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实录(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12:10  中国网

  [新闻周刊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问尹部长,在新的劳动法的问题上,据说有一些地方在执行新的劳动法上并没有全部地执行,有一些地方政府企图绕过一部分劳动法的规定,没有全部执行。您认为这样的情况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工人的权益?第二个问题,请问李部长,根据现在的经济形势,有一些沿海城市企图用便宜劳工的企业,这样的做法您是否还支持?  [11:07]

  [尹蔚民]:劳动合同法是我们国家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它规范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益。劳动合同法去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总的情况是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了对劳动合同法的执法检查,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也做了报告。全国政协也专门组织了劳动合同法执行情况的视察,我们部也对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情况做了相应的检查。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出现了“两增一降”的情况。“两增”,一个是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上升,一个是各种社会保险缴纳的情况上升。“一降”:劳动合同短期化的情况有所降低。  [11:08]

  [尹蔚民]:总的来说,贯彻实施情况是好的,但一部新的法律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矛盾、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尤其是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对企业影响的这种情况下,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又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我们总的考虑是,一方面要认真地、平稳地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针对企业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来帮助企业。谢谢。  [11:09]

  [李毅中]:第二个问题问我,好象也应该是尹部长回答。金融危机来了之后,首先是沿海外向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确实有一些企业停产、歇业,甚至倒闭。我们统计,通过抽样调查,到去年年底,全国中小企业里面歇业、停产或者倒闭的大概占7.5%,这个数字不算少。  [11:10]

  [李毅中]:我觉得首先是市场规律,金融危机来了之后,需求下降、出口下降,一些企业没有抗风险的能力,在市场严峻的挑战下,它不得不关闭、歇业。但是我们保工业、保企业,就是为了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总理在报告里特别强调要进行企业的兼并重组,通过这个方式用优势企业来兼并劣势企业、落后企业、困难企业,这样可以把这些企业保存下来,人员少失业,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总理报告中也讲到还有一些企业要采取多种方式少裁员或不裁员。我们下去调研,有一些口号是很感动人的,叫“抱团取暖”。就好象天很冷,企业和企业抱在一起取暖,度过金融危机的“严冬”。“抱团克艰”,不仅企业的内部,企业的职工、企业的经营者,而且企业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互相支持,使关闭、破产、歇业的数量尽量减少,从而保证了就业、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11:12]

  [香港无线电视记者]:请问陈部长,之前陈部长和香港的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和一些港区的企业开了座谈会,讨论关于香港企业开拓大陆市场的问题,请问陈部长,因为很多港资企业,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他们想开拓内销的市场,面临了很多问题。请问陈部长,商务部有什么具体的措施能够帮助他们?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外销退税的问题,请问陈部长,有没有一些好消息,能否再退多一些?  [11:13]

  [陈德铭]:我先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这次在“两会”期间,香港特首曾荫权先生约我,由香港特区政府和商务部共同举办一个和香港政协、人大代表的一个座谈会,听取他们对于香港企业在国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如何扩大他们产品内销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香港和内地之间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应该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在全球金融危机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内地市场、内地人民以及中央政府永远是香港坚强的后盾。本着这个题目,我们非常认真。部里有一个副部长、七八个司局长和我认真听取了香港各个企业家的诉求。他们主要的想法是想把一部分原来在内地加工企业的出口产品,特别是加工贸易性的出口产品能不能转到内地销售。现在从内地的法律和政策讲是允许的,但需要办手续。因为当时是以全部出口的加工贸易形式,企业的总部和法人往往不注册在内地,有可能注册在香港,有可能注册在其他地方,所以现在有一些手续要办。  [11:14]

  [陈德铭]:第二,当时的设备进来是完全免关税的,进来的料件也是免关税的,所以有一部分关税要补缴,但是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简化这些手续。商务部实际上已经把这些加工产品转到内地销售的手续放到了各省的经贸厅去批了。他们正在研究,特别是广东外经贸厅等等,进一步简化手续。  [11:14]

  [陈德铭]:香港的产品如何销到内陆的问题。这有一个适销对路的问题,我们考虑在今年适当的时候互相派贸易促进团对这些商品互相洽谈,特别是在今年四月中旬第105届广交会的时候,我们会组织一个比较庞大的、比较有实力的中国内贸采购团到广交会、到广州,也希望香港的企业家们到时候能把他们的产品,和我们的内贸企业接洽。  [11:14]

  [陈德铭]:第三,他们说对内贸企业的资信情况不了解,怕有一些结算中发生亏损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也通过有关的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他们服务。总体来讲,内地会积极支持香港企业家的产品内销,我们在金融风波中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11:15]

  [陈德铭]:关于外销产品的退税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因为如果这些消息有不正确的报道,会影响目前正在发生的各种订单。总的来讲,温总理已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世界的金融危机还继续下行、蔓延和不见底,所以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到今天出来的是逗号,不是句号。我们要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演化,进一步制定我们的政策,进一步减轻出口企业的负担。谢谢!  [11:15]

  [证券时报记者]:请问李毅中部长,您认为工业运行态势会不会出现“W”走势,在经济刺激措施之下能够再次回升、再次下调?谢谢!  [11:15]

  [李毅中]: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也很新鲜,“W”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势还是两分法,刚才我也讲到了,由于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落实,经过工业战线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我举几个例子,一个是用电,用电还在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减小。第二,钢铁,钢铁的能力正在恢复,抽样调查恢复90%。原来进口的高价矿石已经消耗完了。钢的二月份的日产量比一月份的日产量出钢产量增长7.9%,一、二月合起来,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4%,钢材产量同比增长3.1%,这些都是好消息了。  [11:17]

  [李毅中]:汽车方面,好象更明显一些。一、二月份的汽车产量是153万辆,比去年同期降1.7%,这个降幅是大幅缩小了。尤其是二月份,二月份的汽车产量是85万辆。这是什么概念呢?它的产量和销量是去年七月份以来最高的,这就是我们拉动汽车消费政策的结果。  [11:18]

  [李毅中]:再说化工,化工和建材,原来进口的高价原油和高价原材料已经消耗完毕了,所以开工率有所上升,乙烯的开工率已经到90%了。特别是化肥在春耕大忙季节,现在开足马力保证春耕的需要。还有建材水泥,水泥一、二月份的产量是1.59亿吨,增长17%。这些都是好的消息了。还有刚才问到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具下乡拉动了消费。就拿通信业来讲,打电话、发短信,业务量一月份增长9.4%。另外商务部也报道过春节期间的社会消费量增长13.8%,很多都是轻工、纺织产品、家电产品。这些都是好的迹象。  [11:19]

  [李毅中]:另外一句话,形势依然严峻。现在工业仍然处在最困难的时期。工业的增长速度,去年六月份是16%,然后一路下滑,到11月是5.4%,12月是5.7%。一月和二月有一个春节在里面搅着不可比,一二月份合起来是多少?由国家统计局来公布。根据我们供给的情况,扣除一些不可比因素,大体上就是这样的水平。所以,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形势依然严峻。严峻,首先陈部长刚才讲到国际金融危机没有见底,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重,所以进出口是大幅度下降的。当然有一个价格的影响。第二就是我们许多行业是供大于求。你刚恢复生产,供大于求,有可能出现新的波折。这点和你说的有点相象。比如说钢铁,一月份每吨价格上升了500块,从二月份以来一下跌了300块。为什么呢?因为小钢铁没有去年进口的高价矿石,估计矿石掉下来以后它马上恢复了,而且拉动一些基本建设,拉动一些低档钢材,所以上去了。有色金属的产量一二月同比下降9.5%,还是下降的。化工有所好转,但乙烯的产量仍然下降了9.1%  [11:23]

  [李毅中]:第三个问题问到中小企业,我讲了好的方面和我们努力的措施,但实事求是地讲,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扭转工业经济适度下滑趋势,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千万不能轻言好转,总的估计是现在我们还处在最困难的时期。但是我们要有信心,这点在总理报告中都讲的很充分了。最关键的是我们把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的政策落实好,九个重点行业的扶持政策,含金量高,合起来有三十几条,一条一条落实了,它就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就会拉动工业的发展。我们完全有信心能够尽快走出低谷,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工业上去了经济就上去了,工业是重点,企业是难点。  [11:27]

    相关专题:

    2009两会经济报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