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4000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万亿
本报讯 (记者蒋彦鑫)在中国4万亿投资计划中,将有4000亿投入民生工程。昨日,中国三大经济主管同台解读当前经济热点,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详细介绍了4万亿资金的去向。
中央三措施助地方筹资
昨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的主角是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话题的热度加上发布者的分量,以至于在发布会前1小时,会场外的记者已排起百米长队。
张平首先介绍了4万亿的构成:是按照现行的投资补助标准和补助政策来计算。钱由三部分组成:中央政府出资、地方政府承担、吸收社会投资。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
张平举例说,对教育和学校的投资,中央对规划内项目将承担2/3,地方承担1/3。对廉租房建设,中央对中部地区每平方米补助300元,西部地区补助400元,东部地区不给予补助。
同时,中央支持地方政府筹措资金,包括三项措施:今年中央财政代地方发行2000亿国债,作为地方配套资金。第二,发放一部分政策性的贷款。目前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和银监会已商量了具体办法,发放一些期限比较长,利率比较低的政策性贷款。第三,扩大地方企业债券的发行。从去年4季度到目前,已发行了45只企业债券,筹措1300多亿资金。目前向国家提出申请、待发行债券的还有50多家,总共接近1000亿。
部分领域投资调整
张平随后详细介绍了“4万亿”的投向。和去年末公布的去向相比,部分领域的投资有所调整。
例如,在民生工程,主要是保障性住房方面,投资总量将达4000亿左右。而在上次公布的数据中,“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资,是约2800亿。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则从约18000亿调整到约15000亿。
张平表示,中央投入的1.18万亿,在具体年度的安排中,要经全国人大批准。在项目实施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此外,为确保“把钱花好”,中央组建的24个检查组将长驻地方,“从现在检查情况看,没有发现大问题”。
中国4万亿投资计划变化
1 民生工程
去年公布: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约2800亿。
新计划:民生工程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总规模4000亿左右。
2 农村民生工程
去年公布: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约3700亿。
新计划:农村民生工程包括水、电、路、气、房,大体上3700亿。
3 基础设施建设
去年公布:加快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约18000亿。
新计划: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约15000亿。
解读 张小济(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国家制定应对经济形势政策时,相关部门的第一反应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其每个项目投入资金大、见效快。而且很多“铁、公、机”项目已经在“十一五计划”中列明,上马速度快。但随着对经济形势分析的深入,仅依赖“出手快,出拳重”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也是不够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是动态的。
4 社会事业
去年公布: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约400亿。
新计划: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约1500亿。
解读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金融系主任):此次4万亿资金流向的调整反映出一个倾向,就是国家对稳定经济、保就业效果更为直接明显的领域加大投入。大幅增加科教文卫的投入,就意味有可能增加就业培训的投入、增加农村的教育补贴。
5 节能减排
去年公布:加快建设生态环境工程约3500亿。
新计划:节能减排、生态工程约2100亿。
解读 赵锡军:节能减排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是一个长期持续投入的过程,如果4万亿计划确实减少这方面的投入,并不是说节能减排不重要了,而是应该有轻重缓急之分,节能减排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6 结构调整
去年公布: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约1600亿。
新计划: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约3700亿。
解读 张小济:在敲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的同时,调整结构,技术改造等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4万亿是“一揽子”计划,虽然投资分配有所调整,但是“总盘子”没有变化,或许今后根据形势还会有所调整。
7 灾后重建
去年公布:加快灾后重建约1万亿。
新计划:汶川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1万亿。
本组稿件/本报记者 苏曼丽 张晓蕊
相关专题: