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需要结构性减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 09:00  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一方面在巨额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尤其是投资力度的加大,经济被遏制快速下滑的势头已经显露;但另一方面,包括消费、外贸、外商投资等数据则显示经济企稳仍需进一步巩固。这也正是温总理在两会的记者会上呼吁“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的原因。

  在今年政府财政预算报告中,中央政府已经明确了2009年预算赤字9500亿,相应的全国财政支出总额将达到7.6万亿,同时为了保证9500亿的赤字规模不被扩大,还需财政收入要实现8%的增长,达到6.6万亿,可以说9500亿赤字规模的维持,财政收入是一个最重要的保证。日前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下降1.2%,如果剔除“春节”因素的影响,当月全国财政收入实际降幅比上月有所扩大(1月份财政收入增幅为-17.21%)。

  1998年的经验显示,政府投资的拉动虽然具有明显的短平快效果(1-2月份87.5%的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2.69万亿的信贷增长显示了此点),但不具有持续性,因此,在政府投资效果逐渐趋缓的同时,如何通过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的启动来实现有效续接,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经济能否真正走出低谷、较早实现复苏的核心问题,否则政府投资的力度可能不得不再次扩大。

  更为重要的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两会期间,李毅中曾透露2008年底全国中小企业里面歇业、停产或者倒闭的大概占7.5%,如果按照林毅夫近期的报告数据推算(80%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是由中小企业解决的),那么失业率起码也到了6%,况且这里面有多少潜在失业尚不确定(一边大量失业,一边雇佣新人)。相应观察1998年的就业数据,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虽然当时经济也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但当年新增就业人数却为近10年的最高点103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新增447万人、第二产业新增105万人、第三产业新增485万人,而1998年洪涝灾害需要农业生产人员的补充、乡镇企业的吸纳和1998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新一轮增长,则可以解释为什么第一和第三产业吸纳了当年近80%的新增就业。而就目前而言,1998年用于解决就业的两条路径已经很难奏效:房地产市场调整仍在继续,2月份房地产投资增幅仅为1%;粮食产量连续5年增收、粮食价格在回落。

  因此,在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仍需时日的情况下,当前需要更有力的措施来舒缓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否则在政府投资的拉动之下,很可能会出现“宏观好、微观差”的经济复苏。当年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拉弗曾提出“拉弗曲线”,即政府必须保持适当的税率,才能保证较好的财政收入。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说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更多的是出于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控制力的考虑,那么在累计15年的财政积累之后(1994年-2008年,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近20%,由5218亿升至61320亿元),我们应该已经具有了更大的减税空间。

  中国当前更需要“拉弗曲线”,应尽快将实质性减税纳入调控,尽快明确与解决就业挂钩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方向,因为对于今日的中国经济而言,不仅需要创造货币、创造需求,更需要创造就业,只有这样中国民众的暖心才会被极大程度地积聚起来,也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方可化危为机,实现对“内需瓶颈”的真正突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