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危机考验下中国经济仍将一枝独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1日 04:20  金融时报

  周剑初

  疾风知劲草,用这句话来形容接连经受巨灾考验的中国经济可谓恰如其分。

  站在2009年的“两会”回头看,除大雪灾和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外,事实上,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蔓延何尝不是另一场灾难?即便如此,2008年中国的国民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仍然保持了9%的增长,这种增速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球堪称表现优异。

  据IMF估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平均为3.7%,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4%,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6.6%,所以中国经济9%的增长率依然是一枝独秀。

  人们对2008年两大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记忆犹新。其中,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涉及范围最广,汶川8级特大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害更大。

  应当说,雪灾后灾区的恢复是比较快的,而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将要难的多也更耗时。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地震灾后重建被摆在各项工作突出的位置,政府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主要任务。“两会”期间,四川省负责人甚至表示要提前一年完成。

  事实上,防灾减灾一直是我国公共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迎战雪灾和大地震时,我国的抗灾减灾不仅仅依靠政府,更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都得到了动员利用,最终夺得了两次抗灾救灾的伟大胜利。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如何有效减少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危害早已是个重要课题。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就此建言,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迫切任务。3月8日,政协委员、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在政协大会发言中说,2008年我国两场罕见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惨重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沉痛记忆,也对加强巨灾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应对巨灾风险,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他说,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利用巨灾保险基金的长期资金积累,以及巨灾再保险分担机制,可以快速筹集大量资金,促进灾后重建。并且,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增强财政资金救助的有效性。

  魏迎宁建议说,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商业保险体系为支撑,以国家救济、社会捐助、社会慈善为补充,逐步构建多层次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由于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魏迎宁建议从几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加快立法,完善制度,推进巨灾保险立法工作;二是明确分工,形成合力;三是加强基础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另一场天灾在继续考验着中国,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保八”的艰巨任务。不过,我们完全不必悲观,因为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打破和消除。温总理刚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进步,中国的供给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中国有七八亿劳动力,有20多万亿元居民储蓄,基础设施在不断改进。

  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人民群众渴望过上好日子的强大需求。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大国,是中西部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大国。这些地区的老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强大需求,才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尽管天灾非人力所能抗拒,但灾后重建将激发巨大的资本存量和经济潜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人们相信,在有了更多信贷及各方面资金的强力支持后,灾后重建将使灾区早日再现生机和活力,并为我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增添强劲动力。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这样的另类“灾难”,中央迅速、及时、有力地采取了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有扩大需求、增加投资的“国十条”,也有调整结构、振兴产业的十大规划,还有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打后劲、打基础的十几个科技创新专项,这些使我们对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调控政策抱有信心。正如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断言,“我们一定能够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一定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