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注民生:银行业需完善服务体系和增长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1日 04:20  金融时报

  李岚

  访全国政协委员、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丁仲篪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我国一直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如何才能迅速提振内需,并使之取代外需而成为拉动GDP数字增长的切实动力?毕竟,培育一个强大的内需消费市场,远不如投资对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得“立竿见影”。

  对于上述这一现实,全国政协委员、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丁仲篪有着深刻的认同,并一直为此进行着深入探索——“第一,要树立信心,以乐观的心态应对危机;第二,要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第三,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增长模式。”“两会”期间,丁仲篪抽出时间与本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长谈。

  由于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过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在丁仲篪看来,过去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之一,而现在一下子要靠内需来拉动经济,显然,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目前,包括储蓄率高、保障机制不足、农民的消费需求没有启动等诸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而很难在短时间内提振消费。

  “现在正像温总理所说,最重要的是增强信心,从危机中找到机遇。”丁仲篪认为,现在的关键是,要把中央出台的各项措施落实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民生’。实际上,如何通过措施的落实来创造就业机会,扩大消费需求,这是一个着力点。”丁仲篪认为,民生工程,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几亿农民的收入,加大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国家已出台的各种政策措施,丁仲篪感到,并非完全着眼于当前,而是同时考虑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增长模式——"现在,对于民生工程、中小企业、'三农'等这些基础性的投入,以及产业的调整升级,实际上都是促进增长模式的改变。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外需向内需转变,这是真正的利在长远。"

  谈到当前置身危机之中的中国银行业,丁仲篪,这位10年前就在浙江创下银行"零不良"纪录,近4年率领华融攻克德隆系风险资产处置难关,并于年前走上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领导岗位的金融资深人士,更是见地颇深。

  "经济对企业的影响一定会反映到银行经营上,这是由银企信用关系决定的。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银行业不可能独善其身。"丁仲篪坦言,负面影响首当其冲体现在资产质量上。由于外需减弱、生产成本还没有降下来,加上结构调整等因素,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从而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压力。"现在银监会把对银行不良资产的监管目标从'双降'改为'双控',我觉得,这是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评价和判断。"

  影响之二是银行盈利空间收窄。丁仲篪告诉记者,一般而言,在沿海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的净盈利空间大约在3%以上,而今年可能会降至2.5%或以下。这一方面是由于利率下调所至,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行期贷款利率一般是在允许范围内上浮的,而现在上浮的因素明显减少。"这也是为什么1月份出现银行放贷规模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丁仲篪分析,由于存款的增幅没有减少,如果贷款不能及时投放出去的话,盈利空间必然会缩小。这就倒逼银行必须尽早、尽快地对一些有效需求或者目标客户进行信贷投放。

  不过,丁仲篪认为,尽管目前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但对银行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的机遇——实际上,4万亿元的投向,给银行带来了多元化的经营需求;尤其对银行调整客户结构、改善金融服务,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都是一个重要契机。

  银行不仅要在经济上行时期保持良好的发展,也要学会在经济下行甚至通缩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健康持续发展。"说到底,在服务体系上,应该进一步改善。我觉得,中小企业问题,确实应该摆上位置了。"

  据了解,一般而言,小企业贷款平均每户为500万元。目前,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以评估之后的资产(包括个人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的。在此基础上,小银行再打9折放贷,大银行则更严,一般为7折。不难看出,这样的贷款,即使有风险也会很小,加之又有机构担保或企业互保等保障,风险亦比较分散。

  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帽、五金等,以及所从事的科技、贸易和服务业,多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就业问题突出。"丁仲篪顺手拿起计算器,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每户500万元贷款计算,1000万户小企业就是50亿元;3000万户也才150亿元——这个数字,仅占去年整个银行5万亿元信贷增量的0.3%。如果每户净盈利1%至2%,就是5万元至10万元的收入。若以一户3口人计,那就是解决了9000万人的生计。当然,这需要当地政府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为此,丁仲篪认为,银行应当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一是信贷投向既要考虑当前的有效需求,也要考虑培育发展客户。要体现有保有压。二是要解决准入门槛的问题,风险底线不能突破,但风险偏好可以适度合理。三是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银行的利润指标应适度。平衡好市场与效益的关系,促进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的调整。四是在信贷资金安排上应给流动资金规模留有余地,并在授信上给予基层行相应的自主权。同时,要建立责任机制。风险控制、贷后管理、人员岗位责任的要求要非常明确。

  "服务体系能否到位,能否去发现需求、创造需求,并且通过产品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来推进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这不仅影响到银行未来的信贷增长,同时也是对客户的培育过程,银行应当着眼长远,在审慎的前提下增加经营的灵活性,努力完善服务体系和转变增长方式。"丁仲篪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