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就业率高就是第一吸引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6日 00:36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陈文娟 张雨/广州报道

  “你卖掉自己没?”成了今年开春以来应届毕业生见面寒暄的第一句话。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原本就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如何保证高校毕业生找到“饭碗”,成了广东“两会”乃至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

  在此背景下,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的职业院校,更是盯紧了就业率指标,纷纷“摩拳擦掌”意欲突围。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院长、广州市继续教育协会副理事长李训贵看来,“就业难”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却着实提了个“醒”—— 高等职业教育应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

  “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紧跟市场、保证就业是必须的,但不能过于急功近利,教育始终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李训贵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

  

  “多管齐下”促就业

  2005年3月,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由四所成人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目前共有在校学生12000人。

  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名气却很响,连年招生都出现“爆棚”现象,2005年挂牌之初,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了700%,此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投档线由专科三类B线升至A线,2008年甚至比广东省平均分数线高出了45分,但第一志愿上线率仍达到100%。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何以得到学生如此“追捧”?毫无疑问,就业率高是“第一吸引力”。据李训贵透露,学校往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8%,2008年达到了99.01%,高出了广东省96.36%的就业率近三个百分点。

  谈及今年的就业形势,李训贵表示“的确十分严峻”。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每年都会与广州市发改委、人事局、南方人才中心联合举办两到三场大型现场招聘会,每次进场人数达10万人。“去年有500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了1万个岗位,而今年2月21日在我校举办的开春首场供需见面会,只来了300家企业,提供近5000个岗位需求信息,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被‘腰斩’,我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也较往年同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李训贵说。

  据介绍,面对严峻形势下达的“战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加强了“一把手工程”,校院两级党政领导亲自“挂帅”上阵督战,签署“责任状”,要求今年就业率要保证两个“不低于”:一是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不低于本校往年的水平。

  对于后一条要求,李训贵坦言“难度比较大”,但“学校采取了多项举措来化危为机”。“就目前而言,我们实行以‘出口’导向‘入口’,根据学生就业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使其更符号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拓展就业网络和信息服务,加强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并且我们也在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李训贵说。

  

  “国学教育”出特色

  李训贵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先后担任过广州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广州大学副校长,作为物理学博士,她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而作为广州继续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她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在李训贵看来,“就业难”其实只是一个表象,隐藏在冰山底下的“千年积雪”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观念的落后。

  “办教育不同于办企业,投入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教育对国家、民族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如果办得不好,就可能造成思想的混乱、价值观和信仰的扭曲,影响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李训贵表示,“我们的眼光不应仅停留在当前的就业率这一机械数字上,更应考虑如何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职业迁移能力,能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截至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达到1100多所,如此“庞大”的阵营里,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李训贵告诉记者,这正是她作为校长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

  李训贵坦言,“特色”是需要时间来凝炼和沉淀的,与北大、哈佛等“百年名校”相比,成立才3年多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要说很有特色实在有些牵强”,但学校凝炼特色的意识很强。“‘文化塑校’是我们特别注重的办学理念之一。作为中国人,我们除了肤色相同,还有共同的‘DNA’,共同的文化标识,这是我们的精神‘内核’和集体记忆。我们选择了大力推广‘国学教育’,弘扬岭南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李训贵说。

  该校国学研究所所长宋婕就此补充说,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职业学院的学生只要懂技术、会操作就可以了。“我们不想把学生培养成只懂得‘操作’的机器,更想把他们培养成懂生活、会工作的‘人’。” 据宋婕介绍,该校打造了“城市国学讲坛”,开设了《国学精粹》必修课,采取“理论精粹+书画琴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原来国学有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也能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而且通过在‘清心茶艺社’的学习,我还考取了高级茶艺师从业资格证,毕业后,我除了能从事物流专业的工作,还能做茶艺师,多了一手准备,职业选择空间更大了。”2007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林小彬告诉记者。

  “开放办学”走进社区 走向国际

  如今,国学教育不仅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还以校内的国学资源为依托,将国学精神辐射到周边社区。此外,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所有运动场所、大礼堂、图书馆也都全方位向社区免费开放,受惠市民达3万多人次。据李训贵透露,目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正筹备挂另一块牌——“广州社区学院”。

  “作为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大学,面向社区、面向市民,用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服务市民、服务这个城市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这也是由我们学校的定位决定的。”李训贵告诉记者,“我们提倡的是‘社区职业教育’,不仅要服务产业、服务市场,更要服务社区、服务市民,主动承担起和谐社区建设的责任,全方位参与到‘学习型’社区建设和‘市民终身学习体系’中去,这也是我们与其他职业院校一个最大的不同点。”

  在走进社区的同时,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也开始“大踏步”走向国际。学校先后与北美、欧洲、澳洲、新加坡等境外10多所大学和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力构建国(境)外学生实习培训平台,开拓中外“3+1专升本”项目。

  为引进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三年来,学校选派了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200多人次到德国、加拿大、澳洲、香港等地进行考察学习。老师们“步伐快”,学生们自然也是“不敢落后”,记者获悉,4月又将有15名学生启程赴德国参加学习培训。

  “这已经是第二批了。” 李训贵告诉记者,第一批是在2008年派出的,14名建筑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学生赴德国“F+U萨克森州职业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培训。“这些举措让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明显更新,职教能力迅速提升,也让我们的学生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出台,提出要“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同时将广州定位为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李训贵表示,由此,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