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应防范物价过快下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05:07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视频:2月CPI同比下降1.6%  媒体来源:东方卫视《环球新闻站》

  本报记者 韩晓东

  10日公布的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可能双双同比负增长,其中CPI是2002年12月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此间观察家认为,我国并未出现典型的通货紧缩,未来应从扩大内需和理顺价格机制等方面入手,防范物价过快下行。

  按照狭义的说法,通缩是指一个国家物价连续6个月出现环比负增长。从广义来看,通缩则是在经济下滑背景下,货币供应量和物价双双回落的情况。从这两方面来看,我国都没有出现典型意义上的通缩。自去年8月起,我国CPI经过季节调整后,曾连续5个月环比下滑,但今年1月份CPI环比反弹了0.9%。而去年底以来,我国新增信贷等金融指标出现反弹迹象,今年经济有望实现8%的增速。

  因此,我国目前尚不能说已经出现了典型意义上的通缩,而只是具备了部分通缩特征的“非典型通缩”。有学者对上世纪主要经济体通缩情况进行分析发现,90%的通缩最终未造成价格与生产螺旋式下滑这种最值得担心的情况。我国目前的“非典型通缩”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显然并不大。

  我国通缩的“非典型性”还体现为两点。首先是存在若隐若现的长期通胀压力。尽管近期物价下行压力明显,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回落空间不大,全球“救市”注入的大量流动性有可能成为通胀隐患,我国企业生产成本和资源性成本刚性上升态势未变,这决定了我国物价水平未来将是一个逐步向上的趋势。其次是去年11月以来,国内新增信贷等金融指标回暖,表明当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较为顺畅,企业生产供给并未由于价格回落而出现明显萎缩。

  那么,“非典型通缩”未来有可能转化为典型通缩吗?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仍要警惕宏观经济继续下行的风险。如果国际金融危机出现第二波冲击,国内外需求持续回落,物价作为宏观经济的滞后指标将有所体现。此外,虽然我国消费增速较为稳定,但不排除未来下行的可能,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通缩预期的加强,有可能加大通缩压力。

  防范物价过快回落,需要有效贯彻落实扩内需政策,将扩大政府投资作为“保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增加粮食、棉花、石油、有色金属等重要物资的储备,促进企业重要商品的销售。

  同时,利用有利时机加快理顺价格机制,继续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缓解供需矛盾;实施结构性税收减免政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变居民消费预期。另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有施展空间。物价走低使得存贷款实际利率抬高,必要时央行可继续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相关专题:

    2009年2月经济运行数据公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