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注2月份CPI和PPI CPI和PPI同比双降意味着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1日 04:20  金融时报

  程瑞华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数据显示,中国2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和PPI(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同时告负,2月份CPI同比由上月上涨1.0%转为下降1.6%,PPI下降4.5%,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呈继续下降态势。如何看待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双双下降?这种双下降是否意味着通货紧缩?3月10日上午,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和正在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

  如何看待CPI和PPI双双下降

  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市场上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拉动物价指数,尤其是PPI下行。我国经济的对外联系不断加强,许多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国外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就可以通过国际市场传递到我国,因此国际市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去年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国际市场原油、粮食等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企业成本上涨而引起的。但在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矿石、金属等基础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或在低位振荡,带动了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

  中国经济是否面临通缩风险

  对于人们普遍担心通货紧缩即将或已经来临,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的看法是,不能只看一二月份的经济数据就得出通缩的结论。因为整个经济是连续的,经济衰退也一样,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才能叫经济衰退。中国现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并不是负的,不能仅就一个月的数据判断经济是否衰退。

  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判断经济是否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不仅要看CPI走势状况,还要看同期货币供应量情况;不仅要看月度情况,还要观察季度情况。从CPI同比增幅来看,目前出现负值的确表明居民消费价格已出现跌势,通货紧缩压力增大,但从一二月份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看就会发现目前市场上的“通货”并不紧缺,只要这种走势能够稳定,物价持续下行的空间就不会太大,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

  全国政协委员阎庆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后需求明显下降,以及美元走强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从高位回落,以原油为代表的工业品价格、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以及金属价格普遍大幅下跌。虽然整体价格水平继续暴跌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但暂时还不具备进入全面上升通道的条件。预计短期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难以走出低谷,但从长期来看,国际资源偏紧趋势不会改变。由此,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深度会较大,时间会较长。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晓欣认为,相对于PPI,CPI是一个滞后指标,但PPI对CPI传导作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变化直接影响CPI的变化;二是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的变化,直接引起生产消费品的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化,间接影响CPI变化。所以,负值的PPI还会继续拉低CPI,预计会使我国的CPI、PPI的数值在双负状态下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从指标上分析,由于原材料价格回升、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投资增加以及政府投资逐步落实等原因,PPI的负值不会持续很长时间,预计到今年下半年以前将会稳步回升。同时,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持以及政府购买行为的增加,再加上旱灾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作用,预计CPI数值也会在不久后出现回升。

  未来宏观政策如何把握

  庄健认为,CPI和PPI双双下降对居民消费有利,但不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因而国家的宏观政策应关注物价的变化,及时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予以应对。如国家的财政刺激方案应尽快实施和落实到位,吸引和拉动社会投资跟进;而由于物价走低、通货紧缩压力增大,有必要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他认为,当前是推进资源类价格改革的有利时机。政府有关部门应抓住当前CPI和PPI双双下降的有利时机,及时推进改革,理顺包括水、电、煤气等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缓解供需矛盾。

  刘晓欣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刺激有效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是重中之重。

  中国经济应进入刺激消费阶段,新一轮的政策重心已直接放在刺激消费上,例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400亿元刺激农村消费市场。采取一系列针对农村消费的措施,包括增加粮食储备、提高最低收购价以及研究上调粮食入口征税等。社会保障等计划相继实施,例如政府报告指出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上年预计增加439亿元;另外,将会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起点、建立国营企业工资增长制度以及把医疗及教育补贴扩大至低收入家庭。这些均将提高消费水平。

    相关专题:

    2009年2月经济运行数据公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