就有1100多万人,如果大面积的倒闭破产,将导致工人大规模失业。

  因此,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不仅要慢慢进行调整,甚至要重点发展。目前的结构调整要注意节奏,重点放在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同时,结构调整还要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质量。

  从两国的就业结构来看,中国每年有1100万新的就业人口,其中包括600多万大学生;像这样的数字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人口。解决这部分增量就业人口,只有靠经济增长来解决。而美国失业人数增加是由于金融危机而裁员、公司破产倒闭的失业人员。这种情况主要依靠刺激经济恢复,经济得到恢复,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信心最关键

  记 者:从历史经验来看,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有些是以失败而告终,您对当前的产业规划有何预期?

  冯飞:这就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化是基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到极致化,不能用政府来替代市场。但是,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政府成为市场的障碍,从而导致产业政策变样、失效。比如,企业重组过程中,尤其是跨地区重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政府。政府是企业的最大股东,企业重组后还影响着地方政府的税收。像国有企业的重组,有中央企业,也有地方企业,中央和地方也会意见不一。政府的目标函数和企业的目标函数有冲突。

  同时,现实是强弱企业重组成功的多,两个强势企业就不很成功,强强联合非常难。对小企业的处置也很难,倡议小企业的联合,大家联合起来共渡严寒。现实中,重组关键还是企业双方,但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也难成功,因为涉及到地方税收。如果税收很大的一部分被收购的那一方拿走了,那这个地方政府税收就没有了。税收的问题不容勿视,有时能涉及到上亿的资产。

  记 者:从长远看,产业发展依靠什么?

  冯飞:长期看,产业的振兴还是看它的发展方式,靠质取胜。具体应该作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创新能力的提高。据我们的研究,2002年以来,经济增长广义的技术贡献率只有10%左右,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太小。二是产业分布的地区结构不平衡。三是资源坏境保护。

  记 者:一月份有些数据在回稳,如何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海内外华人企业家应做出怎样的选择?

  冯飞:政策调整之时,正是相关行业此消彼长、重新洗牌的良机。事实上,考虑到2008年11月份以来所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以及节日因素导致的内外需暂时性增长,已经促成了代表工业生产先行指数PMI的小幅反弹。而这些产业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相关经济指标的好转,如工业增加值很可能在今年一季度走出下降拐点。

  的确,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一些向好的迹象,但并不是特别牢固。

  对于华人企业家来说,信心是最关键的。金融危机有没有见底现在还很难说明,有可能会形成新一轮的冲击,像第二轮、第三轮都有可能。

    相关专题: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