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直通两会 政协委员建言为中国金融构筑防波堤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02:56  金融时报

  周剑初 程瑞华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我国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头一条即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第二条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那么,中国金融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应对挑战?在记者采访政协大会发言及分组讨论时,一些政协委员就此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为实体服务应是金融创新主题

  金融危机总是在最脆弱的环节爆发,而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全国政协委员、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武献华表示,由于中国金融体系仍然很脆弱,对中国金融安全构成冲击的最大可能仍将来自于内部。为给中国金融体系构筑起坚实而安全的“防波堤”,他首先建议我国应坚持审慎的金融制度设计。以往那些被看成高度发达金融体系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如由严格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过渡、金融高管薪酬激励机制、金融监管的放松及由此形成的高度市场化和自由化的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衍生工具等,对这些我们的决策层必须重新审视,保持高度的警觉,三思而后行。

  美国这次危机的特征之一,正是以次贷这种金融创新产品为载体,过度创新的同时积聚了巨大风险。武献华委员建议,必须对金融创新有适当的界定,金融创新必须控制在为实体服务这一关键的主题上。当金融创新是为了金融本身服务,连监管机构都无法控制和搞不清楚时,应坚决缓行或禁止这种创新。

  避免过度刺激带来泡沫隐患

  武献华委员认为,金融危机无不是以金融泡沫的破裂为开始,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以次贷诱发的房地产泡沫的崩溃为标志。他呼吁,应高度关注新一轮拉动内需的宽松政策所带来的潜在泡沫的风险,对于消费政策尤其是消费信贷的发展,如汽车信贷、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也应该稳步推进,避免重蹈美国的资产膨胀依赖性增长方式和过度透支的消费方式。对于投资应坚持产能存量的消化和增量增加的平衡,协调好一般固定资产投资的基础民生保障投资的关系,坚持企业自疗和政策救市相结合,避免过度刺激带来的泡沫隐患。

  研究表明,在现代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推动。武献华说,金融业开放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过快的对外开放潜伏了爆发金融危机的巨大能量,导致全球性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经济周期。为此,他建议,我国要把握金融渐次开放的步伐,防范国际金融动荡对国内金融稳定的威胁。

  应加强跨国协调与监管

  在对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成因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金融监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王为强说,次贷危机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调整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统一监管、功能监管,要变事后补救为事前监管。

  他对记者表示,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子市场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因此,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日趋重要。他建议,我国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应设立集中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消除监管盲区。

  王为强还认为,从金融危机的发生来看,危机往往是整体性的,当一个金融集团受到波及时,其下各分支及子公司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应加强跨国协调与监管,不仅要监管金融跨国集团在我国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还需要监管该公司的母公司或集团整体。

  当然,中国毕竟与西方国家不一样,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金融基础已今非昔比。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郑祖康分析说,中国是一个储蓄性的社会,还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政府主导着银行,金融衍生物在中国被严格控制,还有相对完善的外汇管理制度,大量不流通的国家股份和不发达的金融中介在危机中反而起到了稳定作用。这中间,有许多做法竟然一度被视为中国经济和中国金融的落后所在,实在值得中国金融业好好反思。其实,有很多做法是值得坚持下去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