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会交通保障60年变迁 人性化执法凸显便民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4日 18:12  京华时报

  从建国到上世纪80年代末,交管部门没有装备GPS卫星定位系统,对讲机少得可怜,岗楼里仅有的电话还是插卡式的,交警们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的时机,是通过听铃声、看报信车来实施的。 

  今天,交管部门的科技力量取得飞跃式发展,所有信息都在掌握之中,而且事先制定的预案详尽细致,所以现在的做法变为提前向市民发布消息,再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兼顾社会交通的运行。 

  交警面对勤务,由当年的心里没底,变为现在的成竹在胸。

  ■20世纪90年代前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从建国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执行交通警卫任务的民警上勤就靠两条腿。后来配了自行车、三轮摩托车,交警才可以骑车上勤。像现在装备的对讲机、GPS卫星定位系统,交警们连想都没想过。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装备稍稍改善,也不过是多出一辆中型老吉普车。出一次勤,常常好几个人挤在车里,然后沿途按岗一一放下。 

  对在路面上执行任务的交警来说,惟一的通讯装备是设在路口岗楼里的插卡式电话。不过,执行任务时,交警们对这种电话并不买账,因为“插卡式电话只能由总机打过来传达信息,速度慢”。而刚出现的对讲机因为数量太少,仅够队领导们作指挥之用。 

  一直到80年代末,始终没有良好装备支持的交警,在路面上完成每一个勤务,都是拼体力和经验,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里是没底的。

  车插红旗提前报信

  “知道原来学校用的那种铃吗?我们当年用来传递车队运行消息的比那个小一半。”西城交通支队西单大队民警钟向东比划着说,别看铃个儿小,但是因为那时的街道十分安静,所以它发出的铃音足够下一岗的交警听见。 

  钟向东已在交警岗位上工作了30年。他说,交警们传递消息有“土办法”,就是听铃音、看插着红旗的报信车,还有寻找队领导的身影。这套“土办法”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末。 

  钟向东以西单路口完成一个勤务为例介绍了当年的情况。有勤务时,西单路口会站6个交警。其中除一名队领导外,有一人站在路中间的岗台上,负责“登高望远”,还有一人在岗楼里接到“信号”后,负责扳信号灯放行车辆,其他交警负责疏导交通。那时路面上机动车很少,主要疏导的是骑车人和行人,但由于骑车人和行人多得几乎“排山倒海”,疏导难度甚至比现在还大。 

  除疏导交警外,其他交警几乎都脸朝来车的方向,他们要辨认的目标是一辆插着红旗的报信车——报信车行进中比车队提前一个路口。一旦复兴门桥的交警发现报信车,会立即按铃通知西单岗。 

  同时,负责“登高望远”的交警一旦看到报信车的踪影,就会扯着嗓子大喊:“车队来啦。” 

  于是,岗楼里的交警立即将手扳的信号灯变为绿灯,放行车队。他的另一个任务是通过岗楼里的高音喇叭喊话:“行人、骑车人请避让。”钟向东说,喊话是有口诀的。 

  另一名交警则赶快给下一个岗的交警按铃发“信号”。 

  看着车尾插着绿旗的车一通过,交警们就知道这个任务完成了,可是何时撤岗,交警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撤岗指令并不由交管部门下达。当时通讯不发达,也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交警们常常早早地就到了岗位上,而撤回到单位,往往是几小时之后了。 

  进入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期,虽然配发到交通队的车辆寥寥无几,但总算是有了车。交警们也多了一个判断车队到来的办法。因为队领导远远看到车队来了,会驾车提醒沿线的民警,交警只要看见领导的身影,就知道车队要到了,于是赶快腾车道,扳信号灯,准备放行车队。

  ■20世纪90年代

  科学方案取代“土办法”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交警的装备得到全面“升级”。1995年前后,全市的交警几乎人手一台对讲机,勤务过程中,通讯联络再无障碍。各队的机动车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自行车已基本被淘汰,甚至三轮摩托也被淘汰了,“升级”成两轮摩托车。 

  装备升级了,科技手段多了,“土办法”消失了。市交管局特勤处处长潘玉福介绍,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包括交通诱导系统等各类交通管理科技手段分别运用到勤务之中。对于每次勤务,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是开个动员大会。取而代之的是囊括了各项细划内容的方案,其中包括勤务的级别、规格、每个交警在哪个岗位、几点到岗、各队领导在什么位置,都分别详细地列入方案之中。 

  当时的方案,确保车队的安全和路线畅通是最主要的标准。 

  不过,90年代后期,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猛增。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剧增,不堪重负的道路在平时都要闹拥堵,所以勤务过程中采取的交通管制措施对社会交通的影响越来越大。 

  既要保证勤务交通顺畅、安全,又要最大限度地放行社会交通,成为北京交警努力解决的课题。

  ■21世纪

  举措“便民”成为重点

  2003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10万辆,其中私家车数量更是大为增加。 

  与此同时,因为首都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国内外来往交流越来越多,外宾和国内外大型活动越来越多,北京交警的勤务量与日俱增。北京交通压力已经不能再用“大”来形容,交通管制与市民出行的矛盾越发突显。 

  从2000年开始,交管部门陆续推出了便民举措。随着支撑交通管理的科技力量日益成熟,最大限度地放行社会交通被纳为交管部门勤务方案的重要内容。 

  市交管局特勤处处长潘玉福介绍,为了减少车队多占道路影响社会交通,两会车辆尽量合并行驶路线。“多占一条道路,就会多一条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的道路,这样不利于市民的出行。”潘玉福说。在选择车队的行驶路线时,尽量避开常规的拥堵路段。“一条本来就拥堵的路,再加上要采取交通管制措施,这条路的压力就太大了。”潘玉福解释。 

  车队行驶过程中,不能形成串车,整个占路过程不超过30分钟,这令制定勤务方案的市交管局特勤处费尽心思。在一次次实地调研之后,他们最终在车队各自出发的时间上找到了办法: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的使用,每个车队在路面上的行驶轨迹一目了然,从而控制形成由车队首尾相连形成的串车。 

  勤务车队的行驶时间几乎控制到以秒为单位,正是为了留出时间空档给社会车辆通行。在车队通行的间隙,放行社会车辆的时间从2005年的30秒,变为2006年的35秒,然后到2007年的40秒。几秒之差,除了有科技设备的贡献,更在于交管部门从理念到操作方式的彻底转变。 

  一系列便民措施的推出,再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数字视频系统、无线通讯系统等科技设备的综合运用,达到了现在市民出行更方便的效果。

  ■链接·交通警卫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期间,是北京最早出现交通警卫的时间。 

  按照中央警卫部门的要求,北京市公安局选派了一个由10多名民警组成的交通班,专门负责到中南海参加大会人员的交通警卫工作。这是北平和平解放后第一个专门执行交通警卫任务的交通班。 

  1950年9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正式组建交通直属队,承担起中央在京举行的重大国务、外事等活动的现场交通警卫任务。沿线的警卫任务由属地公安部门负责。 

  1954年,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成立摩托护卫队,在外国元首来华访问时担负摩托护卫。后来,摩托护卫改由武警负责。 

  现在,车队的带道车是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警车。车上是交通特勤民警,负责勤务的起点和终点两个“点”上的交通安全。沿线的交通安全还是由属地交通支队负责。

  本报记者 钱卫华

    相关专题:

    2009两会经济报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