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副行长易纲谈利率调整 重视百姓更看重存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 18:53  《中国金融》
央行副行长易纲谈利率调整重视百姓更看重存款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有关当前货币政策的几个问题——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

  本刊记者 魏革军

  2008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操作总体把握得当

  记者:一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货币政策取向进行了多次调整,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也有人认为,在2008年上半年就应该松动货币政策,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易纲: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包括学者、企业、地方政府提出他们对货币政策的诉求,我们也能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关于这个问题,我主要讲以下几点:

  从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反通胀。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顺差大幅增长,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从GDP增长率看,改革开放30年来平均为9.8%;2003年到2007年平均为11%,是一个增长非常快的时期。这段时间的主要风险是通货膨胀。其中,2003~2004年、2007~2008年是通胀明显上升的时期。2004年、2007年和2008年CPI涨幅分别达到了3.9%、4.8%和5.9%。因此,在这个期间货币政策反通胀的取向是正确的。

  在2003~2004年反通胀的货币政策操作中,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民银行从2003年4月22日开始发行央行票据,用以对冲过多的流动性。当时正值非典的肆虐期,还有伊拉克战争等不确定因素,但人民银行已监测到通胀压力正在上升,及时启动发行央行票据。另外一个重要标志是2003年9月人民银行在这一轮周期中第一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便是采取了如此力度的紧缩措施,2003年人民币贷款增长率还是达到了21%,是这个周期的最高点;当年M2增长也高达19.6%。2004年CPI涨幅达到了3.9%,通胀压力比较大。如果没有2003年货币政策的大力度紧缩,2004年的通货膨胀率还会更高。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针对2007~2008年的通货膨胀,人民银行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来应对。2007年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计提高1.62个百分点,达到了4.14%,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增加1.35个百分点,达到了7.47%;还有频繁的公开市场对冲操作,这都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力度。实际上,在这一轮五年多的反通胀过程中,2007年的货币政策力度是最紧的。尽管有如此紧缩的货币政策,2007年我国经济还是出现了过热迹象,GDP增长高达13%,资产价格大幅上涨,CPI涨幅也高达4.8%,M2增长率为16.7%,人民币贷款新增3.63万亿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货币政策调控的话,资产泡沫可能会吹得更大,泡沫破裂后的损失也会更加严重。

  也许有人会问,2007年经济这么热,会不会是2006年货币投放过多造成的? 2006年我国M2只增长16.9%,人民币贷款也仅增长15.1%。也就是说,如果没有2006年、2007年货币政策的紧缩措施,不管是股市泡沫还是楼市泡沫还会吹得更大,很可能会出现日本经济泡沫时的现象。应该说,这次宏观调控汲取了日本的经验,坚决实施了反通胀的货币政策取向,才使我们成功地渡过了这两次比较大的通货膨胀危险期。

  总的来看,在这五年中,无论从就业、进出口还是经济增长率、通胀率指标来看,反通胀的货币政策取向无疑是正确的。

  2008年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可以分三段:上半年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7月初开始“一保一控”;9月份以后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人民银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考虑到美国次贷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人民银行加强了对通货膨胀内外部成因的分辨和预测,灵活协调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2008年上半年利率政策保持平稳。针对“双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量流入的态势,主要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对冲多余流动性,上半年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约占新增外汇占款所吐出流动性的70%。同时,指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规划。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后,立即放开了灾区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并引导全国性银行加强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加大对灾区信贷投入。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将全年新增贷款预期目标提高至4万亿元以上,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并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倾斜。进入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对于有人提出2008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应该转向的问题,我认为要注意几点:第一,2008年上半年并没有加息,是货币政策取向已经发生变化的信号,可以理解为中性货币政策的开始。而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完全是针对外汇占款吐出的基础货币太多,为对冲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所采取的措施,并且1379个县域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没有调高。第二,本轮CPI高峰出现在2008年2月份,CPI涨幅达8.7%;PPI的高峰出现在2008年8月份,涨幅达10.1%;原油价格达到14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发生在2008年7月份。也就是说,人民银行是在通货膨胀高峰之前停止加息的,说明货币政策具有超前性。从CPI看,超前了一个季度;从PPI看,超前了三个季度。第三,2008年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并没有减少。2007年年底安排200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量为3.87万亿元,是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第一季度M2增长16.3%,新增贷款1.33万亿元;第二季度M2增长17.4%,新增贷款1.12万亿元,两个季度的新增贷款都是历史同期新高。2008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为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目前掌握的经济金融理论和中央银行实践的历史经验来看,2008年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总体把握得当。

  判断货币政策“紧不紧”,一是看“价”,一是看“量”。从“价”来看,2008年上半年没有加息;从“量”来看,新增贷款并没有减少,而且是历史同期最大的“量”。实际上,2008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还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是当时很多专家对负利率的批评,一是要求实行保值贴补。

  正确认识价格指数,谨慎判断通货紧缩

  记者: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很多经济体出现了负增长,CPI、PPI增幅下滑,中国物价水平也在不断下调,是否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

  易纲:大家现在都很关心通货紧缩的问题。我开始研究中国的通货紧缩问题是1997年10月份,那时我写了一篇短文,《谨防通货紧缩的危险》,并于1998年初组织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写了几篇文章,如《寻求多重目标下的有效政策组合》等,这些文章对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多数教科书和工具书都把通货紧缩定义为物价的持续下降,这并不全面。我一直强调,通货紧缩应该具有“两个特征,一个伴随”:一个特征是物价的持续下跌,另一个特征是货币供应量减少;“一个伴随”是它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这里要说明几个问题:第一,“物价的持续下跌”是指环比价格指数剔除季节因素后持续下跌,而不是同比下跌。因为同比价格指数会受翘尾因素的影响,当价格已经趋稳,即环比价格连续数月保持零增长或正增长时,同比价格也可能出现下跌。第二,物价的持续下跌与货币供应量减少有关。比如,1929~1933年的全球性通货紧缩就与货币供应量下降有关。第三,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即伴随着GDP零增长或负增长。

  我在2005年《预防通货紧缩和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三期模型:第一期是由产权缺失到通货膨胀,第二期是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第三期是从通货紧缩到再次通货膨胀。这个模型从产权缺失的角度诠释了中国的经济波动,并探讨了此条件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相互转化的内在机理,这个模型现在依然适用。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央行都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将来一旦市场好转,就面临着如何收回流动性的问题,如果收回机制建立得不好,就会有再次通胀的危险。

  判断我国的价格形势,要正确认识价格指数。从统计数据上看,同比CPI涨幅确实已经连续10个月下降,但这是同比涨幅的下降。2009年1月,CPI同比上涨1%,涨幅低于上月;但当月环比涨幅仍为0.9%,高于上月。

  环比价格指数和同比价格指数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同比价格指数受翘尾因素的影响。同比价格指数是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之和。翘尾因素指在本年物价环比没有任何上涨的情况下,由于上年累积的物价上涨所引致的物价上涨;新涨价因素反映从上年12月到报告期的价格变动程度。这几年的新涨价因素主要集中在2007年下半年。2007年CPI为4.8%,新涨价因素高达3.1%;2008年CPI虽然比较高,为5.9%,但3.4%是翘尾因素影响,新涨价因素只有2.5%。从图中(见图1、图2)可以看出,2009年各月同比CPI的翘尾因素几乎全是负值,全年平均为-1.2%,也就是说,如果2009年物价保持平稳,没有继续下降的话,当年CPI也就是-1.2%;只有当年有1.2%的新涨价因素,才能抵销2009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当年的CPI才能达到零。所以,如果2009年若干个月CPI同比涨幅出现负值,很大程度上是受翘尾因素影响,对此要有平常心,只要2009年全年CPI同比下降没有超过-1.2%,就说明当年物价是平稳的。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关于降息的预期。我认为,在利率调整方面,我们需要综合考虑降息对居民、企业、银行和政府的影响,要以老百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老百姓更看重存款,对此要引起重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